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慕尼黑工業大學

鎖定
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TUM)位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市慕尼黑 [2] 是一所歐洲頂尖研究型大學 [3-4] 被認為是德國大學在當今世界上的標誌之一 [1]  [5]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前身是巴伐利亞國王於1868年建立的“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 [7-8]  ,並於1870年由工學院改名為工業大學。1930年合併威恩施蒂凡景觀與釀造學院 [23]  。二戰期間,學校舊址地帶80%被破壞,其中一部分被完全毀掉。加興校區於1957年因慕尼黑核反應堆的開工而成立。至1960年,工學院的重建工程基本完成 [16]  [37]  。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德國頂尖的科技類大學之一,也是歐洲創新大學聯盟(ECIU)和德國TU9聯盟的成員之一 [16]  。TUM以卓越的創新精神和科教質量 [43]  ,成為首批三所德國精英大學,國際科技大學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歐洲卓越理工大學聯盟、歐洲頂尖工科大學聯盟等成員 [50]  ,被德國政府列為重點資助對象,享有德國最高科研經費 [51] 
學校由6校區組成,分別是主校區、加興校區、弗賴辛校區、施特勞賓校區、海爾布隆校區和新加坡的亞洲校區 [16]  。截至2023年12月,慕尼黑工業大學有8個教學院系,覆蓋了科學、工程、社會學、醫學等學科類別 [24]  ;有12051名教師 [19]  ,其中教授666人 [26]  ,在校學生人數為52,580名 [19]  。同時,慕尼黑工業大學與11家科研平台合作 [20]  。截至2024年,慕尼黑工業大學已培養出18位諾貝爾獎 [21]  ,30位IEEE Fellow院士 [31] 
中文名
慕尼黑工業大學 [17] 
外文名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德文) [17] 
簡    稱
TUM、TU München [17] 
創辦時間
1868年 [16]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16] 
學校類別
理工類研究型大學 [16] 
學校特色
卓越大學 [43] 
主管部門
德國政府 [44] 
現任領導
托馬斯·霍夫曼-卡梅爾(Thomas Hofmann-Kammerer)(校長) [18] 
院系設置
物理學、機械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土木工程、經濟管理、體育健康、政府管理等 [16] 
校    訓
Die unternehmerische Universität(創業大學) [17] 
地    址
慕尼黑主校區 Arcisstraße 21 [20] 
加興校區 Boltzmannstraße 15 [38] 
魏恩斯蒂芬校區 Alte Akademie 8 [41] 
施特勞賓校區 Petersgasse 5 [40] 
海爾布隆校區 Bildungscampus 2 [39]  展開
地址
慕尼黑主校區 Arcisstraße 21 [20] 
加興校區 Boltzmannstraße 15 [38] 
魏恩斯蒂芬校區 Alte Akademie 8 [41] 
施特勞賓校區 Petersgasse 5 [40] 
海爾布隆校區 Bildungscampus 2 [39] 
新加坡校區 510 多佛路 #05-01 新加坡 [42]  收起
主要獎項
德國“優秀教學”最高獎 [35-36] 
知名校友
魯道夫·狄塞爾(Rudolf Diesel) [21] 
卡爾·馮·林德(Carl von Linde) [21] 
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21] 
學生人數
52,580(2023) [19] 
教師人數
12051(2023) [19] 
教研經費
25.709億歐元(2020年度) [6] 

慕尼黑工業大學歷史沿革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名變更

主校區 主校區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前身是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於1868年建立的“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Koeniglich Bayer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München),並於1970年由工學院改名為慕尼黑工業大學。 [23]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區發展

1901年學校獲得頒發博士學位資格,1930年合併魏恩施蒂芬農業與釀造學院(Hochschule für Landwirtschaft und Brauerei Weihenstephan)。1937年由馬克思·施密特(Max Schmitt)設計的新校建築在寧芬堡擴建並一直保存。二戰期間,學校舊址地帶80%被破壞,1946年重建併成立了校辦工廠。加興(Garching)校區於1957年因慕尼黑核反應堆的開工而成立。1967年在伊薩爾河畔的臨牀教學中心(Klinikum rechts der Isar)成立醫學院。 [8]  [22]  2002年,建立了第一個離岸校區,新加坡校區。 [45]  2018年,成立海爾布隆教育學院 [39]  2004年萊布尼茨中子反應堆作為二期工程在加興建成。 [38]  2013年到2024年,慕尼黑工業大學連續組建和創辦商學院、行政學院、教育學院等人文社會科學院系 [8]  [22] 

