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懶爪龍

鎖定
懶爪龍(屬名:Nothronychus)是種鐮刀龍類恐龍,又名偽君龍。鐮刀龍類是羣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鳥類骨盆結構(也類似鳥臀目)、腳掌有4個往前的腳趾。懶爪龍的模式種是麥金利山懶爪龍(N. mckinleyi),由詹姆斯·柯克蘭(James Kirkland)與Douglas G. Wolfe在2001年所敍述、命名,化石是在新墨西哥接近亞利桑那州邊界的祖尼盆地所發現,該地屬於Moreno Hill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中期。第二個種是葛氏懶爪龍(N. graffami) ,是在2009年被敍述、命名,化石發現於猶他州的Tropic Shale組,年代為土侖階早期,比麥金利山懶爪龍早了100萬到50萬年。懶爪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類似樹懶的指爪”,因為這種動物讓柯克蘭聯想起大型的地表樹懶
中文學名
懶爪龍
拉丁學名
Nothronychus
別    稱
偽君龍
動物界
蜥臀目
亞    目
獸腳亞目
鐮刀龍科
懶爪龍
分佈區域
美國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
發現者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發現時期
2001
生存年代
白堊紀晚期 
食    性
草食

懶爪龍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懶爪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偽君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nothronychus
發音( pronounced ):noh-thron-i-kus
( meaning ):偷懶的爪子 | 麥金利山[美國阿拉斯加州中南部] 即德納裏峯
目( order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龍類
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a 手盜龍類
therizinosauria 鐮刀龍類
超科(super family):therizinosauroidea 鐮刀龍超科
科( family):therizinosauridae 鐮刀龍科
屬( genus ):nothronychus 懶爪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n. mckinleyi 麥金利山懶爪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晚期 middle turonian
分佈( found in ):美國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 ):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4.5-6米
推測體重( mass ):1.9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懶爪龍簡介

懶爪龍跟它的亞洲表親一樣,都是鳥臀式身體構造,後肢上的四趾也都朝前。這兩種恐龍巨大的前肢爪,而那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爪子。科學家之所以用“樹懶恐龍”命名,是因為懶爪龍使他們想起巨型地懶種體型巨大、行動緩慢的植食性哺乳動物,生活在冰河時期,與懶爪龍的食性相似 [1] 
古生物學家在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發現新恐龍品種,證明時至今日,北美仍有未為人知的恐龍品種。其中一種名為懶爪龍,這種恐龍和食肉的暴龍同宗,卻吃植物維生。古生物學家説,這種恐龍約在九千萬年前在地球出沒,棲息地點是森林和沼澤交匯地帶,有如今天路易斯安那州部分河流交匯地區。據説,恐龍該都有鳥類的特徵,身體也可能佈滿羽毛。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是在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的祖尼盤地,距離亞利桑那州的州界不到一公里。 在中生代白堊紀億5千萬至7千5百萬年前],地球劇烈暖化,兩極冰雪融化,使海平面升高至比高三百公尺,地球表面乾燥地點減少。這段時期稱為〝白堊紀空隙〞,因為對這段時期內地球上的生物,我們一無所知。而祖尼恐龍在9千1百萬年前在北美出沒,故此是屬於〝白堊紀空隙〞的生物。懶爪龍是北美洲第一個發現的鐮刀龍類,之前發現的鐮刀龍類都是來自於中國蒙古。懶爪龍的體型比死神龍慢龍還大,但在某些層面則比這些亞洲近親還要原始。在2005年的猶他州,則發現了一個較早期的相關物種猶他鑄鐮龍。

懶爪龍物種學史

古生物學家很少看到這個時代留下的恐龍化石。馬里蘭大學古生物學家賀爾茲説:“這發現有助於我們瞭解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時代。”
祖尼恐龍的發現引發兩個問題:這種恐龍從何而來?如何演化?
懶爪龍是屬於獸腳亞目食肉恐龍中的鐮刀龍類。鐮刀龍類的特徵是臂長、形狀似鳥,主要在蒙古發現。祖尼盤地是美國初次發現鐮刀龍類的地方。

