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雲禪寺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寺廟)

鎖定
慈雲禪寺,位於江蘇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創建於宋鹹淳(公元1265-1274年)年間。明正統中(1436-1449年)重建,舊名廣濟寺。明順年間(1457-1464年)賜今額,寺中有浮屠五級,相傳三國赤烏13年(250年)初建,明萬曆五年(1577年)寺與塔均重建。自明萬曆至汪康熙、乾隆、道光歷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軒,成為吳江區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歷代高僧輩出,明有道澤、慈林,清有淨眼、超偉法師及斷手誓修天王殿的化主天衣僧。
慈雲禪寺,片雲自西來,與塔相回互。”歷朝歷代,有無數詩人讚美、吟詠過這座古寺,只要是遊歷過古寺的人,無不被它的優雅和古樸所傾倒,慈雲禪寺仍然是震澤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
中文名
慈雲禪寺
定    義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寺廟
創建日期
宋鹹淳(公元1265-1274年)年間
舊    名
廣濟寺
名    人
金聖嘆
名稱由來
女子姓名

慈雲禪寺歷史沿革

南宋鹹淳(1265~1274年)年間建,原名廣濟寺。 [1] 
明正統(1436~1449年)年間僧道澤重建,舊名廣濟寺。 [1] 
明天順(1457~1464年)年間欽賜“慈雲禪寺”額。 [1] 
明萬曆五年(1577年)烏程董份、里人吳秀修。萬曆四十三年僧慈林增建大悲閣。 [1] 
清康熙七年(1668年)僧淨眼修大殿。清康熙二十年,僧超偉和里人沈國忠、黃一夔等重建天王殿。由於建寺前先有塔,故歷來通稱塔寺。 [1]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建且住、大樹兩軒及續燈堂。 [1]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縣孟芮,里人沈竟、程詵,僧法鑑重修,並增建鐘樓、鑿洗缽池。 [1] 
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成災,在寺內施米賑災。饑民無食,時有棄嬰路旁。里人徐學健借積穀倉作臨時育嬰堂,出資僱婦收養棄嬰,道光四年在驢下圩建保赤局遷出。清道光十六年,里人徐學健、譚琨等和僧日新重修。 [1] 
清咸豐十年(1860年),寺毀於兵燹,唯塔尚存。
清光緒九年,(1883年)里人莊人寶等撥絲捐重修。 [1] 
清宣統元年(1909年),里人龔樹勳、徐寶田、談麟書等重修。 [1] 
民國2年(1913年),倡辦新學,借寺內積穀倉創立震澤市乙種師範講習所。民國13年,省立女蠶校費達生會同震澤絲業公會,借寺內積穀倉創辦土絲改良製造傳習所。是年,僧順寶募款,里人徐彥寶遺孀徐畢氏重建大殿三楹,共耗銀八千餘兩。工程落成,佛像塑齊,住持僧順寶率僧侶用肩輿相請施主徐畢氏,舉行佛像開光儀式。抗日戰爭期間及至抗戰勝利後,塔寺曾被汪偽水警、國民黨軍警駐紮。 [1] 
1950年,寺為震澤糧庫徵用。 [1] 
1974年,大殿、天王殿、洗缽池毀壞。 [1] 
1986年寺院仍為震澤糧庫佔用,僅有慈雲塔聳立在舊址。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六面五級,傘蓋型宋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閣式磚木結構,龍角飛檐,造型精美。塔高通稱11丈,實高38.44米。塔由外廊、內廊、塔心組成。塔中第三層有一抱粗楠木塔柱,直至塔頂。頂端1米高鐵葫蘆直刺雲空。塔剎由剎柱、覆缽、相輪、鐵鏈、葫蘆結頂等金屬鑄件組成,系合金體通稱白口生鐵,不鏽不腐。塔剎約重幾十噸,據説一條鐵鏈重1噸。鐵鏈分系六角,角端掛有銅鈴,風過鈴響,叮咚之聲宛如仙樂。 [1] 
1997年6月25日,市政府批覆同意恢復慈雲禪寺。 [1] 
2003年10月,挖洗缽池時發現18尊石身古羅漢。 [1] 
至2004年末,在原址重建慈雲禪寺,內設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地藏殿、財神殿、三聖殿、鐘樓、鼓樓、洗缽池、了凡淨院、五觀堂、法物流通處等。 [1] 
2005年8月,在寺院中央豎立漢白玉觀音立像1尊,高8.8米,造價19.8萬元。是年末,該寺有僧人9人,監院空顯,全寺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有皈依弟子1100餘人。 [1] 
2007年4月2日登記為寺觀教堂。 [1] 
2013年末,慈雲禪寺佔地面積54畝,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總造價4000餘萬元,住持寬澈,監院空顯,僧人15人,有皈依弟子3000餘人。該寺廟被評為吳江市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10年)。 [1] 

