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惡意

(東野圭吾創作的長篇小説)

鎖定
《惡意》是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創作的長篇小説,於1996年首次出版。
《惡意》講述的是作家在出國前一晚被殺,警方很快鎖定了兇手,但事情的真相絕非如此 [1]  。其主體部分表現為第一人稱不定內聚焦型敍述,並充分體現了內聚焦敍述的特點 [2]  。故事在結尾戛然而止,使得讀者不能迅速從敍事語篇的指示中心中抽離出來,這種抽離的缺失往往會更加引人深思,更能體會小説的主題,即人性的惡意 [3] 
作品名稱
惡意
外文名
あくい
作    者
【日】東野圭吾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96年
字    數
121.7千字

惡意內容簡介

小説開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稱的口吻敍事,由鄰居家的貓之死開篇,講述暢銷書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殺死在家中的故事。負責偵破此案的加賀恭一郎很快就根據現場發現的煙頭以及同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確定野野口修就是兇手,然而加賀發現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幾處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終不肯透露作案動機,只求速死。通過野野口修留下的細微線索,加賀發現原來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發現好友與妻子初美有曖昧關係並以此為要挾強迫野野口修成為自己的影子寫手,從而成為暢銷書作家。而此時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負重為了維護已經過世的初美的名譽隱瞞了殺害日高的動機。可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 [1] 

惡意作品目錄

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記
疑惑之章:加賀恭一郎的記錄
解決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記
探究之章:加賀恭一郎的獨白
告白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記
過去之章(一):加賀恭一郎的記錄
過去之章(二):認識他們的人所説的話
過去之章(三):加賀恭一郎的回憶
真相之章:加賀恭一郎的闡明
注:目錄閲讀順序為從左到右 [4] 

惡意創作背景

東野圭吾早期作品以校園題材的本格推理為主 [2]  ,後來從某一時期起,推理小説中兇手的動機開始受到了重視。作家們絞盡腦汁就為了想出一個出乎意料的動機來,這種情況到現在也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只要有動機就會殺人嗎?還是説,發生命案必須要有大家都認可的動機存在?”他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惡意》的靈感,直覺告訴他這次要讓刑警加賀出場 [5]  ,因此《惡意》成為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四本小説 [6] 

惡意人物介紹

加賀恭一郎:為國立大學四年級學生,畢業後做了一陣子中學教師,辭職上警察學校,步關係冷漠的乃父後塵,走上警察之路。後擔任警視廳搜查一科的刑警,調查日高邦彥被害一案 [7] 
日高邦彥:該案中被害者,暢銷小説家。野野口修好友、中學同學,善良單純 [1]  ,有原則,有正義感,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 [8] 
野野口修:兒童文學小説家,曾是語文教師,是加賀恭一郞教師時期的前輩。日高邦彥的朋友、中學同學,在日高邦彥的幫助下成為兒童文學小説家,書寫手記幫助警方破案 [9] 

惡意作品鑑賞

惡意主題思想

人性善惡
(該段內容包含劇透,提前瀏覽可能影響閲讀體驗)
《惡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惡,故事中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讓人不寒而慄 [1]  。作者筆下的野野口修是一個自我意識過剩的人,從小就有懷才不遇的情緒。善良的日高邦彥一直把他當作好朋友,並幫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卻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愛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彥的文學成就時,對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沒有實現作家夢,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這種複雜心理很快又將嫉妒轉化為仇恨,這種恨意不斷膨脹,引發了殺害日高的惡果。殺害日高,為了詆譭他而製造各種謊言,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東野用了大篇幅來推理動機所在,在犯人對於犯罪動機的自述部分,卻只用了寥寥數語輕輕帶過,以此顯示惡意已經充斥到了犯人內心的每一個角落。
實際上,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這種心理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自己也被抓了,自己也病了,不如破釜沉舟。他的殺人動機並不是很多讀者認為的那句“我看他不爽”,而真實動機更為複雜,説到底就是懷有“嫉妒之心”。野野口修與作家日高邦彥曾經是很好的朋友,都想做一個作家,但當日高邦彥取得文學上的成就時,野野口修就開始嫉妒了。這是常人都有的心理,但嫉妒的程度會因人而異。有的人僅僅止於嫉妒,心裏默默難受一下就過去了,有的人嫉妒之心卻會長久持續,野野口修就是這種人。當日高邦彥的文學成就越來越大時,野野口修的嫉妒與恨意就愈加膨脹,最後做出了殺人並竊取日高邦彥成就的行為 [9]  。日高不求回報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狹隘的惡無形之中形成了鮮明對比,由此展現出人性善惡的因果關係 [1]  。人固然有善惡的分別,但如果要讓人直面犯罪嫌疑人這種“惡”,令讀者震驚。《惡意》將這種惡通過文學的形式放大,並展現給讀者,引起讀者的思考 [9] 

