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戒刀

鎖定
戒刀(Buddhist monk's knife)是指僧人所佩帶的刀,戒律規定只准割衣物用,不許殺生。
中文名
戒刀
外文名
Buddhist monk's knife
拼    音
jiè dāo
注    音
ㄐㄧㄝ ˋ ㄉㄠ

戒刀引證解釋

1、指僧人的佩刀,出行所攜用具之一。按戒律只供割切三衣(袈裟)之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
贊寧 《僧史略》捲上:“禪師持澡罐、漉囊、錫杖、戒刀、斧子、針筒,此皆為道具。”
《水滸傳》第三回:“直教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 [1] 
2、在《水滸傳》等古典文學作品中,戒刀為一種出家人所使用的兵器,根據書中的描寫,戒刀可為單刀,也可為雙刀,為短柄刀,可隨身攜帶,比如武松使用的就是雪花鑌鐵打造而成的雙戒刀魯智深也隨身跨一口戒刀。
武術中也有戒刀法,比如武當派就有行俠雙戒刀之法,因其在與敵較技時,雖然取向敵家但又不得“殺生”,故名。行俠雙戒刀共有十六個適用於進攻的架子(“加花”動作除外)。
武當派太和門第十二代傳藝先生李松如老先生雲:“戒刀之法,皆從雁尾單刀中來。何為戒刀?戒刀者,乃尋常雙雙佩於腰際(按:戒刀為雙刀,演練者須左、右手各執一把。左手之刀重五斤、右手之刀重七斤),此乃謂之不得隨意妄開殺機矣。”行俠雙戒刀在演練時必須做到“單架(摘選架子)復演(反覆演練)”。而在與敵較技中則屬出手便知高低的絕刀。

戒刀基本概念

戒刀(梵sastraka),比丘所持的十八物之一,用於裁衣、剃髮、剪爪等的刀子
《僧史略》中説:“及持澡罐、漉囊、錫杖、戒刀、斧子、針筒,此皆為道具也。”
戒刀 戒刀
由於系戒律所聽許,故稱戒刀。據《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所載,佛在室羅伐城時,有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撕裂,損壞衣財。佛乃聽許用刀子。但因六眾以雜寶裝飾,佛陀便規定用鈍鐵作刀,且分大、中、小三種規格。大的長六指,小的長四指,中的介於二者之間。形狀則有彎曲如鳥羽、及似雞翎而不尖直二種。
《祖庭事苑》中説:“戒刀,《根本雜事》雲:‘佛在室羅伐城,苾芻欲裁三衣,便以手製,衣財損壞。佛言:可刀子裁。六眾便以雜寶飾之,加以太長。佛制,不聽,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應知有三種刀子,謂大、中、小。大者可長六指,小者四指,二內名中。其狀有二:一如鳥羽曲,二似雞翎,不應尖直。’”
又,《十誦律》卷三十九中,有佛聽許用剃刀及截爪刀的記載。同書卷五十六中説:“佛聽眾僧畜剃刀,一人亦畜,為剃鬚發故,是名剃刀法。剃刀鞘法者,佛聽諸比丘畜剃刀鞘,為掌護莫令失,更求覓妨行道故。”此外,戒刀有以下六種用途,在《行事鈔·缽器制聽篇》中説:“毗尼母”:‘聽畜刀子六種,一用割皮、剪甲、破瘡、裁衣、割衣上毛縷,六用淨果,乃至食時種種須故。’
在《大宋僧史略》捲上説,所謂戒刀等,皆是道具,表斷一切諸惡。可見戒刀除了實用價值之外,也有精神上的意義。
戒刀是日常生活用品,絕不是如《水滸傳》中所説拿來打殺用的。禪門公案中,關於戒刀的故事,最著名的應該是二祖慧可禪師受到達摩初祖的教誨激勵,而潛取利刃自斷手臂,受法悟道的故事。
另一則刀的故事,是俱胝禪師的因緣。俱胝禪師因受天龍禪師豎一指而悟道;從此之後,凡有人蔘學,他就豎起一指來教導。因而人稱“天龍一指禪”。
當時俱胝禪座下有一個童子,有人問他説:“俱胝禪師有什麼法要?”童子就學禪師一樣豎起指頭。
於是有人就告訴俱胝禪師這個事。
有一天,俱胝禪師就將戒刀藏在袖中,問童子:“聽説你會佛法,是麼?”
童子答:“是。”
於是俱胝問:“如何是佛?”
童子又豎起一指,沒想到禪師就一刀斬斷了童子的指頭,童子痛得大叫而出。
這時,俱胝又喚童子,童子回頭時,禪師迅即問道:“如何是佛?”
童子習慣的要舉起指頭時,卻發現手指不見了,於是豁然大悟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