懶爪龍發現與種

懶爪龍的第一個化石在1997年祖尼盤地被發現。2001年6月19日,亞利桑那的共和報首次宣佈懶爪龍的發現與名稱。但直到2001年8月22日,懶爪龍才由古生物學家詹姆斯・柯克蘭與Douglas g. Wolfe所敍述及命名,被正式敍述於科學期刊《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 [2] 
命名,模式種麥金利山懶爪龍N. mckinleyi)。懶爪龍的第二副標本,是一個腳趾骨頭,是在1999年由一位居民發現於猶他州的Tropic Shale組。在白堊紀晚期,該地區屬於西部內陸海道,因此形成了大範圍的海相沉積層。北亞歷桑納博物館曾在當地進行多次挖掘活動,挖出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尤其是蛇頸龍類。這個鐮刀龍類化石的發現地點,在白堊紀晚期距離海岸約100公里。之後,北亞歷桑納博物館在當地發現了更多相關化石。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猶他州標本相當類似麥金利山懶爪龍,但體型較大,年代較古老。在2002年的美國洛磯山脈地質學會的兩次會議上,首次討論了猶他州標本。在2007年的亞利桑那地質學會,這個標本被判定是懶爪龍的新種,但沒有命名。在2009年7月15日的《皇家學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正式發表新種的研究與名稱,名為葛氏懶爪龍N. graffami) ,種名是紀念化石發現者Merle Graffam。

懶爪龍誤解

懶爪龍被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科學家認為這時這個地方是位於水底的,但它是一種陸棲動物,所以科學家的認為是錯的。

懶爪龍生活習性

鐮刀龍類雖然是食肉獸,不過小型的牙齒比較適合嘴嚼植物。懶爪龍的籃型盤骨可能用來容納消化植物的腸。懶爪龍的爪像樹懶,頭小而呈喙型,頸細長而瘦削,身體豎立,由粗大的雙腿支撐,尾短。當時地球上開始出現開花植物,懶爪龍很可能用爪拉下樹枝,吃樹葉。
懶爪龍也可能是相當發達的一種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會大大改變我們對恐龍進化的看法。
懶爪龍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龍類,但並非是類似暴龍肉食性恐龍;而懶爪龍與它們的近親演化成為草食性。懶爪龍是種二足恐龍,並以比它們的肉食性祖先還要直立的姿勢來行走。懶爪龍身長約4.5到6米,高度為3到3.6米,重量約一公噸。

懶爪龍形態特徵

一個由兩個獨立標本組合而成的骨骼重建,已完成40%到50%,可讓科學家們描述懶爪龍的特徵。小型頭部,擁有許多葉狀牙齒,適合切碎植被。頸部長而細。手臂長,手部靈巧,手指上有10釐米長的彎曲指爪。腹部相當大。後肢結實。相當短的尾巴。麥金利山懶爪龍與葛氏懶爪龍的差異在於,前者的體型較瘦小、尺骨較彎、以及一些脊椎的特徵。懶爪龍的亞洲近親擁有類似鳥類的特徵,而且化石中保存了羽毛壓痕,這顯示懶爪龍可能也覆蓋者絨毛狀羽毛,使它們看起來類似食火雞。並沒有在懶爪龍的化石上發現羽毛壓痕,可能因為它們所處環境的沉積層無法保存脆弱的羽毛。

懶爪龍棲息環境

外表類似樹懶的懶爪龍生存於中白堊紀,約9000萬年前;它們生存於似沼澤的森林,類似路易斯安那州的河流出海口。這個時代的地球氣候非常温暖,而海平面比高約300米,而乾躁土地明顯地減少許多。這個時期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恐龍化石,尤其是北美洲,這使得懶爪龍與相關發現變的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 1.    (美)唐·萊塞姆著,美國國家地理終極恐龍百科 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恐龍百科全書,海豚出版社,2010.09,第209頁
  • 2.    李東哲主編,恐龍圖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2,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