惡意藝術特色

不定內聚焦型敍述
《惡意》主體部分表現為第一人稱不定內聚焦型敍述,《惡意》中野野口手記的預定讀者是故事中的警方,正是手記運用的內聚焦敍述策略,騙取了加賀的部分信任,讓他掉入野野口精心設置的圈套,同時也讓讀者陷入作者東野圭吾設置的敍事陷阱。另一方面,內聚焦視角又屬於具有嚴格限制的視角類型。《惡意》的故事情節分別按照兩個人物的感受和意識來呈現,敍述中包括推測、回憶以及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評價。但由於視角的限制,內聚焦敍述無法深入瞭解其他人的內心活動,難以把握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在有些情況下它不可能提供明確的答案。野野口和加賀兩位敍述者只講述自己在場所發生的事情,只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思緒,而正是這種不定內聚焦敍述的限定性造成小説的諸多空白,設置眾多懸念,召喚讀者參與思考和推理。為了揭示事件的真相,故事敍述視角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在“認識他們的人所説的話”一章中,敍述視角突破單一的聚焦方式變為多重內聚焦。通過加賀的走訪調查,以前認識野野口和日高的人各自從不同角度敍述兩人的關係與當年的校園暴力事件,側面描繪兩人的形象,讓加賀和讀者來判斷真偽,查明真相 [2] 
情節轉換與人物反轉
故事結構也較為簡單,不像其他推理小説那麼複雜,與之前的推理小説不同,東野圭吾淡化謎團,淡化兇手的身份,把重點放在“犯罪動機”上。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兇手就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對犯罪動機含糊閃爍,作者偏偏要用長達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案的動機。另外作者很好的抓住了讀者先入為主的心理弱點,讓讀者無意中掉入作者埋下的“陷阱”,認為日高是一個嫉妒狂。一開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稱塑造的日高的惡毒形象,很容易讓讀者也認定日高是冷酷充滿惡意的人,接着再一步一步抽絲撥繭地揭露真相,劇情反轉 [1]  ,稍有脱離作者的思維軌道,就會“掉鏈子”。其高明之處在於劇情點到為止,結局戛然而止,犯罪嫌疑人沒有其他作案動機的可能,而那種人內心深處的嫉妒是惡的根源 [9] 

惡意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2001年,該書被改編為迷你劇,由西原甲子男主演 [6] 

惡意作品評價

《出版家週刊》:東野圭吾在《惡意》中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又一個反轉,從陰謀實施到真相大白間的精巧設計讓讀者驚歎不已 [10] 

惡意作者簡介

東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説家。1958年生於大阪,畢業於大阪餐府立大學工學部電器工學科,其處女作《放學後》於1985年一舉贏得第三十一屆江户川亂步獎後辭職成為專業作家。之後1999年的《秘密》獲第五十二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2006年的《嫌疑人X的獻身》獲第一百三十四屆直木獎,東野圭吾從而達成了日本推理小説史上罕見的“三冠王” [11] 
參考資料
  • 1.    沈昀,楊俊.淺析東野圭吾筆下《惡意》中的人性善惡[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學生版).2019,(7):182.
  • 2.    肖祥.東野圭吾 《惡意》的敍事藝術[J].華中學術.2017,(4):74-81.
  • 3.    榮華.東野圭吾《惡意》中指示轉移的認知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20,(1):47-49.
  • 4.    (日)東野圭吾 著;婁美蓮 譯 著.惡意: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1月01日:目錄頁
  • 5.    麥小麥.東野圭吾的七個關鍵詞[J].書城,2018(02):73-81.
  • 6.    日本如何把推理電影這個冷門做成獨家爆款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0-05-01]
  • 7.    李長聲著,晝行燈閒話,譯林出版社,2015.08,第221頁
  • 8.    江岸.請丟掉那些無理由的惡意[J].小康.2019,(6):69.
  • 9.    潘麗莎.淺析東野圭吾的《惡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2):47-48.
  • 10.    (日)東野圭吾 著;婁美蓮 譯 著 .惡意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11月01日 :封面頁 .
  • 11.    常大利著,世界偵探小説漫談,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01,第17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