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慎疾芻言

鎖定
《慎疾芻言》是由徐大椿創作的一本關於醫學的著作。
中文名
慎疾芻言
外文名
慎疾芻言
地    位
醫論著作
作    者
徐大椿
出版社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9787288683309

目錄

  1. 1 內容簡介
  2. 2 內容詳述
  3. 補劑
  1. 外科
  2. 治法
  3. 製劑
  4. 煎藥服藥法
  5. 延醫
  1. 秘方
  2. 詭誕
  3. 宗傳

慎疾芻言內容簡介

清·徐大椿撰於1767年。本書着重剖析醫界流弊,以期醫家謹慎治疾。本書內容有誤用補劑、內科雜病誤治的論述。還有對不同患者(如老人、婦女、小兒)治療上應有所區分、以及外科病證治法等方面的論述。簡明切要,並無浮泛。此書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經張鴻補輯,改名《醫砭》,編入《潛齋醫學叢書》中。現存初刻本等二十餘種清刻本。

慎疾芻言內容詳述

慎疾芻言

醫能衞人之生,故天下不可無醫;其或促人之命,則天下又不如無醫。盧、扁已往,方術多岐,家自為説,人自為書,雖各有所偏,未能一致,而苟能深明乎一家之説,則自有變通補救之方,要無貽害於斯世。近者以此為業,所學未精,遽思謀利,庸醫遍天下,而生人之壽考者寡矣!僕閲世已深,見夫男子癆瘵、婦人胎產、小兒驚痘,三者之死,尤可慘傷。當其危急時,醫者雲舍此無療病之方,病家雲不服亦同歸於死也,卒服其方而仍不免於死。僕嘗疑之,而未敢以臆斷也。今見洄溪徐君所着《慎疾芻言》一書,始知向所見療病之法,各犯是書所忌,徐君已言之詳而戒之切矣。夫以不明醫理之人,處骨肉死生之際,藥亦悔,不藥亦悔,其心誠有難安者,得是書以示指南,庶幾不迷所往乎!餘恨讀是書之晚,固願世之業醫者、療病者皆得早讀是書。乃郵歸故里,刊版以廣流傳榕城。刊是書者為徐君曾孫 ,並書以貽之。
\x長沙彭藴章撰\x

慎疾芻言

餘弱冠時,家多疾病,先世所藏醫書頗多,因隨時翻閲,不過欲稍識方藥而已。循習漸久,乃上追《靈》、《素》根源,下沿漢、唐支派。如是者十餘年,乃注《難經》;又十餘年,而注《本草》;又十餘年,而作《醫學源流論》;又五年而着《傷寒類方》。五十年中,批閲之書約千餘卷,泛覽之書約萬餘卷,每過幾時,必悔從前疏漏,蓋學以年進也。乃世之醫者,全廢古書,隨心自造,以致人多枉死,目擊心傷。數年前曾作《芻言》一冊,欲以醒世而鮮克聽從。竊思生長聖朝,毫無益於此世,而半生攻苦,雖有着述幾種,皆統談醫學,無驚心動魄之語,足令人豁然開悟。因復摳心挖骨,即《芻言》原本,更加痛快剖悉,實因悲憫填胸不能自已,願覽者諒其苦心,虛懷體察,以之治人則敬慎可以寡過,以之治己則明哲可以保身。冀遇信從之有人,庶綿斯道於一線。
\x乾隆丁亥秋七月巧日 洄溪徐靈胎識\x
\x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夏五月既望曾孫校刊\x

