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果

鎖定
惠果(746年-806年),俗姓馬,世稱青龍寺和尚,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密宗僧人。 [2] 
惠果9歲隨曇貞學佛經,17歲向不空求授密教真言,22歲又於善無畏弟子玄超阿闍黎處受胎藏、蘇悉地等法。師事不空20餘年,盡學不空所傳瑜伽法門,窮盡“三密四曼”之理。惠果兼具善無畏、不空兩家之長,從而將胎藏界密法和金剛界密法融會一處,建立了“金、胎不二”之説。此後,他常應詔入內殿,修法祈禱,受代宗、德宗、順宗三帝的優禮,被稱為“三朝國師”,又在長安青龍寺東塔院設灌頂道場,世稱“秘密瑜伽大師”。由於惠果長期住在青龍寺,因此青龍寺在當時也就成為密宗的主要道場。 [2] 
唐建中元年(780年),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沙門辯弘來到中國,向惠果求傳密法。建中二年(781年),新羅僧人惠日來唐,從惠果求傳密法,回國後精誠持念。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來青龍寺求學,惠果授以阿闍黎位灌頂,盡傳不空所付密藏。同時,命經生二十餘人書寫經卷,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人圖繪胎藏界、金剛界等大曼荼羅10幅,供奉鑄博士楊忠信等人制造道具15件,以付空海。永貞元年(806年)十二月十五日,惠果圓寂。空海攜回的經典中有《大日如來劍印》《十八契印》《阿闍黎大曼荼羅灌頂儀軌》《金剛界金剛名號》等,相傳為惠果所著。 [2] 
所處時代
出生地
長安(今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746年
逝世日期
805年
主要成就
唐代密宗著名高僧
本    名
惠果
駐錫地
長安青龍寺

惠果生平

惠果、空海紀念堂(青龍寺) 惠果、空海紀念堂(青龍寺)
九歲時,隨不空的弟子曇貞研習諸經,後來受到不空賞識器重,成為其傳法弟子。大曆元年 (公元766年),惠果滿二十歲,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後,依止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之後又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並融會二法,倡立“金胎不二"。
十七歲隨曇貞入內道場,於眾中超邁特出,遂為不空三藏賞識,盡傳其三密法要,二十歲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復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從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並融會二者,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此後常應詔入內道場為代宗、公主等修法,並繼不空法席,為青龍寺塔院灌頂國師,故又稱青龍和尚。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師博通顯密內外羣經,啓迪後進不遺餘力,四方從學之眾常多達數千人。永貞元年示寂,世壽六十。

惠果法嗣

惠果為三朝國師,為不空之後唐密的傳法大阿闍黎,一生致力於傳揚兩部大法,真正體現了“兩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創繪金胎兩部大曼荼羅,創制金剛界諸尊金剛名號,完成兩部一具之傳授,弟子遍及海內外。其弟子受法情況如下:
兩部傳法弟子:惠應惠則、惟尚、誓弘、惠日空海、義滿、義明、義照、義操、義愍等;
單受胎藏法者:悟真、義澄、法潤等;
單受金剛界法者:義證、義一、吳殷、義智、義圓等;
另外受法弟子還有:義恆、義雲、智興、行堅、圓通、義倫、義潤、開怌等。
其中義操和空海為正嫡;義操嗣青龍寺法燈,傳出弟子義真、海雲等。
故惠果阿闍梨所傳弟子得法者並非只有日本空海法師一人。所以自惠果阿闍梨後。唐後再無秘法之説實為空談。

惠果後世紀念

惠果紀念堂

1984年9月8日 由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捐資倡修、中國佛教協會和西安市有關單位協作修建的“惠果、空海紀念堂”在西安青龍寺遺址落成,中日兩國佛教徒隆重舉行慶祝儀式。

