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維·拉克

鎖定
戴維·拉克(David Lack):1910年7月16日至1973年3月12日。是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為鳥類學生態學生物學作出重大貢獻。他於1947年出版的書《達爾文雀族》,在加拉帕戈斯羣島的雀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作。他開發了“拉克原則”(Lack's principle)。 對鳥類新物種開創性的生命歷史研究,有助於使鳥類學被認為是一種嚴謹的科學。 他在牛津大學擔任愛德華灰色野外鳥類學研究所所長。
中文名
戴維·拉克
外文名
David Lack [1] 
別    名
大衞·拉克
國    籍
英國 [1] 
出生地
倫敦
出生日期
1910年7月16日 [1] 
逝世日期
1973年3月12日 [1]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1] 
職    業
生物學家,鳥類學家
代表作品
達爾文雀
主要成就
物種進化和分類

戴維·拉克早期生活

戴維·拉克 戴維·拉克
戴維·拉克出生於倫敦,先後在格雷欣學校、霍爾特學校、諾福克學院和麥格達倫學院學習,並在劍橋大學進修,學習自然科學並獲得二級學位。他的父親在諾福克的一個農家中長大,是拉克家四個孩子中的長子,是醫學博士和英國醫學協會主席。成為倫敦醫院的頂尖的耳鼻喉科醫生。雖然他的父親對鳥兒有一些興趣,但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戴維的興趣。他的母親凱瑟琳是印度軍隊麥克尼爾·林德上校的女兒。凱瑟琳的父親是蘇格蘭人,母親具有愛爾蘭人、希臘人和格魯吉亞人的血統。
直到十五歲,拉克住在倫敦德文郡區。九歲時,他掌握了大多數鳥類的名字,並寫出了按字母排列的物種清單。 1928年,拉克撰寫的《我最喜歡的鳥類》的文章發表,他取得了由皇家保護鳥類學會組織的公立學校散文大賽的全國冠軍(銀牌)。
拉克於1936年從劍橋大學教士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2] 

戴維·拉克人物生平

1933-1940年:在達特頓霍爾學院(Dartington Hall School)學習,並獲得生物學碩士。
1938-1939年:考察加拉帕戈斯羣島
1940-1945年:進行雷達測試鳥類的發展工作
1945-1973年:任田納西州牛津大學野生鳥類學所長
1948年:劍橋大學科學博士,野生鳥類學愛德華研究所所長
1963年:牛津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院士
1972年:獲得皇家學會達爾文獎章
1973年:1973年3月12日在牛津去世。
劍橋畢業後,戴維·拉克曾任英國德文郡達汀頓·霍爾學校(Dartington Hall)的校長,直到1938年夏末。拉克從1938年8月開始就僅在加拉帕戈斯(Galapagos)擔任該年度研究的一部分工作。他在加拉帕戈斯羣島研究了一年的鳥類行為。1939年4月至8月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和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工作,戰爭爆發後,於1939年9月回國。 [2] 

戴維·拉克主要著作

達爾文雀
達爾文雀(3張)
1938年,在一所私立中學任教、後來成為著名鳥類學家的戴維·拉克(David Lack),請了一年的假前往加拉帕戈斯羣島觀察鳥類,後來在1947年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達爾文雀》一書,這使“達爾文雀”這一名稱傳播開去。他在島上仔細觀察了5個月,發現不同種的地上鳴雀吃的種子並無區別,喙大和喙小的都在吃相同種類的種子。拉克在加拉帕戈斯羣島呆了5個月之久,研究不同種達爾文雀的繁殖和覓食行為;後來又跑遍了世界上各地的博物館和大學,找到了6千多個達爾文雀的標本,測量它們的喙和身形。 [1] 
1947年,他的書《達爾文雀》面世。這本書清晰地解釋了當時已知的14個種,是怎麼演化出形式各異的喙的。以地雀為例,在同時有大、中、小地雀的島上,3種鳥喙的大小都不重疊,對應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只有中嘴地雀和小嘴地雀的島上,它們喙的大小,卻介於兩種的正常值之間,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只有一種食種子的地雀,在缺乏競爭者時,物種會拓展實際的生態位。從拉克之後,“地理隔離”和“生態位分化”成為了演化的常識。 [1-2] 

戴維·拉克研究成果

1947後之後,生物學家戴維·拉克(David Lack)開創了一個延續的項目。身為演化生態學的先驅之一,他想來威薩姆森林測量一個野生動物種羣的幾個基本參數,比如它們的壽命和種羣規模。威薩姆森林中的鳥類正合他的心意,尤其是這裏的大山雀(great tit)和青山雀(blue tit)。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關於野生種羣生活方式的知識在當時還完全沒人知道。那時的人們真是驚人的無知。
拉克於1973年逝世,他的工作卻繼續了下去:這個威薩姆山雀項目(Wytham Tits Project)是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鳥類實地研究。動物學家約翰·克雷布斯(John Krebs)寫道:“如果諾貝爾獎有生態學獎項,又如果它能頒給一個地方而不是一個人,那麼威薩姆森林就肯定是首選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