慎疾芻言補劑

學問之道,必由淺入深,從未有淺近不知而專求怪僻者。況醫法一誤,必至傷生害命,尤不可不慎也!夫所謂淺近者,如傷風則防風、荊芥,感寒則蘇葉、葱頭,咳嗽則蘇子、杏仁,傷食則山楂、神曲,傷暑則香薷、廣藿,瘧疾則柴胡湯加減,痢疾則黃芩湯加減,婦人則四物湯加減,小兒則異功散加減。此皆歷聖相傳之定法,千古不能易也。至於危險疑難之症,則非此等藥所能愈,必博考羣方,深明經絡,實指此病何名,古人以何方主治而隨症加減。今則以古聖之法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陽虛、陰虛、肝氣、腎弱等套語概之,專用温補,以致外邪入裏。馴至不救;間有稍馴謹之人,起病時仍用切近之藥一二劑,未即有效,即轉而改為温補。不思病之中人,愈必有漸,不可因無速效而即換方也。況所服之方,或未盡善,不思即於前方損益萬妥,而遽求變法,又不肯先用輕淡之劑探測病情,專取性雄力濃之品,大反前轍,必至害不旋踵。總由胸無定見之故。當思人之有病,不外風、寒、暑、濕、燥、火為外因,喜、怒、憂、思、悲、驚、恐為內因,此十三因,試問何因是當補者?!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無病而虛死者,千不得一,況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若果元氣欲脱,雖浸其身於參、附之中,亦何所用?乃謬舉《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固當補矣,所湊之邪不當去耶?蓋邪氣補住則永不復出,重則即死,輕則遷延變病;或有幸而愈者,乃病輕而元氣漸復,非藥之功也。
餘少時見問疾者,聞醫家已用補藥則相慶病者已愈,今則病勢方張,正羣然議進參、附、熟地,豈不可駭!其始也,醫者先以虛脱嚇人,而後以補藥媚人。浙江則六味、八味湯加人蔘、麥冬等藥;江南則理中湯加附、桂、熟地、鹿茸、臍帶等藥。於是人人習聞,以為我等不怕病死,只怕虛死。所以補藥而死,猶恨補之不早、補之不重,並自恨服人蔘無力,以致不救。醫者虛脱之言,真有先見之明,毫無疑悔。若服他藥而死,則親戚朋友,羣詬病家之重財不重命,死者亦目不能瞑。醫者之罪,竟不勝誅矣!所以病患向醫者述病,必自謂極虛,而傍人代為述病,亦共指為極虛,惟恐醫者稍用攻削之劑,以致不起,或有稍識病之醫,即欲對症擬方,迫於此等危言,亦戰戰兢兢,擇至補之藥,以順其意,既可取容,更可免謗,勢使然也。此風之起,不過三十餘年,今則更甚,不知何時而可挽回也?! [1] 
用藥
中風
咳嗽
吐血
中暑
痢疾
陰症
老人
婦人
小兒

慎疾芻言外科

治外科,始起欲其不大,將成欲其不痛。大則傷肌爛膚,腐骨穿筋,難以收口;痛則衝心犯胃,耗血亡津,惡症叢生矣。故始起之時最重圍藥,束其根盤,截其餘毒,則頂自高而膿易成,繼則護心託毒治其內,化腐提膿治其外,自然轉危為安。乃始則不能束毒使小,又無護心定痛之方,惟外用五灰、三品,內服桂、附熱毒等藥,必至腐腸爛肉,更輕用刀針。割肉斷筋,以致呼號瞀亂,神散魂飛,宛轉求死,仁人之所不忍見也。況癰疽用刀太早,最難生肌收口。凡毒藥刀針,只宜施於頑肉老皮,餘者自有提頭呼膿之法,至於惡肉,自有消腐化水之方,故能使患者絕無痛苦,收功速而精神易復。乃此等良法,一切不問。豈傳授之不真,抑或別有他念也。更可駭者,瘡瘍之症最重忌口,一切鮮毒,毫不可犯,無書不載。乃近人反令病者專服毒物,以為以毒攻毒。夫解毒尚恐無效,豈可反增其毒,種種謬誤,不可殫述。間有患外症之人,若用安穩治法,全不以為妙,用毒藥刀針者,血肉淋漓,痛死復活,反以為手段高強,佩服深摯,而遍處薦引。因知疾痛生死,皆有定數,非人所能自主,而醫者與病患以苦楚,亦病者有以召之也。

慎疾芻言治法

凡病只服煎藥而愈者,惟外感之症為然,其餘諸症,則必然丸、散、膏、丹、針、灸、砭、鐮,浸洗、熨、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乃今之醫者,既乏資本,又惜功夫,古方不考,手法無傳,寫一通治煎方,其技已畢。而病家不辭遠涉,不惜重聘,亦只求得一煎方,已大滿其願。古昔聖人窮思極想,製造治病諸法,全不一問,如此而欲愈大症痼疾,無是理也。所以今人患輕淺之病,猶有服煎藥而愈者,若久病大症,不過遷延歲月,必無愈理也。故為醫者,必廣求治法,以應病者之求。至常用之藥,一時不能即合者,亦當預為修制,以待急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奈何欲施救人之術,而全無救人之具也。 [1] 