慕尼黑工業大學辦學條件

慕尼黑工業大學錄取方式

Eine weitere Voraussetzung für die Immatrikulation ist die Annahme des Studienplatzes. Um Ihren Studienplatz anzunehmen, klicken Sie in TUMonline unter dem Menüpunkt Studienplatz auf den Button Studienplatzangebot annehmen. [52] 
Bitte nehmen Sie den Studienplatz möglichst früh an, idealerweise bis zum Semesterbeginn, damit Sie Ihre Einschreibung fristgerecht und ohne Schwierigkeiten beginnen können. Die Annahme des Studienplatzes ist möglich bis zur Einschreibungsfrist, wir empfehlen jedoch den Studienplatz so früh wie möglich anzunehmen. [52] 
Wenn Sie Ihr Studium in diesem Semester noch nicht antreten möchten, dann lehnen Sie Ihren Studienplatz ab und bewerben sich erneut für Ihr gewünschtes Semester. Weitere Informationen zu einer Wiederbewerbung finden Sie unter „Rückstellung eines Studienplatzes oder späterer Antritt des Studiums“. [52] 

慕尼黑工業大學院系設置

截止2023年12月,慕尼黑工業大學有8個教學院系,覆蓋了科學、工程、社會學、醫學等學科類別 [24] 
本科
學院
院系設置
計算信息與技術學院
生物信息學
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
信息學
信息工程
信息學:遊戲工程
數學
經濟信息學
工程與設計學院
航空航天
建築
土木工程
土地監管與土地開發
大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
地球科學
工程科學
機械工程
環境工程
自然科學學院
生物化學
化學
化學工程
食品化學
物理
生命科學學院
農學與園林科學
釀造與飲料技術
林業學與資源管理
景觀建築與景觀規劃
食品化學
生物
營養學
分子生物技術
製藥生物工藝技術
管理學院
管理與技術
可持續管理與技術
社會科學與技術學院
政治學
政治和技術
教學研究
科學、工程和技術中的責任
科學與技術研究
醫學院
醫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學院
體育
健康科學
(以上資料來自於參考資料 [24] 

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科建設

慕尼黑工業大學主校區碩博學科設置: [24] 
碩士
學院
院系設置
計算信息與技術學院
生物信息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通信工程
數據工程與分析
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
金融與信息管理
信息學
信息學:遊戲工程
數學
金融數學與精算學
數學科學中的數學
數學科學與數學工程
神經工程-精英課程
軟件工程-精英課程
機器人、認知與智能
工程與設計學院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工程(亞洲校區)
建築學
車輛工程
土木工程
地圖學
計算力學
能源與加工工程
機械工程的開發、生產與設計
以地球為導向的空間科學與技術
大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
地熱學/地熱能源
工業生物技術
建築環境中的信息技術
工程與水文地質學
土地管理與地理空間科學
景觀工程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機電一體化與機器人學
醫療技術與援助系統
電力工程
鐵路、運輸和物流
資源高效利用且可持續發展的建築
風險與安全
材料科學和技術
交通運輸系統
環境工程
城市化-城市與景觀的研究與設計
自然科學學院
生物化學
生物醫學工程與醫學物理
化學
化學工程
工業化學
食品化學
物質到生命
物理(應用工程和物理)
物理(生物物理)
生命科學學院
農業系統學
農業生物學
生物
釀造與飲料技術
林學與木材科學
工程生態學
食品化學
食品技術
分子生物科學
自然保護與風景規劃
營養學與生物醫學
製藥生物工藝技術
可持續資源管理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管理與技術
管理學
財務與信息管理
消費科學
可持續管理與技術
管理和創新
高管MBA
商業與IT領域的MBA
創新和商業創作MBA
體育與健康學院
運動與訓練科學
傳統中醫學(繼續教育專業)
健康科學-預防與健康促進
人體工程學
社會科學與技術學院
政治學
政治和技術
教學研究
科學、工程和技術中的責任
科學與技術研究
醫學院
放射生物學
生物醫學神經科學
(以上資料來自於參考資料 [24] 
慕尼黑工業大學新加坡校區(TUM Asia)成立於2002年,是德國大學海外分校中最成功的一個。除了提供由慕尼黑工業大學頒發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與新加坡知名大學聯合頒發的學位外,TUM Asia還開設工業4.0、精密工程、鐵路和物流等領域的高管教育課程。為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慕尼黑工業大學新加坡校區與新加坡FESTO合作設立了數字化、技術和創新(CDTI)能力中心,提供終身學習課程。截至2024年,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名學生從慕尼黑工業大學新加坡校區畢業。 [25] 

