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禧行宮

(邯鄲市城內中街慈禧行宮)

鎖定
慈禧行宮,或稱邯鄲行宮,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城內中街(串城街)東側,原邯鄲專署院內北側,建於大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緒帝逃命西安。次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迴鑾,邯鄲行宮為慈禧所建行宮之一。據《邯鄲縣誌》記載,1901年11月慈禧太后駐蹕邯鄲。
行宮典型的北方複式四合院,前後南北兩院,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前院接待朝拜、奏請、議事;後院房前植有臘梅,環境幽靜,為慈禧太后休憩之處。 [1] 
前院有正殿和東西廂房,正殿面闊三間13.10米,進深三間9.05米,高8.70米,五架樑前後出單步廊,灰瓦大式懸山頂,為七架樑前後廊式的磚木結構,圓檁方椽,明間隔柵;兩次間為坎牆隔柵。後牆中央,還留有一扇門與後院貫通。東廂房面闊三間9米、進深1間、灰瓦硬山頂。現前廊改建為了平房,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後院現存西樓二層,現還能辨認出原來的面貌,面闊3間,五架樑,單步前廊,雖然經過多次維修改造,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它原來的面貌的影子。其餘的建築,有的已經被拆毀,院內還建有許多處小房。因為年久失修和長期的雨水侵蝕,大部分房屋頂漏雨牆體裂縫,房屋已成危房。 [2] 
邯鄲行宮於1995年10月被邯鄲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慈禧行宮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串城街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無等級
佔地面積
1500 m²
著名景點
邯山書院
回車巷
串城街

慈禧行宮修建歷史

慈禧行宮兩宮迴鑾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西逃,李鴻章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返京,途經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所説的“兩宮迴鑾”。
跟最初的西逃不同,這次回程路上要奢侈了許多,更注重了排場和儀式感。特別是自開封渡過黃河以後,基本上每天走一縣,環境、路線、都儘可能派人提前打探。而且,慈禧太后過黃河後,還有新聞媒體緊緊跟隨,時時打探消息,向社會發布。各地的官吏們為了取悦太后和皇帝的歡心,一方面大興土木,修建兩宮迴鑾時居住的行宮;另一方面大量搜刮民財,準備貢品,孝敬皇上。
但是行宮是一種制度,也不是説皇帝住在哪兒,哪兒就是行宮的。查考文獻,慈禧自開封渡河,在河南境內就沒有行宮;而在進入直隸省(現河北省)之後,才有了一系列的行宮。
但是,由於修建行宮的時間很緊,規模小,體量也不大。如果説它是宮殿建築的話,實在有些勉強,但從它們的建築理念上,建築形制上,建築風格上,建築裝飾上仍執行的是宮殿建築的定製。因此,充其量只能算是宮室建築。
歷史上,邯鄲作為要道,不乏帝、後過往。清代,康熙帝曾在南巡河南後返京時路過邯鄲。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南巡狩出邯鄲,時城內叢台、城北皇華鋪盧生祠俱建行宮。”。這是清代邯鄲首次建立行宮,共兩處,以備時選。這也解釋了為何慈禧行宮建在邯鄲的原因,這行宮原來古已有之,並不是為了慈禧特地建造。只是在慈禧到來之後,地方官員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對這裏進行了修葺。
串城街慈禧行宮建築分佈示意圖 串城街慈禧行宮建築分佈示意圖 [3]

