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市文化館

鎖定
成都市文化館為副省級城市文化館,坐落於成都市浣花文化風景區,毗鄰“杜甫草堂”,文化氛圍濃厚。佔地面積23.5畝,以綜合培訓大樓為重點,建築面積為6512平方米。館內景觀宜人,園林綠化率幾達70%,被稱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園林式”文化館。2010年,到館活動的羣眾每年約7萬人次,每天開放時間12時。在2007年全國第二次文化館評估中,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
2022年5月5日,成都市文化館新館正式開放。 [4] 
中文名
成都市文化館
坐落於
成都市浣花文化風景區
佔地面積
23.5 畝
建築面積
6512米
地    址
成都市浣花風景區

成都市文化館基本信息

成都市羣眾藝術館,是成都市政府設置的公共文化事業機構,是開展羣眾文化工作,進行社會審美教育的主導性羣眾文化業務職能部門,是全市羣眾文化的活動中心、輔導中心、組織中心、研究中心、培訓中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她努力貫徹黨的文化工作方針政策,面向我市廣大羣眾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全面推動羣眾文化藝術繁榮,促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

成都市文化館地理

位於草堂路17號,佔地23.5畝,建築面積6600 平方米,羣眾文化活動廣場2500 平方米,園林綠化率達70%,被譽為花園式文化館。2005年7月,被文化部授予國家一級文化館稱號。
在這裏,成功推出了“成都故事”週末講座、老年藝術大學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益文化服務品牌;在構建和諧社會,實施文化惠民的時代呼喚中,開展了“蓉城十佳少兒藝術新苗大賽”“老爸老媽才藝秀”“人日唐風民俗遊”“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一系列創意新穎的羣眾文化活動,深受羣眾歡迎,併成為成都的文化名片;《成都掌故》《成都羣文》《成都故事》系列叢書、刊物,引領和培養了一批批代表本土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營造了成都羣眾文化的綠洲,增強成都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在開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熱潮中,成都市文化館建立了基層羣眾文化網絡,每年輔導培訓數萬人,讓各具特色的羣眾文化活動遍佈城鄉街道社區,繁花織錦;利用成都得天獨厚的民間藝術,向世人展示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組織民間藝術團體在香港、澳門、北京舉辦成都大廟會、瑞士日內瓦國際文化旅遊節等,使獨特的民間藝術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

成都市文化館內容

成都市文化館全力打造的高水平、純公益性“金熊貓少兒藝術團”設少兒合唱隊和少兒舞蹈隊,由少兒藝術編導、全國“羣星獎”輔導獎獲得者陳鐵軍任藝術總監,聘請省歌舞劇院、戰旗歌舞團專家任教,培訓授課等費用全免。該藝術團將作為成都優秀少兒組織團隊參加各類文化藝術比賽及訪問演出。
作為成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成都百姓的精神家園,成都市文化館將不斷改善服務,努力把廣大人民羣眾的文化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成都市文化館 [1]  堅持“人民羣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目標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全域成都”的工作理念,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着力加強創新型工作。立足“由本館向全市、點上向面上”兩個轉變,通過運用前期抓策劃、中期抓指導、後期抓成效“三段式”主要工作方法,抓住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和免費開放、文藝骨幹培訓和活動組織、媒體的傳播和社會影響四個重點方面,全館的工作思路有了創新,工作成效取得突破,整體工作得到全面推進,推動了基層羣眾文化工作的新發展,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是堅持觀念更新,從全局高度把握總體工作。堅持讓廣大羣眾享受基本的文化權益“一個目標”,抓住為人民羣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建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兩個方面”,突出創新性、廣泛性和成效性“三個要點”,提出“文化服務社會化、文化活動品牌化、羣眾文化專業化、運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全社會都是文化陣地”“建沒有圍牆的文化館”等新的思維和觀點統領全館工作。二是發揮引領作用,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全市315 個農村鄉鎮、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中心)3342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全部建成開放,由政府配套相關設施設備,落實人員和經費,基本實現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和15分鐘市民文化生活圈。三是推進免費開放,拓展社會公益文化服務領域。開辦免費培訓項目“成都市市民公益藝術培訓學校”,常年組織“成都故事·百家談”市民公益講座,開展中外民眾公益文化交流演出,免費發放各類文藝輔導教材,運用網絡將免費演出、培訓、講座普及推廣。四是探索聯動機制,加強羣眾文化活動組織。承辦兩年一次的國際盛會——“成都國際非物質遺產節”重頭戲“開幕式暨天府大巡遊”,每屆均被執委會評為“突出貢獻單位”;集歌詠、廣場舞和攝影等於一體的“成都風”羣眾文化系列活動榮獲全國羣眾文化品牌稱號;2010年,全市羣眾文化創作獲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59項。五是組織業務培訓,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素質。建立“金字塔”型四級輔導模式,全市羣眾文藝輔導員人數超過12000人;每年組織全市文化館館長、鄉鎮(街道)文化站站長(中心主任)和村(社區)文藝骨幹集中業務培訓;深入基層開展羣眾藝術團體輔導,每年舉行免費培訓班200個,參訓文藝骨幹達10萬餘人次,輔導羣眾近100萬人(次);堅持羣文理論調研工作,調研成果多次在全國文化館工作會、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工作會等大會上做典型發言。六是着力組織活動,切實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普查全市項目340多項,初步建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形成了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高校”主題活動,指導成都大學建立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傳播教育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學生志願者社團”,在全國首開了先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第二課堂”普及教育,編撰非遺輔助課本教材,讓非遺教育走進了中小學。七是強化活動傳播,擴大工作影響面和知曉率。在主流報紙創辦了“報紙上的文化館”專版和“網絡文化館”,陣地上舉辦的輔導、展覽、比賽、講座等羣眾文化活動同步在報紙、網絡開展,拓展了公共文化文化空間;開展“文化館長當導遊”“體驗成都文化地圖一日遊”“市民走進特色星級文化站”等系列文化之旅體驗活動,組織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各行業的市民走進各級文化館、基層文化站和身邊的文化活動室,瞭解免費開放服務項目,享受免費開放設施,參加公益藝術培訓等。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之年,成都市文化館將圍繞成都市的中心工作,樹立公共文化創新思維,舉“全域成都”之綱,張“公益文化”之目,抓“羣眾活動”之重,切實把文化館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都市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0年5月,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組織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單位,並予以通報表揚。 [2]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