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從哪裏來?

(話題)

鎖定
《我從哪裏來》,2011年4月,有網友在某論壇上貼出了一套名為《我從哪裏來?》的繪本翻拍圖,讓家長能夠以看圖説話的方式回答孩子“我從哪裏來”的問題。圖片引來不少網友“通俗易懂”的稱讚,但其中兩張涉及性交與孩子出生的圖片,引發了網友對幼兒性教育的尺度討論。
中文名
我從哪裏來?
外文名
where I was from?
話題時間
2011年4月
話題主題
性教育

我從哪裏來?問題由來

“我從哪裏來?”很多人小時候得到的答案都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如今,“撿來的”一代升級為父母,面對問出同樣問題的孩子,他們不想用自己小時候得到的答案糊弄過去,但又該如何回答呢?

我從哪裏來?詳情

眾人“悲慘”回憶
資料圖
資料圖(6張)
“媽媽的卵巢製造卵子。卵子的形狀圓圓的,像個荷包蛋。”“爸爸的睾丸製造精子。精子的形狀像蝌蚪,頭尖尖,尾巴長長。”配合這些文字的,是圖畫裏媽媽和爸爸的身體。近日,一位網友在某論壇上貼出了一套名為《我從哪裏來?》的繪本翻拍圖,圖片從一個穿着紙尿褲的孩子摸着頭,困惑“我是怎樣來的呢?”開始,敍述精子和卵子如何結合,直到寶寶如何出生。
如此“通俗明瞭”、“實事求是”的圖片,立即引來不少網友的叫好,也讓他們想起了自己童年的“悲慘”遭遇。網友“家裏蹲美帶子”説:“我小時候問我媽媽,我怎麼來的,我媽説是垃圾桶裏撿來的。我一度傷心了好久!”
除了“被撿來”的,也有網友被説成是“爸爸生的”。網友“meg-giew”説:“我爸説我是從他胳肢窩裏生出來的,我到初中都以為是爸爸生我的。”
由於當年從家庭和學校都得不到相關知識,因此被“撿來的一代”直到很多年後才知道正確答案。“我當初都快20歲了,看了一篇黃色小説才搞明白是怎麼回事。”
“尺度”把握是個難題
如今,“撿來的一代”升級做了父母,正要或者將要面臨自己的孩子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從哪裏來?”“早點接受好,越是藏着越是容易豁邊。”“joyyenNew”的説法代表了大多數網友的觀點,大家普遍認同,對孩子的性教育,宜疏不宜堵。
但是,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這套圖片的尺度有點大,比如其中對父母性器官的介紹,尤其是其中有關性交和孩子出生的兩張圖片,讓不少網友覺得難以跟孩子開口,而且擔心“講得越多,孩子問得越深入,到時候自己更尷尬。”
對此,有網友表示,會把其中尺度較大的兩張圖片去掉後再給孩子看。

我從哪裏來?對話

[記者對話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組主任]
“對於孩子的性教育,家長應該保持主動”
《我從哪裏來》的出版者,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教育組主任李明英介紹説,該書是《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中的一冊。
就家長對此書的“尺度”擔憂,以及對幼兒性教育的困惑,李明英接受了晨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我從哪裏來》是針對多大的孩子設計?有家長認為一些圖片尺度有點大,您怎麼認為?
李: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主動問父母“我從哪裏來”這樣的問題。這本書主要針對3-6歲的孩子設計,但一般孩子到5-6歲才會掌握其中的內容。用圖片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關於尺度大的內容,我們建議家長分階段讓孩子學習。
記者:有家長擔心孩子看了這些圖片後,會在日常交談中隨口説出這些令人尷尬的詞。
李:這就需要知識傳遞和態度教育同時進行。我們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對孩子進行隱私重要性教育。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們只在家裏談,因為這是隱私,如果在外面談這個問題,那是不尊重人的表現,應該避免。
記者:還有家長擔心孩子看了這些圖片後會去模仿,您有什麼建議?
李:小孩子模仿是因為他有好奇心,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可以告訴孩子生命的起源,性交是相愛的兩個成年人的私密行為,小孩子不應該模仿,不然會有小寶寶。家長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孩子的這種好奇心。
記者: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
李:對於孩子的性教育,家長應該保持主動,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與孩子一起觀看一些有關性教育的Flash,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看性教育的讀本。孩子對性的疑問,家長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千萬不能罵孩子,以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記者:在香港,家長和學校是如何進行這方面教育的?
李:在香港,我們會建議家長利用我們指導會的一些資源,以及網上的動畫,和孩子一起看書,進行性教育,我們建議家長用講故事的方式,經常與孩子進行性話題的交流;在幼兒園,小朋友會學習“我的身體”,認識自己;到了小學,便開始有常識課,瞭解更多的生理知識;到了中學之後,這方面的教育會減少,會讓學校自由決定性教育的時間,一般一年也就一小時左右。

我從哪裏來?調查

幼兒性教育仍是個難題.
《我從哪裏來?》
《我從哪裏來?》(16張)
儘管在網上,網友對於幼兒性教育的態度,普遍是持“宜疏不宜堵”的觀點,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記者採訪發現,家長和老師仍然存在不知如何啓齒,且互相推諉的狀況。
徐老師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為了讓孩子體會母親養育之恩的偉大,她在講授《遊子吟》時,特意舉了剖腹產痛苦的例子,好奇心強的孩子又開始問順產等問題,這讓待字閨中的她很是尷尬,於是趕緊轉移話題將孩子帶回語文課堂。隨後,她在自己的博客上直呼“有些東西不能説得太明白”,並寫下自己的歉意:“寶貝們,等你們長大,你們就會都懂的”。當被問及如果學生在課後再繼續追問的話怎麼辦時,徐老師無奈地説:“我只能讓他們回家問父母。”
據調查,本市一些幼兒園會開展“男孩女孩”主題活動,但僅限於讓孩子找出彼此間的不同,比如胖瘦、高矮、膚色、是否長髮等。小學也基本沒有類似課程,一些小學會請專家做性教育方面的講座。一般初中設有生理常識課。
在家中,一些家長一遇到電視中親密的鏡頭便馬上換台;有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至於為什麼會在媽媽肚子裏和怎樣出來等問題則全部避而不談;如果孩子不問,家長基本不會主動和孩子談起性的話題。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組主任李明英建議:“性教育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責任,千萬不要把它交給傳媒,孩子通過電視、雜誌、互聯網獲得的性知識總是不全面的。家長和學校應該擔起性教育的責任。”

我從哪裏來?家譜拼圖

家譜拼圖-我從哪裏來:

我從哪裏來?央視街頭採訪

繼“你幸福嗎?”之後,11月20日,央視再推街頭採訪調查活動。這次採訪的話題是“我是從哪裏來”。央視記者在街頭採訪了多位市民,年齡涵蓋了194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得到的答案是“撿來的”“咯吱窩裏生出來”“洪水衝來的”等。於是,“我從哪裏來”這個話題在微博上也火了起來。據一項300多位網友參與的調查顯示,47.37%的網友稱小時候被告知是“從媽媽肚子裏來的”,32.57%的網友是“垃圾箱裏撿來的”,3.95%的網友是“洪水衝來的”,還有16.12%的網友曬出了其他千奇百怪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