慈禧行宮駐蹕邯鄲

據陪同慈禧皇太后和光緒帝迴鑾時的官員吳永口述、由劉治襄記錄出版的《庚子西狩叢説》卷五記載:“辛丑(1901年)十一月十二日,(兩宮)自彰德起鑾,駐蹕磁州。十三日由磁州起鑾,至邯鄲縣駐蹕。十四日,由邯鄲起鑾,申刻抵臨洺關駐蹕。奉旨,明日駐蹕一天。十六日駐順德府。”慈禧皇太后和光緒帝在邯鄲共住了四夜(磁州一夜、邯鄲縣一夜、臨洺關兩夜)三個地方。但是,磁州城內沒有行宮,也沒有找到行宮建築遺址,史書文獻上磁州也沒有建行宮的記載。但是,在民間傳説中,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迴鑾路經磁州時是住在磁州馬頭鎮清乾隆年間武魁胡萬春“九門相照”的豪宅內。當時,馬頭歸磁州管轄,又是水陸碼頭,非常繁華,離磁州不到十華里。因此,在吳永的口述中,把兩宮駐蹕馬頭説成是磁州也合乎常情。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兩宮迴鑾路過磁縣時,是駐蹕文廟。而兩宮迴鑾路過磁縣住在何處,這還有待專家繼續考證,但在磁縣沒有建行宮應該是肯定的。 [4] 
至於在臨洺關駐蹕兩夜,據《邯鄲大事編年》記載,是在“小天壇”,也沒有新建行宮。這樣,邯鄲境內只有在縣城內建了一座行宮。但是據《廣平府志》記載卻有三座:“一在邯鄲縣城內,二在城北呂仙祠,三在磁州城內。”磁州城內的行宮如前所述已不存在,那只有“邯鄲縣城內”和“城北呂仙祠”內的兩座行宮。據民國二十二年《邯鄲縣誌》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宗(即光緒帝)由陝返燕都(今北京),道經邯鄲,知縣龔彥師即縣署修建行宮。”而在該志《地理志名勝呂仙祠》條目內也有“光緒二十七年,兩宮迴鑾,建行宮於廟之左右”,也是不爭之事實。這樣在邯鄲這座古老的縣城內,就有了兩座行宮。當時,在一個小小的縣城內,建有兩座行官也可稱得上為城中之最。 [4] 

慈禧行宮保護現狀

清朝滅亡之後,此處曾一度被邯鄲鉅商李三和相中,改建為大院,作為給當時的湖北督軍、館陶人王佔元準備的下塌處。王佔元倒台後,此處又被沒收。 [3] 
作為清末的慈禧行宮,在近代,其荒廢、殘坍(tān),幾經更替,同樣歷經了滄桑。邯鄲行宮作為邯鄲大院文化中的一個個例,它的文化含量和價值是其它大院無法比擬。但是這座建築,1949年以後先是邯鄲行署辦公用房,後來成為職工居住的家屬院,現已被翻蓋得面目全非。 [5] 

慈禧行宮地理環境

慈禧行宮坐落於邯鄲市串城街,地處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脈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氣候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多幹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温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 [6] 

慈禧行宮建築佈局

邯鄲市城內的行宮位於行宮街北側,串城街路東,佔地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呈長方形佈局,坐北朝南。從平面佈局來看,為兩進式四合院落。面積雖小,但整個建築佈局還是按“前朝後寢”定製建設的。前院為“朝”,正殿居中,面闊三間十三米,進深五間九米,高八米,在整個院落中尺度最高、面積最大,為前後廊的木構架結構;進深方向有四排柱子,分別是前檐柱、前檐金柱、後檐金柱、後檐柱;前後檐柱上架檐枋、檐墊板、檐檁;前後檐金柱上架金枋、金墊板、金檁;檐柱和金柱之間搭穿插枋和抱頭梁;前後金柱之間則搭隨梁枋和五架樑,五架樑上有三架樑,三架樑上為正脊;由脊枋、脊墊板、脊檁組成;正脊兩邊三架樑頭側又各有一枋、一板、一檁的組合。屋頂為筒瓦大式懸山頂,圓椽枋飛,明間隔扇,兩次間為坎牆隔扇,後牆中央留有門,與後院貫通。現保存基本完好。 [5] 
在正殿兩側,各有東、西廂房三間,面闊九米,進深三米,灰瓦硬山頂,帶有前廊。但現在已改建為平房,面目全非;東廂房的前廊已被住户壘上紅磚牆。 [5] 
正殿後院為“寢”。現後院中的東樓已不復存在,西樓面闊三間,五架樑,單步前廊,雖幾經改造,仍能窺辨原貌。後院中的正方(上房)為五間,據當地老人回憶,原計劃蓋二層樓房因為時間緊只建了一層,第二層尚未建成,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已到邯鄲,屬於“半拉子”工程。作為宮殿建築,在建築結構上,以木結構為主,在石礎上立木柱,柱上架樑,再在樑上重疊數層瓜柱、梁坊和架樑,最上層為脊檁、脊枋。這種由梁、柱、枋、斗拱和磚石組成一個整體,是宮廷建築的獨特構建技術,也是宮殿建築與民間四合院磚混結構的最大區別。 [5] 
串城街慈禧行宮維修現狀。我乃野雲鶴拍攝於2020.12.14 串城街慈禧行宮維修現狀。我乃野雲鶴拍攝於2020.12.14