慕尼黑工業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慕尼黑工業大學有超過600名教授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自2006年慕尼黑工業大學被評為德國首批三所優秀大學之一以來,師資隊伍得到了顯著增長。前一年,即2005年,該校仍有399名教授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26] 
員工

僱員
其中女性
其中來自國外
員工總數
12,051
5,387
2,964
教授
666
157
133
其中慕尼黑工業大學
554
133
128
其中哪家醫院
66
12
5
包括合作任命的教授
46
12
11
科學家們
7,883
3,071
2,443
其中慕尼黑工業大學
5,840
1,964
2,071
其中哪家醫院
2,043
1,107
372
非科學家(沒有診所)
3,502
2,159
377
(截至2023年12月1日的負責人統計數據,包括診所和合作任命的教授 [26]  。)
教授

僱員
其中女性
其中來自國外
教授整體
666
157
144
其中C4/W3
459
92
92
其中C3/W2
207
65
52
(截至2023年12月1日起的負責人統計數據,包括診所和合作教授 [26]  。)

慕尼黑工業大學教學建設

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德國政府於2006年評選出的首批3所“卓越大學”( EliteUniversity )之一,並自1995年就明確地提出了創建“創業型大學”的目標.作為全球頂尖的理工綜合性大學, TUM 十分重視系統的發展和支持創業,鼓勵學生像企業家一樣思考和行動,並致力於將研究者們的發明轉變為可持續利潤.借鑑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催化劑之間相互作用的思想,分析 TUM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27] 
慕尼黑工業大學繼續教育項目獎,與 TÜV Süd 聯合開展的項目榮獲 EFMD 卓越實踐獎,慕尼黑工業大學通過其終生學習學院來滿足快速技術進步和工作世界變革帶來的繼續教育需求。除了個人項目外, 慕尼黑工業大學終身學習學院還與企業合作開展繼續教育。 [28] 

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交流

中國高校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29] 
同濟大學 [30] 
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協會 [31] 
亥姆霍茲 慕尼黑
德國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
尤利希研究中心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31] 
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 (MPA)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 (MPIB)
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 (MPE)
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 (MPP)
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IPP)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 (MPQ)
弗勞恩霍夫協會 [31] 
應用和集成安全 AISEC
鑄造、複合材料和加工技術 ICGV
認知系統ICS
界面與生物過程工程 IGB
工藝工程和包裝 IVV
萊布尼茨協會 [31] 
慕尼黑工業大學萊布尼茨食品系統生物學研究所
慕尼黑德國博物館:研究博物館
巴伐利亞科學院 [31] 
巴伐利亞數字化轉型研究所 (bidt)
萊布尼茨計算中心 (LRZ)
沃爾特·邁斯納低温研究所 (WMI)

慕尼黑工業大學學術研究

慕尼黑工業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科研平台有11家,分別是: [20] 
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科研平台
TU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Research Neutron Source "Heinz Maier-Leibnitz" (FRM II)
Walter Schottky Institute for Semiconductor Research (WSI)
Leonardo da Vinci-Zentrum für Bionik
TUM Institute for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nanoTUM)
Straubing Center of Science
Corporate Research Center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ZIEL)
Corporate Research Center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METUM)
Catalysis Research Center
Munich Center of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TUM School of Governance
(以上參考資料來自於 [20] 

