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扊扅

鎖定
扊扅,出自《東周列國志》漢語詞語,指貧困人家的女子,曾經共貧寒的妻子,如:扊扅佳人;也指是門閂。
中文名
扊扅
拼    音
yǎn yí

目錄

扊扅出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古樂府歌《百里奚詞》曰:‘ 百里奚 ,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然則當時貧困,並以門牡木作薪炊耳。”
唐 陸龜蒙 《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復示榮唱用伸酬謝》詩:“輕若脱鉗釱,豁如抽扊扅。”
宋 陸游 《舍北行飯》詩:“晚來嬾復呼童子,自掩柴門上扊扅。”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家只有一伏雌,杜氏宰之以餞行。廚下乏薪,乃取扊扅炊之。 [1]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我今膳雙雞,誰記炊扊扅。”
宋 楊萬里 《又跋簡齋與夫人帖》詩:“家在 錢塘 身在 蘇 ,扊扅消息近來無。”
明 王玉峯 《焚香記·辭婚》:“那些個恩多義少,蕊珠仙大都休道,扊扅人怎下輕拋?”
清 孫枝蔚 《自邑中歸田作》詩:“上當念先人,下當慮扊扅。”參見“ 扊扅歌 ”。

扊扅解釋

1.門閂。古代木門的門柵。木質的一根杆子,擋插在木門後面可以將木門關上,外面推不開。其功能類似於現代的門後插銷。
2.借指曾共貧寒的妻子。春秋時,百里奚離家出遊,其妻以扊扅烹雞為之餞行。後喻夫妻情深,貧賤不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