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雲海

(山東科技大學採礦工程專業博士)

鎖定
成雲海於1995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工程專業,2006年畢業於山東科技大學採礦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從事煤礦安全技術研究,尤其是從事衝擊地壓的理論研究、 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礦山壓力與岩層控制研究與應用。自2006年以來,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5位)、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2位)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主持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山東省創新項目專項資金項目2項,主持橫向項目6項,其中三項項目經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評價為國際先進;申請並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項,專利權人和發明人均為第1位,申請發明專利2項,已辦理證書登記,授權;發表文章十餘篇。
中文名
成雲海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工程專業
主要成就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雲海個人履歷

參加的科學研究活動及在其中的主要貢獻:
負責縱向項目: (1)“微震傳播特徵及噪聲壓制與災害預測(2007-04)”,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開放基金項目資助,2007.3—2009.3,項目負責人; (2)“深井無煤柱-矸石充填採空區的衝擊地壓防治機理與應用體系(200703020)”,山東省創新項目專項資金,2007.5—2009.5,已結題,項目負責人; (3)“基於岩層運動及應力控制的無煤柱巷道支護技術”,2008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研究指導性計劃,2008-2010,正在進行,項目負責人。
參加國家基金資助項目:(1) “基於微地震監測的巖體破裂場定量描述研究(40674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2007—2009年,主要負責實驗室實驗、理論優化計算; (2)“煤礦覆巖破裂災變的機理、監測與控制研究(5032010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國際重大合作項目,2002-2004,主要負責實驗數據整理與分析;(3)“採動覆巖空間結構及其與應力場動態關係研究(50074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2004-2006,主要負責微震監測衝擊地壓的理論分析與減災設計。 負責和參加的橫向科研項目:(1)“魯西煤礦兩帶破裂的微震監測及開採上限技術研究”,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鑑定,2005;負責現場試驗及岩層破裂場分析; (2)衝擊地壓前兆信息及空間應力場微震監測研究,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鑑定,負責微震監測預測預報衝擊地壓技術研究,2005;負責現場試驗及岩層破裂場分析;(3)“三軟較厚不穩定煤層開採技術研究”,安徽省淮北礦業集團公司項目,2007-2008,項目負責人; (4)“複雜生產條件礦井高效開採―長效安全機制”,2008,山東省華泰礦業公司項目,項目負責人;(5)巨厚紅層大構造區域地下硐室羣圍巖變形機理與控制,於2007年12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評價結果為國際先進,項目負責人;(6)不規則邊角工作面無煤柱無排放開採關鍵技術。(7)巷旁不等強承載留巷支護機理與327採區前進式開採優化綜合技術研究巷旁不等強承載留巷支護機理與應用,2008,於2008年12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評價結果為國際先進,項目負責人;(8)Rooffall and water incidences and advanced preven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Chinese coal mines, 2009, research service to Csiro, 項目負責人。

成雲海獲得專利

(1)煤礦井下深孔微震監測裝置(授權專利號ZL 2006 2008 7979.1),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第1位; (2)煤礦井下淺孔微震監測裝置(授權專利號ZL 2006 2008 7978.7),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第1位; (3)一種採煤機擋板(授權專利號ZL 2006 2008 7976.8),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第1位; (4)聯軸器護圈(授權專利號ZL 2006 2008 7977.2),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第1位;(5)全預應力金屬錨杆(授權專利號專利號:ZL 2003 2010 7096.9),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第1位。

成雲海獲獎經歷

(1)巨厚紅層大構造區域地下硐室羣圍巖變形機理與控制,2008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5; (2)煤礦覆巖破裂災變的機理、監測與控制研究,200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11; (3)極複雜煤層大傾角仰斜開採技術研究,2006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學校第2位; (4)沿空巷旁支護不等強承載留巷機理與應用,2008年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項目申請者為項目負責人,2/13; (5)深井動壓巷道支護形式與參數研究,2008年安徽省省級科技成果,6/8。
發表文章:
(1)CHENG Yun-hai, JIANG Fu-xing.Study on Microseismic Waveform Characteristic and How to Reject Interference Wave by monitoring in Mines 2008(8),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Mining and Safety Technology,ISTP收錄;(2) CHENG Yun-hai,LI Haiyan.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Technique of Underground Chambers in Extremely Thick Red Beds in Large Structural Areas, 2008(10),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3)CHENG Yun-hai, JIANG Fu-xing.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Rockmass Breaking and inversion Stress Distribution by MS Monitoring in Longwall Face,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2007(4),EI收錄; (4)成雲海,姜福興,張興民.微震監測揭示的“C”型採場空間結構及應力場,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1),EI收錄; (5)成雲海,姜福興,張興民.關鍵層運動誘發礦震的微震探測初步研究,煤炭學報,2006(5),EI收錄; (6)成雲海,梁運培,張淑同.基於電磁輻射監測防止鑽孔誘發衝擊的研究與實踐,礦業安全與環保,2005(4); (7)成雲海,馬其華,付志亮.老礦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採技術,中國礦業,2006(2); (8)成雲海,馬其華.深井軟巖大斷面硐室的設計與應用,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2004(3);(9)姜福興,楊淑華,成雲海.煤礦衝擊地壓的微震監測研究,地球物理學報,2006(9),SCI收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