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雲寺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寺廟)

鎖定
慈雲寺,座落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北嶺山脈東部,蓮花鎮葫蘆山風景區內,慈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與鼎湖山的白雲寺、慶雲寺同為嶺南名剎之一迄今400餘年,為嶺南名剎之一。
中文名
慈雲寺
地理位置
鼎湖區葫蘆山風景區內
開放時間
8:30-17:30
門票價格
免費
所屬城市
廣東省肇慶市

慈雲寺歷史沿革

據《高要縣誌》等史料記載,慈雲寺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91)年,規模宏大,寺內有大小殿堂二十餘間,按中軸線對稱分佈,依山就勢營造而成。建成後遊人如鯽,善男信女往來不絕,香火極為鼎盛。明萬曆三十九年高僧憨山大師路經此地,詩興大發“拔開塵土見佳山,清福居然在此間,不是得天元最厚,那能輕放一人閒,”乃其中一首,憨山大師於鼎湖山白雲寺主持期間,更是經常與慈雲寺往來,慈雲寺也經常派出僧侶到白雲寺學習,交流化學知識,兩寺交往甚密。
肇慶慈雲寺外觀 肇慶慈雲寺外觀
慈雲寺古剎又為鼎湖山三十六招提之一,與白雲寺以及後來的慶雲寺同為世外桃源,是鼎湖名勝,嶺南古蹟,後歷數百截滄桑,慈雲寺於清嘉慶二年曾重修,但於清咸豐十年,懷集大洪國紅巾軍部將候成截與周青合兵出廣寧攻四會,並向高要殺清兵百餘人,期間慈雲寺被清軍焚燒殆盡。
現今政通人和,百業慶旺,民眾殷切期望修復慈雲古剎,為使這塊歷史文化瑰寶重光,經省宗教局“粵宗發(1996)98號”文批准,在舊址擴建重修慈雲寺,擴建重修工程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春正式動工,歷時一年多建成。期間,得到了各級人民政府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特別是鼎湖山慶雲寺給予了鼎力的支持和幫助,使慈雲寺古剎得以重放異彩。新建的慈雲寺按原貌擴建。依山而築,因勢造型,按中軸線對稱分佈。整個建築以嶺南特色為主融合北方的建築風格,自成一體。

慈雲寺地理環境

慈雲寺坐落在葫蘆山風景區內 慈雲寺坐落在葫蘆山風景區內
位於蓮花鎮葫蘆山(現蓮四公路分界村路段西側)。葫蘆山是北嶺山東部其中一個局部小山羣,因主體山峯酷似葫蘆形狀而得名,葫蘆山富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這裏“山秀水澄,寺幽林雅”,附近曾建有青蓮庵、桃源寺和葫蘆廟。青蓮庵始建於明末清初,相傳由過往僧人浩月化緣所建,為二進兩廂,命名“西歸堂”。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桂王朱由榔的太子逃到西歸堂避難並削髮為僧。康熙初年,因“西歸堂”名不吉利,遂改名為“青蓮庵”。1996年開發葫蘆山莊景區,據青蓮庵、桃源寺和葫蘆廟的歷史傳説,建寺名“慈雲寺”。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共分三進,屬階梯式的仿古建築,分前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殿內供奉大小佛像30多尊。

慈雲寺建築分佈

慈雲寺主體建築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分佈以三進殿為中軸線,即山門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三進,齋堂、僧舍、鐘樓、鼓樓、往生堂、太歲殿、萬佛樓等精舍圍繞三殿而建,形成一個層次分明,錯落有序的建築羣體,實為禮敬三寶之聖地,傳教修身之福地。
肇慶慈雲寺大雄寶殿 肇慶慈雲寺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