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領域有,人工智能、系統工程學、工程學、神經元網絡、導體工程、自動化、生物工程學、食品加工工程、計算機科學、製造業、建築學等高端項目。慕尼黑工業大學和歐洲乃至世界很多大學,研究所都有廣泛合作。 [32] 
慕尼黑工業大學非常重視紮實的基礎教育,其科研人員以最高水準從事研究工作,並將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教學。作為一所德國著名的“和企業緊密聯繫的精英大學”(Die unternehmerische Elite-Universitaet),慕尼黑工業大學和眾多歐洲著名核心企業有着緊密的科研,生產,教育,經濟聯繫,為科研知識儘快流入實踐領域提供了保障。 [32] 

慕尼黑工業大學學術資源

慕尼黑工業大學由於其分佈三地的校區,其圖書館擁有10個分館,總藏書量超過50萬冊,但一般來説不存在中心圖書館(總館),通過電子檢索可以在任意分館預定所有圖書館的圖書 [37]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園文化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校訓是:Die unternehmerische Universität(創業大學) [17] 
人、社會和自然是一切的核心。在研究、教學和創新方面設定最高的績效標準。培育開放、欣賞和多元化的文化,並塑造社會變革。 [33] 

慕尼黑工業大學學校標誌

慕尼黑工業大學 校徽 慕尼黑工業大學 校徽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校徽由藍色的TUM字母構成 [6] 

慕尼黑工業大學精神文化

慕尼黑工業大學激勵、促進和培養各種人才,使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具有國際性的個性,使他們能夠以最高水平的科學和技術專長、創業勇氣和社會政治敏感性,以及終身開放的教育態度,為人類、自然和社會塑造創新進步。 [49] 

慕尼黑工業大學社團文化

慕尼黑工業大學擁有涉獵廣泛的學生俱樂部,主題包括但不限於學術、商業與創業、文化藝術、網絡、宗教、社交等。所有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生都可以隨時成立俱樂部,只要其活動目的不危及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以及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安全和秩序。一旦有至少5名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生加入了俱樂部,那麼該俱樂部就可以獲得學生會認可並獲得進一步支持。 [46] 
宗教與精神
EHG – Evangelische Hochschulgemeinde TUM [46] 
Community and Religoius Faith: In the Evangelische Hochschulgemeinde (Protestant University Community) at TUM, students meet regularly to cook and eat together, at celebrations, devotions and church services to talk about topic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m. Counseling, coaching and pastoral care are offered in a confidential setting by the pastor.
JSUD – 德國猶太學生會 [46] 
The Jewish Student Union Germany (JSUD) has set itself the goal to promote exchange between non-Jewish and Jewish students through various event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es (e.g. Jewish Campus Week at TUM and LMU), highlighting the diversity of Jewish life, and thus breaking down stereotypes and fight anti-Semitism.
KHG – Katholische Hochschulgemeinde TUM [46] 
Spirituality and Community: The Katholische Hochschulgemeinde (Catholic University Community) at TUM is a place of encounter where everyone who studies, teaches and works at TUM is welcome. Regardless of religion, the rooms are open to anyone who wants to use them to work, relax and meet.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spiritual program, the KHG TUM offers counseling, guidance and coaching on all study issues and other services.
MSI – 穆斯林研究倡議 TUM [46] 
Representation of Muslim Students: The Muslim Student Initiative at TUM (MSI)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and is the point of contact for all Muslim students at TUM and is committed to making the daily life of Muslims at our university easier. Non-Muslim students are also welcome in the student initiative. With events and excursions, the MSI would like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exchange on campus.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區情況

慕尼黑工業大學有六個校區 [10] 

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主校區)

1868年慕尼黑一直是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所在地,為主校區 [10]  。該校區從市中心的校區延伸至伊薩爾右岸醫院以及奧林匹克公園的現代化體育和健康園區。設有建築學、土木工程與測量學、企業經濟學、地球科學、電子與信息工程、政治學、公共政策、國際關係、醫學(臨牀教學中心)、體育科學(奧林匹亞公園)。 [16] 
校園風光

