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

鎖定
愛丁堡從15世紀起就是蘇格蘭的首都。這座城市由兩部分組成,以中世紀堡壘風格佔據主要地位的老城和一個從18世紀來具有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新城,這兩個歷史城區都有許多重要的建築物,其風格既和諧統一,又對比分明。愛丁堡整個城市由石頭建成,其海角上的城堡,新哥特式尖頂建築聖約翰教堂和聖吉爾斯大教堂塔,以其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建築物的文雅的與非常合理的安排,支配着延伸到新城的城市景觀。在老城,由格迪斯爵士在19世紀末恢復的幾座建築物還倖存着。
中文名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
外文名
Old and New Towns of Edinburgh
地理位置
蘇格蘭
著名景點
普林斯街
風    格
新古典主義形式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遺產數據

遺產名稱:愛丁堡的新鎮、老鎮
Old and New Towns of Edinburgh
入選時間:1995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v)
地理位置:N55 57 00 W03 13 00
遺產編號:728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遺產描述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地理位置圖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地理位置圖
愛丁堡英國蘇格蘭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後蘇格蘭的第二大城市,位於蘇格蘭東海岸福斯灣南岸,依山近海,地貌多姿,景色優美。面積為264 平方公里。愛丁堡也是蘇格蘭最重要旅遊城市,每年吸引約1300萬名遊客。 愛丁堡擁有完全不同風格的新鎮和老鎮。舊城密佈中世紀城堡和建築,體現了中世紀城市的有機增長現象;新城則是18世紀以來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反映了18世紀和19世紀城市規劃的思想,這一規劃思想影響了整個歐洲。兩區有極大的反差,但卻和諧並存,使愛丁堡具有獨特的氣質。
愛丁堡的名稱來源於公元6世紀中葉不列顛人的國王克利農·愛丁,意思是愛丁的城堡。7世紀時,英格蘭北部盎格魯-薩克遜人建立的國家諾森伯蘭征服了這個地區,用他們國王愛丁的名字將這個地區改為英文名稱,意思是愛丁的城堡。 從15世紀起,愛丁堡就是蘇格蘭的首都。由於其古老的建築和19世紀新古典主義興盛時期,聚集在這裏的作家、評論家、出版家、教師、醫生和科學家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學術精英,所以愛丁堡也被稱為“北方的雅典”。愛丁堡的氣候陰霾多雨雪,也被稱為“老霧都”。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產 (ii)(iv),愛丁堡的老城和新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世遺委會評價

從15世紀起,愛丁堡就是蘇格蘭的首都。目前這座城市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以中世紀堡壘風格佔據主要地位的老城和一個從18世紀發展而來具有新古典主義形式的城市,它對歐洲城市建築具有廣泛的影響。這兩個歷史城區都有許多重要的建築物,其風格既統一和諧又對比分明,給這座城市賦予了獨特魅力。 [1-3]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遺產簡介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
愛丁堡的新鎮、老鎮(4張)
在舊城的不規則的中世紀設計和新城的幾何圖形的規劃之間對比時,公園是二者的主要成分。兩條要道決定了城市的規劃,首先,高街,沿着最高的山頂,連接着舊城的兩極:城堡的休憩場和以前的聖魯德大教堂與宮殿的遺址。第二,普林斯街,與高街平行但距離更長,沿着一條峽谷,是新城的邊界而且提供了觀看舊城的極好的視角。愛丁堡整個城市由石頭建成,其海角上的城堡,新哥特式尖頂建築聖約翰教堂和聖吉爾斯大教堂塔,以其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建築物的文雅的與非常合理的安排,支配着延伸到新城的城市景觀。在老城,由格迪斯爵士在19世紀末恢復的幾座建築物還倖存着。
商賈雲集的"北方雅典"
愛丁堡自15世紀以來成為蘇格蘭的首都,現狀面積135平方公里,人口44萬。這裏有古堡雄踞,有王宮屹立,市區建築古色古香,典雅宏麗,使人想起歐洲的文化名城雅典,因此人們給愛丁堡以"北方雅典"的美譽。公元11世紀時,蘇格蘭人在古堡上擴建了宮室、教堂,從此國王常來巡幸。後來人們在古堡以東一英里的地方建起有名的十字架修道院,兩者之間出現街市,形成愛丁堡老城的核心,主要街道被稱為"皇家一英里"。 愛丁堡扼英格蘭赴蘇格蘭要道,商賈雲集,市面繁榮,於1329年設市。15世紀時它又成為蘇格蘭的王都,城市更加興旺,築起了王宮,開辦了大學。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六世以親戚關係到倫敦繼承王位,改稱詹姆斯一世,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共戴一君,斯圖亞特王朝開始。愛丁堡則仍為蘇格蘭國會所在地。1707年兩國正式合併,蘇格蘭國會解散,愛丁堡不再是都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1582年建立了愛丁堡大學,此後城市的藝術和文化建築逐漸增多。1603年蘇格蘭和英格蘭聯合王國成立時,擁擠的居民被重新安置到倫敦。雖然1707年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成立使蘇格蘭的議會的權利受到限制,但它並沒有阻礙愛丁堡城市發展。1767年到1890年間,新城有7處文化工程相繼建成,愛丁堡成為歐洲學術中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