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戳紗

鎖定
中國刺繡基本針法之一,主要運用於蘇繡。屬於紗繡的一種,又稱“穿紗”,北方名“納紗”、“納繡”。以素紗為繡底,用彩絲繡滿紋樣,四周留有紗地。用色依花樣順序進行,內深外淺或外深內淺均可。適宜繡制實用繡品中的被罩、牀毯和欣賞繡品中的人物服飾等。
在全國範圍內,熟練掌握戳紗手藝的僅有蘇州刺繡研究所工藝美術大師、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娥瑛一人, [1]  著有《戳紗針法研究》。 [2]  蘇繡藝人邱桂珍退休後潛心研究戳紗技藝,已製作成《富貴吉祥》、《和合二仙》等一批藝術品,使這種瀕臨失傳的工藝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3] 
中文名
戳紗
外文名
Embroidered
別    名
挑羅
納紗
別    名
納繡
刺繡地區
蘇繡
遺產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人
李娥瑛邱桂珍

目錄

戳紗刺繡步驟

清代青紗地戳紗“喜相逢”團花 清代青紗地戳紗“喜相逢”團花
戳紗是一種蘇繡的傳統針法,在滿是細小網格的紗絹或篩絹上,藝人繡製作品時依照圖案要求,在網格上點出格數後按格出針,用長短不一的線條繡出各種圖案花紋。和蘇繡的其他針法比起來,戳紗具有立體感強、裝飾效果明顯的特點。由於這門技藝的傳承缺少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如今人們能見到的戳紗繡品實物大多製作於晚清民國期間,比如清朝官服上的“補子”、日常使用的眼鏡套、鏡面套、荷包等。 [4] 
清代戳紗繡四合如意壽字錦帕袋 清代戳紗繡四合如意壽字錦帕袋
利用紗地按格數眼進行,用長短不一的垂直線條,有規則地參差排列成各種圖案花紋。花紋變化較多,有芭斗紋、桂花紋等。以芭斗紋為例。起針於紋樣邊端第一眼,跨過七個眼落針,第二針與它並列。第三、四針與第一、二針上下參差三個眼。第五、六針與第一、二針同格,以後類推。到紋樣漸狹處,可按紋樣需要將線條縮短,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繡時繡線要退松,紗眼要清楚,切忌將紗眼堵塞。

戳紗戳紗繡

戳紗畫 戳紗畫
又稱納錦,是中國傳統刺繡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繡的。戳紗繡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着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
納紗工藝一般用在宮裏后妃們夏日穿着的服飾上,紗質的面料通透挺括,穿起來涼爽舒適,而上面的納紗繡,又處處顯示了宮廷服飾精細考究、時尚華麗的特色。另外,文武官員所穿官服胸前的補子通常也是用納紗工藝繡制的。 [5] 
七十年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娥英曾經創新出40多種戳紗花樣。1981年,研究戳紗針法圖案三百幅獲蘇州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由中國蘇州刺繡研究所收藏 。 [6]  然而,由於工藝複雜等原因,做這種繡法的人越來越少。李娥英的同事範芷芸從刺繡研究所退休後精心鑽研戳紗技藝,創作了《牡丹》戳紗藝術品。範芷芸的媳婦邱桂珍也加入進來,並且青出於藍。邱桂珍創作的和合二仙、祝枝山書法、吉祥富貴還作為山花獎參展作品,受到同行的肯定。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