慕尼黑工業大學加興校區

加興校區,是慕尼黑工業大學自然科學與工程中心,是慕尼黑工業大學最大的校區 [10]  。設有化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機械、物理專業,並有一座20兆瓦特的中子反應堆。 [16] 
加興校區 加興校區

慕尼黑工業大學魏恩斯蒂芬校區

魏恩斯蒂芬校區 [10]  ,設有營養學,土地規劃與環境科學、農業與園藝生物科學、林學(以前設在慕尼黑大學)、景觀設計景觀規劃營養學食品工程(含牛奶科學)。 [16] 
弗賴辛圖書館(傍晚穹頂關閉中) 弗賴辛圖書館(傍晚穹頂關閉中)

慕尼黑工業大學施特勞賓校區

施特勞賓校區,作為慕尼黑工業大學“綜合研究所”所彙集的兩大主題便是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實施。學術培訓在生物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化學生物技術(學士和碩士)、生物資源技術(學士和碩士)、可持續管理和技術(學士和碩士)、生物質技術(碩士)以及學士和碩士論文和博士學位的學習課程框架內進行。生物經濟學、化學生物技術和生物資源技術碩士課程以及可持續管理和技術學士和碩士課程均以英語授課 [11] 
施特勞賓校區 施特勞賓校區

慕尼黑工業大學海爾布隆校區

海爾布隆教育園區 [10]  ,自2018年秋季起,著名的慕尼黑工業大學進駐海爾布隆教育學院,為500多名學生提供五種課程的廣泛服務,數字化轉型、信息工程和家族企業是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海爾布隆校區重點研究的領域 [12] 

慕尼黑工業大學新加坡校區

新加坡校區,是德國大學的第一所海外校區,2024年5月學習課程包括2個本科學位和5個研究生專業,以及為企業部門的專業人士和高管提供繼續教育 [13]  。設有(慕尼黑工業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聯合雙學位碩士)、交通與物流工程微電子工業化學、航天工程等專業 [16] 

慕尼黑工業大學行政管理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總裁

托馬斯·霍夫曼 [30]  (2024),這位食品化學家和長期擔任研究與創新副總裁自 2019 年以來一直擔任 TUM 的負責人。落實《2030年議程》是他任期內的核心議題之一,包括從院系到學校的組織架構轉型和改革。他和他的執行委員會一起推動向更可持續、更數字化和國際網絡化的大學轉型。 [47] 

慕尼黑工業大學總裁代表

總統代表負責TUM的某些重要問題。 [48] 
籌款
Sandra Bogdanovic
品牌政策與企業設計
Dipl.-Des. 教授
Fritz Frenkler
TUM海爾布隆校區的整體發展
Prof. Dr.
Helmut Krcmar
醫學數字化
Klaus A. Kuhn