慎疾芻言製劑

古時權量甚輕∶古一兩,今二錢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劑,今之三服。又古之醫者,皆自採鮮藥,如生地、半夏之類,其重比干者數倍,故古方雖重,其實無過今之一兩左右者。惟《千金》、《外台》間有重劑,此乃治強實大症,亦不輕用也。若宋、元以來,每總制一劑,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錢,或五錢。亦無過一兩外者,此煎劑之法也。末藥則用一錢匕;丸藥則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試將古方細細考之,有如今日之二三兩至七八兩之煎劑乎?皆由醫者不明古制,以為權量與今無異,又自疑為太重,為之説曰∶今人氣薄,當略為減輕。不知已重於古方數倍矣,所以藥價日貴而受害愈速也。又有方中熟地用三四兩,餘藥只用一二錢者,亦從無此輕重懸殊之法。要知藥氣入胃,不過藉此調和氣血,非藥入口即變為氣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患粒米不入,反用膩隔酸苦腥臭之藥,大碗濃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難運化,況與相反之藥,填塞胃中,即不藥死,亦必灌死,小兒尤甚。又不論人之貧富,人蔘總為不祧之品。人情無不貪生,必竭蹶措處,孰知反以此而喪其身,其貧者送終無具,妻子飄零,是殺其身而並破其家也。我少時見前輩老醫,必審貧富而後用藥,尤見居心長濃,況是時參價猶賤於今日二十倍,尚如此謹慎,即此等存心,今人已不逮昔人遠矣!

慎疾芻言煎藥服藥法

煎藥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藥一味,後入餘藥者,有先煎眾味,後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有先分煎,後並煎者;有宜多煎者(補藥皆然);有宜少煎者(散藥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漬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緩火者;各有妙義,不可移易。今則不論何藥,惟用猛火多煎,將芳香之氣散盡,僅存濃濃之質。如煎燒酒者,將糟久煮,則酒氣全無矣,豈能和營達衞乎?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其服藥亦有法。古方一劑,必分三服,一日服三次;並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蓋藥味入口,即行於經絡,驅邪養正,性過即已,豈容間斷?今人則每日服一次,病久藥暫,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熱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時,或與飲食相雜,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不惟無益,反能有害。至於傷寒及外症痘症,病勢一日屢變,今早用一劑,明晚更用一劑,中間間隔兩晝一夜,經絡已傳,病勢益增矣。又發散之劑,必暖覆令汗出,使邪從汗散;若不使出汗,則外邪豈能內消?此皆淺易之理,醫家病家,皆所宜知也。又惡毒之藥,不宜輕用。昔神農遍嘗諸藥而成本草,故能深知其性。今之醫者,於不常用之藥,亦宜細辨其氣味,方不至於誤用。若耳聞有此藥,並未一嘗,又不細審古人用法,而輒以大劑灌之,病者服之苦楚萬狀,並有因此而死者,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若能每味親嘗,斷不敢冒昧試人矣。此亦不可不知也。 [1] 

慎疾芻言延醫

疾病為生死相關,一或有誤,追悔無及。故延醫治病,乃以性命相托也,何可不加意慎擇!如無的確可信之人,寧可不服藥以待命。乃世人獨忽於此,惟以耳為目,不考其實學何如?治效何若?聞人稱説,即延請施治,服藥無效,毫不轉念,甚而日重一日,惟咎已病之難痊,不咎醫者之貽誤。孰知藥果中病,即不能速愈,必無不見效之理,不但服後奏功,當服時已有可徵者。如熱病服涼藥,寒病服熱藥之類,聞其氣已馨香可愛,入於口即和順安適;如不中病之藥,即聞其氣已厭惡,入於腹必懊 。《內經》雲臨病人問所便,此真訣也。今人則信任一人,即至死不悔,其故莫解,想必冥冥之中,有定數也。又有與此相反者,偶聽人言,即求一試,藥未盡劑,又易一醫,或一日而請數人,各自立説,茫無主張。此時即有高明之人,豈能違眾力爭,以遭謗忌,亦惟隨人唯諾而已。要知病之傳變,各有定期,方之更換,各有次第,藥石亂投,終歸不治,二者事異而害同。惟能不務虛名,專求實效,審察精詳,見機明決,庶幾不以性命為兒戲矣!

