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雲寺

(山西省大同市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慈雲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城西街路北,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 [1] 
慈雲寺寺院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位於中軸線上,觀音殿、地藏殿分列東、西兩廂。建築羣高低錯落、規整對稱,釋迦殿內佛像為新塑,壁畫為明代遺存,正面是十二圓覺菩薩,西山牆和東山牆是佛、天眾、菩薩眾、日月星辰、帝王、天神等。壁畫高5米,總長36米,面積180平方米。 [1] 
2006年5月25日,慈雲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慈雲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城西街路北
所處時代
唐代
佔地面積
1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472-3-17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慈雲寺歷史沿革

慈雲寺始建於唐代, [1]  由縣誌記載,貞元年間(785—805)築天成軍城池。“軍”唐朝為軍事單位。城池是軍事要素設施之一。一般講,先築城池,後修寺廟。慈雲寺建築在貞元之後,那時叫法華寺。
遼開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
明朝中的宣德年間(1426—1435年),又進行大修,敕賜“慈雲寺”,史稱“關外巨剎”。
清朝,亦屢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時的建築風格。 [4] 

慈雲寺建築格局

慈雲寺佔地1萬平方米,有殿閣僧舍85間。現為四重大殿、三進院落,從南到北,依次為金剛殿(也是山門的正門)、天王殿(又叫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一殿比一殿高,一殿比一殿雄偉。整個寺院建築以中軸線東西形成對稱,佈局體現了儒家的中庸理念。
大雄寶殿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栿椽,斗拱五踩。殿外檐下原懸有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題寫“山河閒氣”和“英靈萬古”匾(1966年失落),這個殿為第一進院落。其右為鐘樓,其左為鼓樓,對稱,為八角圓形穹廬式頂,分上下兩層。下層設廊柱8根,磚砌圓形內室;上層開敞,建勾欄。平座,為元代建築風格,糅合遼金元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其雙層圓形建築特殊,為山西現存明清鐘鼓樓中僅有一例,全國亦罕見。鐘樓鐵鐘重800餘斤,明宣德七年(1423年)鑄,分八面,分鑄梵文、禱辭、“佛字”,八卦圖,佈施錄。
第二進院內正殿釋迦殿,面寬三楹,單檐歇山頂。斗拱七踩,平身科七朵,單翹三下昂,主要構件系唐遼原物。內有明代壁畫。東西有配殿為觀音殿、地藏殿。
第三進院正殿為毗廬殿,氣勢宏偉冠於全寺。高15米,寬23.5米,縱深11.5米。5開間,廓柱6根。斗拱九踩,單翹三下昂,補間斜拱,華麗精巧。殿脊為一組有特色的琉璃飾物。為花卉紋和雲龍走獸,殿脊正中置一大琉璃葫蘆瓶,直徑近1米,瓶上置鐵鑄蓮花,蓮葉上棲一隻特大鐵製候風鳥。殿內東、西兩側有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木雕藏經櫃。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銀子買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欽命雕印的藏經全部,經藏、律藏、論藏的“三藏”共880餘套,8800餘冊,1952年,有政府指示移交大同華嚴寺。現有發華經、華嚴經等。毗廬殿東西備有廂房3間。 [1]  [4] 

慈雲寺文物遺存

毗盧殿殿頂有一組完整的明代琉璃珍品,龍、鳳、獅子、麒麟等走獸一應俱全,頂脊中央一對赤身童子像被稱為“吉祥童子”。 [1] 
毗廬殿內東、西兩側有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木雕藏經櫃。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銀子買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欽命雕印的藏經全部,經藏、律藏、論藏的“三藏”共880餘套,8800餘冊,1952年,有政府指示移交大同華嚴寺。 [4] 

慈雲寺歷史文化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慈禧偕光緒皇帝逃往西安,8月24日路經天鎮駐蹕慈雲寺。返京後,這一塞外古剎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太后和皇帝分別書“英靈千古”、“山河閒氣”匾,額賜慈雲寺。此兩塊御匾至今仍懸掛在慈雲寺內,也成為當地人民的一種驕傲和自豪。據傳,慈禧太后駐蹕天鎮時,知縣鄂騰鄂苦於應付,又怕西太后治罪,自殺而死。後有民諺雲:“來了活佛爺,嚇死鄂知縣。 [2] 

慈雲寺文物價值

慈雲寺整個建築宏偉壯觀,氣勢磅礴,四座大殿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或玻璃浮雕,殿內共有大型雕塑佛像60餘尊,各種銅鑄佛像480餘尊,加上壁畫、琉璃、浮雕、彩繪薈萃一起,是一座富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典藝術寶藏,是塞外古城文明歷史的見證。 [2] 

慈雲寺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慈雲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慈雲寺旅遊信息

慈雲寺地址

慈雲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城西街路北。

慈雲寺交通

自駕前往慈雲寺:從貴州出發,沿着瀘昆高速、蘭海高速、包茂高速、二廣高速到達慈雲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