慕尼黑工業大學歷任領導

1995年化學教授沃爾夫岡·A·赫爾曼(Wolfgang A. Herrmann)擔任慕尼黑工業大學校長,2005年5月10日被學校管理委員會一致推選並第二次連任校長。 [22] 
總統:自1976年以來 [47] 
Seit 2019
Thomas F. Hofmann
Lebensmittel- und Naturstoffchemiker
1995–2019
Wolfgang A. Herrmann
Chemiker
1987–1995
Otto Meitinger
Architekt
1986–1987
Herbert Kupfer
Bauingenieur
1980–1986
Wolfgang Wild
Physiker
Bayerischer Wissenschaftsminister 1986-1989
1976–1980
Ulrich Grigull
Maschinenbauingenieur (Thermodynamik)
校長:1903–1976 [47] 
Technische Hochschule München / seit 1970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1972–1976
Ulrich Grigull
Maschinenbauingenieur (Thermodynamik)
1970–1972
Heinz Schmidtke
Ingenieur (Ergonomie)
1968–1970
Horst Engerth
Brauingenieur
1965–1968
Gerd Albers
Städteplaner
1964–1965
Heinrich Netz
Maschinenbauingenieur
1962–1964
Franz Patat
Chemiker
1960–1962
Gustav Aufhammer
Pflanzenzüchter
1958–1960
Max Kneissl
Geodät
1956–1958
Ernst Schmidt
Thermodynamiker
1954–1956
Robert Sauer
Mathematiker
1951–1954
August Rucker
Bauingenieur
1948–1951
Hans Piloty
Elektroingenieur
1947–1948
Ludwig Föppl
Maschinenbauingenieur
1946–1947
Robert Vorhoelzer
Architekt
1945–1946
Georg Faber
Mathematiker
1945 (komm.)
Hans Döllgast
Architekt
1938–1945
Lutz Pistor
Bauingenieur
1935–1938
Albert Wolfgang Schmidt
Chemiker
1933–1935
Anton Schwaiger
Elektroingenieur
1931–1933
Richard Schachner
Architekt
1929–1931
Johann Ossanna
Elektroingenieur
1927–1929
Kaspar Dantscher
Wasserbauingenieur
1925–1927
Jonathan Zenneck
Physiker
1919–1925
Walther Ritter von Dyck
Mathematiker
1917–1919
Karl Heinrich Hager
Maschinenbauingenieur
1915–1917
Karl Lintner
Chemiker
1913–1915
Heinrich Frhr. von Schmidt
Architekt
1911–1913
Siegmund Günther
Geograph
1908–1911
Moritz Schröter
Maschinenbauingenieur
1906–1908
Friedrich von Thiersch
Architekt
1903–1906
Walther Ritter von Dyck
Mathematiker
董事:1868–1903 [47] 
Königlich Bayer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 zu München / seit 1877/78 Technische Hochschule München
1900–1903
Walther Ritter von Dyck
Mathematiker
1895–1900
Egbert Ritter von Hoyer
Maschineningenieur
1889–1895
Karl Ritter von Haushofer
Mineraloge
1880–1889
Carl Max von Bauernfeind
Bauingenieur und Geodät
1877–1880
August von Kluckhohn
Historiker
1874–1877
Wilhelm von Beetz
Physiker
1868–1874
Carl Max von Bauernfeind
Bauingenieur und Geodät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園環境

慕尼黑工業大學正義宮

位於卡爾廣場 (Stachus) 附近。它的設計師是弗里德里希·馮·蒂爾施 (Friedrich von Thiersch) 教授。這座建築於1897年落成,採用了蒸汽集中供暖和電燈等創新技術。自支撐的玻璃和鐵製穹頂高聳於60多米高的中庭之上 [14] 
正義宮 正義宮

慕尼黑工業大學蒂爾施塔鐘樓

37米高的鐘樓,2024年5月仍是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地標建築,長期以來,裏面的房間被物理學研究人員和學生航空團體“Akaflieg”使用 [14] 
鐘樓 鐘樓

慕尼黑工業大學奧林匹克屋頂

Dietrich Untertrifaller 和景觀設計師 Balliana-Schubert 於5月16日為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園揭幕,這是奧林匹克公園50年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新建築項目,奧林匹克公園計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與1972年的奧運會建築一樣,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園的建築特色是屋頂,它不是透明的帳篷,而是153米長的木質覆蓋物,懸挑18.3米,橫跨格紋跑道 [15] 
奧林匹克屋頂 奧林匹克屋頂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友情況

慕尼黑工業大學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自1901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截止2024年已被公認為化學、醫學、物理學、文學、經濟學領域成就以及對世界和平貢獻的最高榮譽。截至2022年,已有18位慕尼黑工業大學科學家和校友獲得諾貝爾獎: [21] 
諾貝爾獎獲得者
化學
約阿希姆·弗蘭克 (2017)
伯納德·費林加 (2016)
格哈德·埃特爾 (2007)
魯道夫·A·馬庫斯(1992)*
約翰·戴森霍費爾 (1988)
羅伯特·胡貝爾 (1988)
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1973)
漢斯·費舍爾 (1930)
海因裏希·維蘭德 (1927)
文學
托馬斯·曼 (1929)
醫學
埃爾温·內赫 (1991)
康拉德·布洛赫 (1964)
物理
安東·賽林格 (2022)
沃爾夫岡·凱特勒 (2001)
沃爾夫岡·保羅 (1989)
恩斯特·魯斯卡 (1986)
克勞斯·馮·克利青 (1985)
魯道夫·路德維希·穆斯鮑爾 (1961)
(以上資料均來自於參考資料 [21] 