慎疾芻言秘方

古聖設立方藥,專以治病,凡中病而效者,即為秘方,並無別有奇藥也。若無病而服藥,久則必有偏勝之害,或有氣血衰弱,借藥滋補,亦必擇和平純粹之品,審體氣之所偏而稍為資助。如世所為秘方奇術、大熱大補之劑,乃昔人所造以欺人者,無不傷生。更有一等怪方,乃富貴人賄醫所造者。餘曾遇一貴公子,向餘求長生方,餘應之曰∶公試覓一長生之人示我,我乃能造長生之方;若長生者無一人,則天下無長生之方矣。其人有愠色。是時適有老醫在其家,因復向老醫求得之。乃傲餘曰∶長生方某先生已與我矣,公何獨吝也?餘視其方,乃聚天下血肉温補之藥,故難其製法,使耳目一新者。餘私謂老醫曰∶先生之長生方,從何傳授?老醫曰∶子無見哂,子非入世行道之人耳!凡富貴之人,何求不得,惟懼不能長生縱慾耳,故每遇名醫,必求此方,若長生方不知。何以得行其道?我非有意欺彼,其如欲應酬於世,自不得不然耳!後果得濃酬。餘因知天下所傳秘方,皆此類也。此即文成五利之餘術,萬勿以為真可以長生也,速死則有之耳!識此,以醒世之求長生而覓秘方者。 [1] 

慎疾芻言詭誕

醫藥為人命所關,較他事尤宜敬慎。今乃眩奇立異,竟視為兒戲矣!其創始之人,不過欲駭愚人之耳目,繼而互相效尤,竟以為行道之快捷方式,而病家則以為名醫異人之處在此,將古人精思妙法,反全然不考,其弊何所底止?今略舉數端於下。
人中黃 腸胃熱毒,偶有用八丸散者。今入煎藥,則是以糞汁灌人而倒其胃矣。
人中白 飛淨入末藥,若煎服,是以溺汁灌人矣。
鹿茸、麋茸俱入丸藥,外症、痘症偶入煎藥。又古方以治血寒久痢。今人以治熱毒時痢,腐腸而死。
河車、臍帶補腎丸藥偶用。今入煎劑,腥穢不堪。又臍帶必用數條,肆中以羊腸、龜腸代之。
蚌水 大寒傷胃。前人有用一二匙,治陽明熱毒。今人用一碗半碗,以治小兒,死者八九。
蚯蚓 痘症用一二條,酒衝,已屬不典。今用三四十條,大毒大寒,服者多死。
蜈蚣、蠐螬(即桑繭)、蠍子、胡蜂 皆極毒之物,用者多死,間有不死者幸耳!
石決明(眼科磨光鹽水煮,入末藥。今亦以此入一切煎劑,何義?)
白螺殼 此收濕摻藥。亦入煎劑,其義何在?
雞子黃 此少陰不寐引經之藥。今無病不用。
燕窠、海蔘、淡菜、鹿筋、醜筋、魚肚、鹿尾此皆食品,不入藥劑。必須洗浸極淨,加以姜、椒、葱、酒,方可入口。今與熟地、麥冬、附、桂同煎,則腥臭欲嘔。
醋炒半夏、醋 赭石、麻油炒半夏 皆能傷肺,令人聲啞而死。
橘白、橘內筋、荷葉邊、枇杷核、楂核、扁豆殼此皆方書所棄。今偏取之以示異。
更有宜炒者反用生,宜切者反用囫圇,此類不可枚舉。
以上各種,其性和平者,服之雖無大害,亦有小損。至諸不常用及腥毒之物,病家皆不能炮製,必至臭穢惡劣,試使立方之人,取而自嘗之,亦必伸舌攢眉,嘔吐噦逆,入腹之後,必至脹痛瞀亂,求死不得,然後深悔從前服我藥之人,不知如何能耐此苦楚,恨嘗之不早,枉令人受此荼毒也。抑思人之求治,不過欲全其命耳!若以從未經驗之方,任意試之,服後又不考其人之生死而屢用之,則終身無改悔之日矣。嗟乎!死者已矣,孰知其父母妻子之悲號慘慼,有令人不忍見者乎?念及此,能不讀書考古,以求萬穩萬全之法者,非人情也。以上所指,皆近時之弊。若後世此風漸改,必不信世間有如此醫法,反以我言為太過者,豈知並無一語虛妄者乎!又有疑我為專用寒涼攻伐者,不知此乃為誤用温補者戒,非謂温補概不可用也。
願世之為醫者,真誠敬慎,勿用非法之方,世之求治者,明察知幾,勿服怪誕之藥∶則兩得之也。 [1] 