慈雲禪寺寺廟由來

慈雲禪寺,原名廣濟寺,明天順時(1457—1464)改為慈雲寺,塔因守得名;慈雲寺塔為該寺現存的一座建築物。從現存塔的建築來看,除塔身下三層部分構件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築形式。
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
慈雲寺塔為樓閣式塔,平面六角形,磚身外木檐塔內由迴廊、塔壁、塔心組成。塔高5層,塔壁外有平座、腰檐,每層二面闢壺,上下門相錯而開。塔內第五層中心立楠本剎頂柱直至塔剎,塔剎鐵製,由覆缽、仰蓮、相輪、寶蓋、寶珠、圓光和銅質寶瓶組成。慈雲禪寺仰蓮上鑄有“吳江縣七都十一日信人級坤,同妻楊氏,長男纓應福女觀秀,喜舍。……萬曆五年十月吉旦立”等字,由此可見,此塔塔剎亦為明代遺物。

慈雲禪寺文物保護

殿宇照片
殿宇照片(3張)
清咸豐十年(1860年)寺毀於兵燹,唯塔獨存。民國十三年(1924年)信女徐畢氏捐銀八千,重建大殿三楹。十七年又修慈雲塔,為震澤八景之一“慈雲夕照”。塔左有紀念大禹治水的拱形石橋,與塔互成呼應,構成水鄉古鎮特有的自然景觀。慈雲寺塔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慈雲禪寺於60年代末,佛地蠶蝕經受歷史風雲,毀寺擴廠,面目全非。

慈雲禪寺對外開放

經吳江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恢復慈雲禪寺,旨在恢復佛教寺院,弘揚宗教文化,名勝古蹟。仰望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熱情贊助。

慈雲禪寺寺內景觀

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
慈雲寺塔位於禪寺山門內庭院中,開門見塔,仰視塔頂,高聳入雲,令人肅然起敬。慈雲寺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六面五級,總高38.44米,塔底層有迴廊,每邊長7米。
慈雲寺塔外觀翼角輕舉,玲瓏挺秀,塔內置有樓梯,可登臨。為吳江八景之一“慈雲夕照”,關於慈雲寺塔為何又叫“望夫塔”的美麗傳説,平添無限情趣。
在塔的東南隅有一座為紀念大禹治水而於清乾隆時建造的單孔拱形石橋——禹跡橋,與寶塔互成呼應,構成了“拱橋塔影”這一水鄉特有的自然景觀。

慈雲禪寺民間傳説

“慈雲”是一個女子的名字,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個悽婉的傳説,一説是三國時,孫權將孫夫人尚香誆騙回東吳之後,孫夫人因思念夫君卻終不得見,無奈之下,國太下令建此塔,讓她登塔西望,寄託綿綿思夫之情,因此,那時的此塔名為“望夫塔”。到了北宋時,宋徽宗的女兒慈雲公主避難震澤,重修此塔,遙望北方,期盼父皇早日南歸,此塔遂更名為慈雲塔。一座歷經千年的古塔,因為兩個女人的兩段悽婉的牽掛而得名。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讓人覺得扼腕和嘆息。可以説,震澤是以慈雲禪寺,和座落在慈雲禪寺中的這座名為“慈雲”的寶塔而聞名的。慈雲禪寺經歷了700多年的世事滄桑,兵荒馬亂,寺廟多次被毀,但屢毀屢建,善男信女的禮佛之心,是兵火所不能更改和毀滅的。微風吹過,慈雲塔檐下鐵馬錚錚,對面大雄寶殿裏梵音陣陣,頓覺心曠神怡,煩惱盡消。登塔遠眺,震澤美景盡收眼底。無論是初到此地的遊人,還是重返故地的遊子,到震澤,都必定要遊慈雲禪寺。一踏進古寺,凡塵俗事頓時成了過往雲煙。心情,會覺得寧靜和安然;腳步,會變得輕鬆和愜意。

慈雲禪寺建築格局

寺前河埠文石砌成台階,可停舟登岸。正山門黃牆黑瓦,嵌砌“南無阿彌陀佛”六個磚刻大字。大樹蔽蔭,莊嚴肅穆。宏偉佛寺,殿宇寬暢,重檐復宇,翬飛輪奐,極土木之勝,顯示了古代宗教建築的藝術風格。寺中佛像,金身重塑,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些宗教雕塑藝術品,都出於古代勞動人民能工巧匠之手。進山門登天王殿,面南佛龕中金身坐像彌勒佛,笑臉相迎。背後佛龕中金身立像韋陀面北站立,精神威武。東西兩壁前,四大金剛分列左右各兩尊,佛身高大倍於常人,彩塑木雕威靈顯赫。步入庭院,板石鋪地,花木扶疏,銀杏參天。慈雲寶塔矗立庭中。塔後大殿,殿宇寬敞高廣。方磚鋪地,細磚砌牆。畫棟雕樑,前庭翻軒,懸掛幡幢。面南佛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左侍文殊,右侍普賢。東西兩排分列十八羅漢,鎏金塑像,神態各異。面北大悲閣供慈航觀世音菩薩。正殿佛座前燭台香爐,香煙繚繞,上懸常明琉璃燈。案頭放置鐘鼓、木魚、引罄、鐃鈸等法器。大殿是和尚身披袈裟,誦經拜讖,替施主做道場超度亡靈等法事的場所。案前席地放置蒲圍、拜台。每於農曆初一、月半,佛門信徒燒香點燭、頂禮膜拜,虔誠祈禱四季平安。大殿前,卵石鋪地,花圃曲徑。鑿有古洗缽池一個,後稱放生池。寺的左右還有住軒、大樹軒、續燈堂、飯僧堂、鍾堂、方丈及和尚的僧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