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憂心如焚

鎖定
憂心如焚(拼音:yōu xīn rú fé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節南山》。 [1] 
憂心如焚(如焚:像火燒一樣)指心裏愁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憂心如焚
外文名
very anxious; deeply worried
拼    音
yōu xīn rú fén
近義詞
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愁腸百結
反義詞
歡天喜地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出    處
《詩經·小雅·節南山》
注    音
ㄧㄡ ㄒㄧㄣ ㄖㄨˊ ㄈㄣ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憂心如焚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焚,不敢戲談。”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憂心如焚”。 [1] 

憂心如焚成語故事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位國王,公元前781至公元前771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間,任用尹氏(師尹)等人執政,政治混亂,勢甚危殆。再加上當時嚴重的地震和旱災,人民大眾流離失所,國家日趨衰敗。 [2] 
周幽王寵愛美人褒姒,因為褒姒喜歡聽裂帛的聲音,他就將大匹大匹的絲綢撕成條。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點燃烽火台,各路救援諸侯晝夜不停地趕來護駕,才發現上當了。他對百姓重重剝削,使得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痛苦不堪,人心離散。 [2] 
面對這種情況,家父(亦作嘉甫或嘉父,周大夫)十分憂慮,便寫了《節南山》一詩刺幽王。詩中,家父用諷刺的筆法揭露了尹氏的罪行,希望周幽王明察,以延續周室的統治。詩中寫道:“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憤。”大致意思是:“煊赫顯貴的太師尹氏,人民都瞪着眼睛瞧着你,憂愁的心裏像烈火在燃燒……”周幽王對大臣們的勸諫根本聽不進去,照樣重用這些人,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且,周幽主寵愛褒姒,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後來,申侯聯合犬戎等攻周,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下,西周遂告滅亡。 [2] 

憂心如焚成語寓意

憂國憂民的忠臣家父看到周幽王沉迷美色,又是奸人當道,不免憂心忡忡,寫詩以勸阻,可週幽王已是“病入膏育”之人,對家父的好意視而不見。家父的愁眉苦臉不能換回周幽王的覺悟,只能説憂心在昏庸面前起不了什麼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容易出現憂心如焚的情況,面對憂心如焚的心理狀態,應及時的平衡心態,穩定情緒,冷靜的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困難。一味的憂心如焚並對問題並不會起到任何幫助。 [2]  [3] 

憂心如焚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憂心如焚”指心裏愁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4]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運用示例
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焚。” [4] 
唐·陸贄《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制》:“憂心如焚,深自刻責。” [4] 
後晉·劉昫《舊唐書·德宗紀上》:“憂心如焚,深自刻責。” [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回:“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 [4] 
近代·趙爾巽《清史稿·文宗紀》:“大沽兩岸危急,諒汝憂心如焚。” [4] 
現代·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十章:“尤其是他一口飯不吃,使老媽媽憂心如焚。” [4] 

憂心如焚成語辨析

憂心如焚—憂心忡忡
“憂心如焚”與“憂心忡忡”意義相近,兩者皆有十分憂愁不安的意思;區別在於“憂心如焚”側重於焦急,表示憂慮焦慮到了極點;“憂心忡忡”則是側重於憂愁。 [4] 
參考資料
  • 1.    巴城主編. 中華經典藏書 中華成語故事[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3.10:203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491
  • 3.    範曉清編著. 幸福雞湯 成語小故事 心理大健康[M]. 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7.01:99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心情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9: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