慈禧行宮建築特點

在建築單體上,它以間為單位組合而成。故宮有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據1955年統計,故宮實有房屋為八千六百六十二間),為什麼是這個數,相傳天上玉皇大帝的宮殿為一萬間,世上的皇帝要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少一點。邯鄲的行宮也是以間為單位計算,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雖然一個為十三米一個為九米,但按照皇室定製,只能計間。同樣按照皇室定製,雙數是偶數,為“陰”;單數是奇數,為“陽”。所以宮廷所有建築和長度都是單數。 [5] 
在木構架的製作上,行宮的正殿為七檁前後廊木構架,完全仿製宮廷建築形制。但從其規模上就小得多,僅是皇室規定的六品至九品的標準。這也可能與慈禧行宮是建在一個七品的縣衙有關。但是其殿高九米,前後帶步廊,這在古城內絕無僅有。 [5] 
從大門的製作來看,大門居中,按照清朝《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有九路、七路、五路之分。九路即每扇大門上使用的門釘為九行九列共八十一個釘,其等級最高;七路即七行七列共四十九個釘;五路即五行五列,共十五個釘。但邯鄲行宮的大門有多少釘,因原門已毀,無從考證。 [5] 
從瓦作來看,按宮廷定製只能用簡瓦,普通民居是不能使用的(民居只能用布瓦和平瓦)。屋脊頂端的飾物為“吻獸”,它是一個龍的造型,龍背上插一把劍,表示降伏蛟龍,為人造福。如發生火災,龍又可以噴水滅火,是一個防止火災的吉祥物;同時,它又是一個避雷裝置,由此接通室內楠木雷公柱,不怕雷擊,這是硬山式作法。如按廡殿頂的作法,屋脊頂端為垂獸,垂獸下面是獅、馬等走獸,走獸多少和房子的等級有關。從邯鄲行宮的瓦作來看,全部用的是筒瓦;上部屬於硬山作法為“吻獸”,下部作為仿照廡殿作法有“走獸”,它屬於“歇山頂”的形制,這也符合宮廷建築之規範。 [5] 

慈禧行宮旅遊信息

邯鄲道(俗稱串城街),是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是古代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是邯鄲歷史的重要載體。武靈閣、玉皇閣、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藺相如回車巷藺相如府、將軍府、學步橋、慈禧行宮、邯山書院、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趙闕、清真寺、河北銀行舊址、騎兵雕像羣等人文景觀薈萃。

慈禧行宮爭議

邯鄲市學者經過考證認為邯鄲行宮並不是為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迴鑾北京時所建,而是邯鄲當時著名的實業家王三和為湖北督軍王佔元回館陶老家時,路經邯鄲所建。此種觀點,不是沒有一定道理。據民國二十二年“邯鄲縣誌”記載:“知縣龔彥師即縣署所建行宮。”因此,邯鄲行宮是為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迴鑾北京時所建,還是王三和為王佔元所建,還有待專家作進一步考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