惠果惠果和尚碑

惠果和尚碑全名為《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黎惠果和尚之碑》,為唐代空海大師為紀念先師惠果撰文並書於長安城青龍寺塔院
空海入唐以後,在長安青龍寺師事惠果和尚,傳承了金、胎兩部大法。不久惠果圓寂,他受同門之託(一説因憲宗之敕),撰書了《惠果和尚之碑》。為紀念弘法大師“入定”(圓寂)1150週年,趙樸初會長應日本真言宗諸大德之請重書碑文,由有關單位勒石立於重修的西安青龍寺東塔院。
原文
《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日本國學法弟子苾芻空海撰文並書
惠果和尚碑 惠果和尚碑
俗之所貴者也五常,道之所重者也三明,惟忠惟孝,雕聲金版。其德如天,盍藏石室乎?嘗試論之:不滅者也法,不墜者也人。其法誰覺,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龍寺東塔院大阿闍黎法諱惠果和尚者也。大師拍掌法城之行崩,誕跡昭應之馬氏。天縱精粹,地冶神靈。種惟鳳卵,苗而龍駒,高翔擇木,囂塵之網不能羅之;師步佔居,禪林之葩實是卜食。遂乃就故諱大照禪師,師之事之。其大德也、則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昔髫?之日,隨師見三藏。三藏一目,驚歎不已,竊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興之也!”既而視之如父,撫之如母,指其妙賾,教其密藏,《大佛頂》、《大隨求》,經耳持心;普賢行、文殊贊,聞聲止口。
年登救蟻,靈驗處多。於時代宗皇帝聞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滯,請為決之!”大師則依法呼召,解紛如流。皇帝嘆之曰:“龍子雖小(原文作少,誤)能解下雨,斯言不虛,左右書紳,入瓶小師,於今見矣。”從爾已還,驥騄迎送,四事無缺。年滿進具,孜孜照雪,三藏教海,波濤唇吻;五部觀鏡,照耀靈台。洪鐘之響,隨機卷舒;空谷之應,逐物行藏。始則四分秉法,後則三密灌頂。彌天辯鋒、不能交刃,炙輠智象,誰敢極底?
是故三朝尊之,以為國師;四眾禮之,以受灌頂。若乃旱(原文作早,誤)魃焦葉,召那伽以滂沱;商羊決堤,驅加羅以杲杲。其感不移晷,其驗同在掌。皇帝皇后,崇其增益,瓊枝玉葉,伏其降魔。斯乃大師慈力之所致也。縱使財帛接軫,田園比頃,有受無貯,不屑資生。或建大曼荼羅,或修僧伽藍處。濟貧以財,導愚以法。以不積財為心,以不吝法為性。故得若尊若卑,虛往實歸,自近自遠,尋光集會矣。訶陵辯弘,經五天而接足:新羅惠日,涉三韓]而頂戴。劍南則惟上,河北則義圓,欽風振錫(原文作鍚,誤),渴法負笈。若複印可紹接者,義明供奉其人也。不幸求車,滿公當之也。沐一子之顧,蒙三密之教,則智、璨、玫、壹(一作台)之徒,操、敏、堅、通之輩,並皆入三昧耶學瑜伽,持三秘密達毗缽。或作一人師,或為四眾依。法燈滿界,流派遍域。斯蓋大師之法施也。
從辭親就師,落飾人道,浮囊不借他,油缽常自持。松竹堅其心,冰霜瑩其志,四儀不肅而成,三業不護而善。大師之屍羅於此盡美矣。經寒經暑,不告其苦;遇飢遇疾,不退其業。四上持念,四魔請降十方結護,十軍面縛。能忍能勤,我師之所不讓也。遊法界宮,觀胎藏之海會;入金剛界,禮遍智之麻集。百千陀羅尼貫之一心,萬億曼荼羅布之一身。若行若坐,道場即變;在眠在覺,觀智不離。是以與朝日而驚長眠,將春雷以拔久蟄。我師之禪智妙用在此乎?示榮貴、導榮貴,現有疾、待有疾。應病投藥,悲迷指南。常告門徒曰:“人之貴者不過國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趣道,久而始到;駕神通以跋涉,不勞而至。諸乘與密藏,豈得同日而論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無畏三藏脱?王位金剛親教浮杯來傳,豈徒然哉!從金剛薩埵稽首扣寂,師師相傳,於今七葉矣。非冒地之難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壇,開灌頂之甘露。所期若天若鬼,睹尊儀而洗垢;或男或女,嘗法味而藴珠。一尊一契,證道之徑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者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師之勸誘妙趣在茲也。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沒,聖之權也。常理寡尤,權道多益。遂乃以永貞元年歲在乙酉極寒月滿,住世六十,僧夏四十,結法印而攝念,示人間以薪盡矣。嗚呼哀哉!天返歲星,人失慧日。筏歸彼岸,溺子一何悲哉;醫王匿跡,狂兒憑誰解毒?嗟乎(原文作呼)痛哉。簡日於建寅之十七,卜塋於城卯(原文作邙,一作卯)之九泉。斷腸埋骨,爛肝燒芝,泉扉永閉,愬天不及。荼蓼嗚咽,吞火不滅。天雲驂驂現悲色,松風瑟瑟含哀聲。庭際菉竹葉如故,隴頭松檟根新移。烏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轉攀擗新!嗟乎痛哉奈苦何!弟子空海,顧桑梓則東海之東,想行李則難中之難。波濤萬萬,雲山幾千也。來非我力,歸非我志。招我以鈎,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數示異相;歸帆之夕,縷説宿緣。和尚掩色之夜,於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與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願,弘演密藏,彼此代為師資,非只一兩度也。是故勸汝遠涉,授我深法,受法雲畢,吾願足矣。汝西土也接我足,吾也東生人汝之室。莫久遲留,吾在前去也。”竊顧此言,進退非我能,去留隨我師。孔宣雖泥怪異之説,而妙幢説金鼓之夢。所以舉一隅示同門者也。詞徹骨髓,誨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腸斷。欲罷不能,豈敢韞默?雖憑我師之德廣,還恐斯言之墜地。嘆彼山海之易變,懸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銘曰:
生也無邊,行願莫極;麗天臨水,分影萬億。爰有挺生,人形佛識。
毗尼密藏,吞併餘力。修多與論,牢籠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國師三代,萬類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時。所化緣盡,泊(原文作怕,誤)焉歸真,
慧炬已滅,法雷何春!梁木摧矣,痛戰苦哉!松檟封閉,何劫更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