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壕真實派

鎖定
蘇聯當代軍事文學的一個流派,出現於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親身參加過衞國戰爭的一些青年作家組成。戰後,這些曾經從火線鏖戰中歸來的軍人,根據自身的經歷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來認識、分析和描寫這場戰爭,表現了一些被稱為“寫戰壕真實”的作品(大都為中篇小説),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巴克拉諾夫的《一寸土》、邦達列夫的《最後的炮轟》、貝科夫的《第三顆信號彈》。上述三位作家就成為“戰壕真實派”的代表作家。
中文名
戰壕真實派
出現於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代表作有
巴克拉諾夫的《一寸土》
代表作家
貝科夫、邦達列夫、巴克蘭諾夫

目錄

戰壕真實派特點

(一)它的成員在參加衞國戰爭時大都在18歲這個年齡,以戰士或下級軍官的身份出現。
(二)這些作家以其都親臨火線打過仗,所以又稱為“前線的一代”。面對衞國戰爭中和以前已出名的有成就的法捷耶夫、肖洛霍夫、西蒙諾夫等老作家,他們是戰爭文學中的新一代;對於60至70年代出名的那些沒有參加過戰爭,而又繼他們之後寫作關於衞國戰爭題材作品的作家,如瓦連京·格里戈裏耶維奇·拉斯普京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等人,他們則居於前輩的地位。因而,又被稱為軍事文學中的“中間一代”。
(三)這些作家創作的特點是:着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強調以士兵、下級軍官的眼光觀察、分析和描寫戰爭。故事多發生在“彈丸之地”,時間在一天或者幾天裏,人物不多;事件往往是一場小戰鬥;藝術上重視細節真實,有自然主義傾向。他們渲染戰爭殘酷,或通過主人公的言論來籠統的譴責戰爭,表現主人公的求生本能。

戰壕真實派事件

小説所涉及的事件大多囿於狹小的地段之內,即所謂“一寸土”或“縮兩俄裏為一英寸的地圖”的範圍;時間常在一晝夜之間,人物較少,戰事行動單位往往是班、排、連和偵察小分隊。小説不注重描寫赫赫的戰功,而側重普通人物複雜細膩的內心活動,有時由於強調肉眼所見的“真實”而過分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恐怖,使人物形象缺乏英雄主義激情,以至顯得猥瑣,似乎只剩下求生的本能,表現出創作思想上的“非英雄化”傾向和一定程度的自然主義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