慕尼黑工業大學IEEE 院士

截至2024年4月,慕尼黑工業大學已有30名成員成為IEEE院士: [34] 
IEEE 院士
薩米·哈達丁 (2024)
Full Professor for Robotics and Systems Intelligence (TUM School for Computati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geborg J. Hochmair 和 Erwin Hochmair (2023)
Honorary doctors of TUM
Ingeborg J. Hochmair and Erwin Hochmair were made an IEEE Fellows in 2023 “for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multi-channel microelectronic cochlear implants”.
沃爾夫岡·烏奇克 (2021)
Full Professor of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朱曉祥(2021)
Full Professor of Signal Processing in Earth Observation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and Geodesy)
丹尼爾·呂克特(2020)
Full Professo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and Medicin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and Medicine)
桑德拉·希爾切(2020)
Full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oriented Control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瓦西里斯·恩齊亞克里斯托斯 (2020)
Full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Imaging (TUM School of of Medicine)
格哈德·裏戈爾 (2019)
Full Professor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鄭家敦 (2017)
Full Professor of Cognitive System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邁克爾·艾內德 (2016)
Honorary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and Geodesy
艾克哈德·施泰因巴赫 (2015)
Full Professor of Media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馬丁·巴斯(2014)
Full Professor of Automatic Contro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赫爾穆特·格拉布 (2014)
Chair of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霍爾格·博赫 (2011)
Full Professor of Theore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保羅·魯格利 (2011)
Full Professor of Nanoelectron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 Paolo Lugli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2011 "for contributions to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格哈德·克萊默 (2010)
Full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馬庫斯·克里斯蒂安·阿曼 (2007)
Full Professor of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Walter Schottky Institut)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岡瑟·施密特 (2006)
Professor Emeritus of Automatic Contro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Ing. Günther Schmidt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2006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nsor-guided locomotion in biped and mobile robotics".
理查德·漢斯·喬治·巴姆勒 (2005)
Full Professor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ivil, Geo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弗里德里希·普菲弗 (2004)
Professor Emeritus of Applied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迪爾克·施羅德 (2003)
Full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Drive System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Ing. Dierk Schröder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2003 "for contributions to modeling of power semiconductors for circuit design".
約翰·弗里德里希·呂伊 (2000) *
Honorary Professor of High Frequency Technology since 2007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沃爾夫拉姆·博克 (1998)
Full Professor of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and Switchgear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Ing. Wolfram Boeck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1998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
蓋德·希辛格 (1997)
Honorary Professor of Robotic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庫爾特·安特里奇 (1994)
Full Professor of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Ing. Kurt Antreich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1994 "for contributions to computer-aided tolerance design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nd computer-aided layout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彼得·拉瑟 (1994)
Full Professor of High Frequenc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約瑟夫·A·諾塞克 (1993)
Full Professor of Circuit Theory and Signal Process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約阿希姆·哈格瑙爾 (1992)
Honorary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帕特里克·德懷爾德(1981)*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from 2008 to 2013
Prof. Dr.-Ing. Patrick Dewilde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1981 "for contributions to network theory, especially the synthesis of scattering matrices".
沃爾夫岡·哈特 (1980)
Full Professor of Gener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Electron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rof. Dr. Wolfgang Harth (1932–2017)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1980.
沃爾夫岡·凱撒 (1980)
Full Professor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Department of Physics)
Prof. Dr. Wolfgang Kaiser was made an IEEE Fellow in 1980.
(以上資料來自於參考資料 [34] 

慕尼黑工業大學所獲榮譽

慕尼黑工業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
QS世界大學排名
2024年
37
2023年
49
2022年
50
(以上資料均來自於參考資料 [9] 

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精英高校稱號

慕尼黑工業大學已三次成功蟬聯德國精英高校的稱號,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未來卓越戰略的重點資助對象 [3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