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江蘺

鎖定
扁江蘺(Gracilaria textorii (Suring De Toni,1895))性味甘、鹹、寒。具有清熱化痰、軟堅利水之功。用於內熱痰結、癭瘤結氣、小便不利、便秘等。
中文名
扁江蘺
拉丁學名
Gracilaria textorii (Suring De Toni,1895) [2] 
植物界
紅藻門
紅藻綱
江蘺目
江蘺科
江蘺屬
扁江蘺

扁江蘺形態特徵

扁江蘺的藻體外形
扁江蘺的藻體外形(6張)
藻體單生或叢生,扁平葉狀,個別較細的標本體下部近圓柱狀,高5~20cm,整個呈扇形;固着器圓盤狀,上具短柄,亞圓柱狀。葉片一般為數回二叉式分歧,有時不甚規則,寬度的變異較大,1.5~33mm寬;藻體全緣,有時呈波狀,偶有單條或分歧的小育枝;枝端尖或呈舌狀。紫紅到暗紫紅色;膜質到革質;製成的臘葉標本不完全附着於紙上。 [1] 
藻體的內部構造,髓部由大而無色的薄壁細胞構成,胞徑149~282μm,壁厚5~9μm;外圍為3~5層的皮層細飽;內皮層細胞較小,2~3層,含有球形的紅藻澱粉粒;最外面是1~2層含有色素體的表層細胞,6~10μm × 4~7μm;體表膠質層6~10μm。 [1] 
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遍佈在藻體的表面,圓形或卵圓形,徑30~40μm;切面觀,卵圓形或長圓形,46~63μm × 30~33μm,被變態或不變態的皮層細胞包圍。囊果半球形或近球形,散生在藻體的兩面,1.2mm × 1.4mm,有喙或不明顯,基部縊縮;產孢絲由許多略大的薄壁細胞組成。果孢子囊近球形,徑26~33μm,中央含有一星狀色素體。囊果被厚約215~332μm,由8~14層細胞組成;外面的2~3層細胞較小且緊密;內面的6~12層細胞較大而疏鬆,排列無序。產孢絲與囊果被之間有明顯的吸收絲。囊孔位於頂端。精子囊窠坑狀“T”型,孤生或集生在藻體兩面的皮層細胞中;切面觀呈環形坑狀,深23~26μm,寬26~40μm,被變態的皮層細胞包圍。精子囊球形,無色,反光強,散生在集壁上。 [1] 

扁江蘺生長環境

生長在低潮帶的石沼中及大幹線附近或以下1~2m深處的岩石上。四分孢子囊見於6~9月、11~12月;囊果見於1月、4月、5月、7~9月、11、12月;精子囊見於10月12月。 [1] 

扁江蘺分佈範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