慎疾芻言宗傳

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今將學醫必讀之書並讀法,開列於下,果能專心體察,則胸有定見,然後將後世之書,遍觀博覽,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長而去其短矣。
《靈樞經》此明經絡、臟腑之所以生成,疾病之所由侵犯。針灸家不可不詳考,方脈家略明大義可也。
《素問》 此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千變萬化,無能出其範圍。如不能全讀,擇其精要切實者,熟記可也。
《傷寒論》此一切外感之總訣,非獨治傷寒也。明於此,則六淫之病無不通貫矣。
《金匱》此一切雜病之祖方,其諸大症,已無不備。能通其理,天下無難治之病矣。
神農本草《神農本草經》止三百六十種,自陶宏景以後,藥味日增,用法益廣,至明李時珍《綱目》而大備。其書以本經為主,而以諸家之説附之。讀者字字考驗,則能知古人制方之妙義,而用之不窮矣。
《外台秘要》、《千金方》二書彙集唐以前之經方、秘方,及婦科、兒科、外科無所不備,博大深微。
必明乎《靈》、《素》、仲景之書,方能知所審擇,不至氾濫,而無所適從矣。
婦科、兒科 婦人除經、帶、胎、產之外,與男子同。小兒除驚、癇、痧、痘而外,與老壯同。所以古人並無專科,後人不能通貫醫理,只習經、產、驚、痘等方藥,乃有專科。若讀前所列之書,則已無所不能,更取後世所着《婦人良方》、《幼科新書》等參觀可也。
外科 其方亦具《千金》、《外台》。後世方愈多而法愈備,如《竇氏全書》、《瘍科選粹》,俱可採取。惟惡毒之藥及輕用刀針,斷宜切戒。
《御纂醫宗金鑑》 源本《靈》、《素》,推崇《傷寒論》、《金匱要略》以為宗旨,後乃博採眾論,嚴其去取,不尚新奇,全無偏執,又無科不備,真能闡明聖學,垂訓後人。足徵聖朝仁民之術,無所不周。
習醫者即不能全讀古書,只研究此書,足以名世。何乃不此崇信,而反從事於近世杜撰無稽之説也. [1] 

慎疾芻言

《慎疾芻言》一卷,凡十九篇,徐君靈胎所着。徐君初名大椿,更名大業,晚自號洄溪,吳江人,生有異稟。初學舉業,補邑諸生弗屑就,去而窮經;又好讀黃老、陰符、既益氾濫,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刀劍伎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通究,各有所述,而於醫理尤邃。其投藥造方,輒與人異。微士迮雲龍病,不言不食者六日,徐君按之曰∶此陰陽相搏證也。投以劑,須臾再飲之以湯而躍然。張雨生子無肌膚,懼,欲棄之。徐君令以糯米作粉糝其體,裹以絹,埋土中,出其首,乳之兩日夜而皮生。任氏婦患風痹,兩股如針刺,徐君令作濃 ,遣幹嫗挽持之,任其顛撲叫號,汗出始釋,竟勿藥而愈。市有好拳勇者與人角而受傷氣絕矣,徐君令覆卧之,拳擊其尻三,忽嘔黑血數升而蘇。其切脈能決人壽夭窮達,後皆驗。乾隆庚辰,詔訪海內名醫,有以徐君名薦者,高宗純皇帝欲官之,固辭歸。乾隆辛卯再召入京,年已七十有九,是冬卒於京師。詔賜白金,贈文林郎。徐君權奇,自喜舞槍奪槊,有不可一世之 ,晚益放達,自題墓門雲∶滿山靈草仙人藥,一徑青松處士墳。所着醫書如∶《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百種錄》、《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等若干卷,皆行於世。是書之作,蓋有鑑於庸醫之誤人,救其失而補其漏,反覆萬餘言,大聲疾呼,欲令人驚心動魄,豁然開悟。嗚呼!其用心可謂至矣!夫良醫之治疾也,多一良醫而得全者眾,少一庸醫而得全者尤眾。徐君是書,則可化庸醫為良醫,並可勿藥有喜也,其有功於時為何如邪?彭詠莪侍郎視學閩中,既刊行此書,郵寄京師,屬重付剞劂,以廣其傳。餘考府志,諗徐君本末,因跋卷尾,俾讀者知其梗概雲。
道光二十有八年戊中秋九月吳縣潘曾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