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雲禪寺

(江蘇淮安市寺廟)

鎖定
慈雲禪寺,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裏運河之間。 [1] 
中文名
慈雲禪寺
地    區
江蘇淮安市
原    名
慈雲庵
始建於
公元1615年
相關人物
清世祖福臨

慈雲禪寺寺廟簡介

慈雲禪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順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臨召當時的武康名僧玉琳進京,對之“慰勞優渥”,送居萬善殿,不時前往“臨訪道要”,“恨相見之晚,特賜號大覺禪師。”後又晉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名聞一時。
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國師隻身雲遊﹐掛單於淮安府(今淮陰)慈雲寺﹐八月十日説偈跌坐而逝﹐為佛法作了最後一次佈施﹐以自己的肉身來興隆此一方道場。玉琳國師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時沒下落﹐現正在尋找﹐相信會有重現的一天。他是歷史上作為國師身份的僧人。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圓寂之所﹐詔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置香火地﹐命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此寺﹐欽賜《慈雲禪寺》匾額﹐改庵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

慈雲禪寺主體建築

慈雲禪寺,建有鍾﹑鼓二樓﹐東﹑西牌樓,上書為朕親臨﹐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殿院前後五進﹐依此為山門殿﹑金剛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大山門上懸掛着雍正皇帝欽賜匾額﹐殿內佛像莊嚴﹐殿宇華麗壯觀﹐寺內花木葱鬱。其後﹐又屢蒙皇帝賜紫衣袈裟﹑賜藏經﹑傘蓋經﹑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躋江淮﹐成為大叢林。乾隆帝曾二度於南巡時到寺內瞻禮﹐欽賜匾額《慧照常圓》﹐ 並留下詩文《慈雲寺瞻禮》﹑《慈雲寺瞻禮迭庚子詩韻》......

慈雲禪寺歷史由來

咸豐十年,慈雲寺部份殿堂毀於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靜修矢志興復﹐集資重建﹐經營二十餘年﹐復厥舊觀。計佔地1.6萬平方米左右。是時宮殿盤鬱﹐瓊樓玉宇,飛檐流丹,佛塔高聳,巧奪天工。
民國七年(1918),慈雲寺大雄寶殿毀於火。寺廟從此日漸頹敗。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為庫房。院內僅存天王殿﹑藏經殿﹑國師殿及部份羅漢堂。

慈雲禪寺對外開放

慈雲禪寺國師塔
慈雲禪寺國師塔(40張)
198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慈雲寺修復開放﹐列為省重點寺廟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經殿﹑國師殿﹑羅漢堂重歸佛門﹐11月五金倉庫從寺內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於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牆角攤塌﹐屋頂通風透亮。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託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寺監院覺順法師為主辦人﹐想方設法重修慈雲寺。覺順法師剛來時﹐慈雲寺連一張桌椅板凳都沒有﹐山門外買三辣湯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師﹐給了他一張三條腿的桌子讓他挨着牆用齋。他帶領常住僧眾多方化緣﹑籌集資金﹐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為了節約資金﹐保證質量﹐覺順法師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親﹐經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牀也不停工作。經覺順法師和常住僧眾及護法居士們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攤塌的牆面磚已全部更新粉刷﹐並換上了雕花門窗。還在市政府的支持協助下﹐解決了山門殿原址上五户居民和慈雲街農貿市場搬遷等問題﹐使山門得以重建。

慈雲禪寺寺廟現況

目前﹐新建的山門殿上﹐鑲嵌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親筆題寫的“慈雲禪寺”金字匾額。天王殿﹑藏經殿(暫代大雄寶殿)﹑國師殿已修葺一新﹐還將原庫房改建成三聖殿﹑地藏殿﹑觀音殿及禪房﹑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
慈雲寺於94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覺順法師與寺中諸法師﹑居士們為了更好的宏揚正信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已收回慈雲一條街﹐計20多畝﹐正籌劃修建﹐以恢復慈雲寺金碧輝煌的原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