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州起義

鎖定
惠州起義,又稱“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當義和團在北方蓬勃發展,唐才常在華中策劃起義之時,孫中山決意加緊在廣東起義。他派鄭士良前往惠州,聯絡會黨以謀發動,並派史堅如至廣州策動相應。孫自己親往香港,準備潛入內地。但由於港英當局阻止,無法登岸,便改在船上開會,決定以廣東省新安縣的綠林和嘉應州三合會為主力,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義。讓鄭士良負責指揮,孫中山自己到台灣設法接濟。
1900年10月,鄭士良率領會黨羣眾600餘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義,連敗清軍,佔領了清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區,起義隊伍迅速擴展到2萬人。為了取得孫中山在日本訂購的一批軍火,起義軍向廈門進軍。這時,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突然改變了對華政策,下令禁止日本軍火出口,並不準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台灣活動,破壞了孫中山自海外接濟起義軍的計劃。起義軍血戰半月以後,彈盡援絕,不得已,鄭士良只好按照孫中山的指示,將大部分起義軍解散,率一部分隨從逃避香港。 [1] 
中文名
惠州起義
別    名
庚子惠州之役
領導者
鄭士良
歷史意義
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發生時間
1900年10月8日

惠州起義歷史背景

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義和團運動,政局混亂,正處於一個“可生可死、可剝可復、可奴可主、可瘠可肥”的時刻。孫中山“乘時而起”,派楊衢雲、鄭士良到香港、惠州等地準備起義。這時,英國為了阻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方發展,慫恿兩廣總督李鴻章在華南“獨立”,並拉攏孫中山與李鴻章合作。1900年5月、6月間,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轉告孫中山,説李鴻章有意在兩廣獨立,請孫中山速來廣東協同進行。孫中山頗不信李鴻章能有此魄力,但願意一試。他在繼續加緊策劃武裝起義的同時,親赴香港,派出代表與劉學詢談判。後來,李鴻章看到慈禧太后的統治沒有垮台,決意北上,孫中山的一絲幻想也隨之煙消雲散,便決定重新全力準備武裝起義。 [2] 

惠州起義起義經過

惠州起義籌備餉械

惠州起義一共耗資十萬元,在香港與孫先生初次見面的李紀堂,捐了兩萬元,還有一個日本人捐了五千元,其餘都是孫中山和孫眉籌措的。
作為正軍的廣州方面,雖然運動軍隊及綠林的工作頗見成效,但軍械卻遲遲難以運到,只好放棄舉事,擇期再動了;惠州方面卻因風聞清軍有圍攻企圖,不待正式命令下達,就於10月6日發動了起義。這次起義因此而常被稱為“惠州起義”,三洲田是義軍的集結地。
三洲田是惠州府屬下歸善(即惠陽)縣的一個村莊,位於大鵬灣北五英里,距香港新界東部邊界不到十英里,便於得到孫中山來自海上或香港的增援。鄭士良是歸善當地的客家人,且有很深的三合會背景,招募的義軍多為惠州的客家人和三合會員。義軍從三洲田出發,向西不到七十英里即可抵達最終的攻擊目標廣州。 [3] 

惠州起義消息外泄

鄭士良在三洲田集中了大約六百人,並通過一個廣州軍官購買了一些三百支來復槍,每支槍三十發子彈。夏末,他們已經控制了所有山口,突擊隊也準備就緒,只等孫中山一聲令下了。
但是,孫中山的籌措餉械活動極為不易,萬事未備前,不敢貿然下達起義命令。軍糧日漸匱乏,鄭士良只好暫時將部隊分散,僅留下八十人守大寨。
但是,革命黨人在惠州地區的活動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甚至有謠傳説,有一支“數萬人”的隊伍,運入不少武器,在三洲田地區掘壕據守。
考慮到這支隊伍已經佔據險要,且有當地農民的同情,代理兩廣總督德壽反對大張旗鼓地圍剿,主張步步為營地徐徐推進,對義軍形成包圍後再一舉殲滅。
水師提督何長清率幾千士兵從虎門出發,進駐已聞名遐邇的深圳,位於三洲田西南二十英里處,與新界隔河相望,既能迅速向義軍發動攻擊,又能守衞邊界,防止義軍在邊界製造事端,使對岸的英軍捲入進來。在西北面,一支陸軍部隊佔據了歸善和東莞之間的交界處,另一支部隊則從潮州調到義軍防區以東的海豐一帶。坐鎮惠州指揮的陸路提督鄧萬林,派兵在鎮隆和淡水封鎖了義軍向東北方向的退路,同時,巡邏船受命在靠近騷亂地區的海面上警戒。 [3] 

惠州起義起義爆發

發現了清軍的步步進逼,鄭士良急電正在台灣的孫中山,要求趕緊把軍火運來。因孫中山在台灣的各項準備還未就緒,於是電令鄭士良先將起義隊伍分散,避免同清軍接觸。而鄭士良卻認為,只要能把軍火運抵廣東沿岸,鄭士良便可將義軍引向成功。
孫、鄭還在電報往返時,水師提督何長清的先頭部隊約二百人佔領了距三洲田不足八英里的沙灣集鎮,派出的輕騎偵察兵甚至到了義軍營地附近。鄭士良的副將黃福不知道孫中山有讓部隊先行分散的命令,眼見敵人逼近,決定先下手為強,率領八十人的隊伍對沙灣發動了攻擊。
惠州起義就此爆發。義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攻勢如虹,把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斃敵四十,俘敵三十,繳獲了他們的槍支和幾箱子彈,還將俘虜們的辮子統統剪掉了。 [3] 

惠州起義彈藥不足

戰鬥已經打響,孫中山立即批准了起義計劃並加緊籌措軍火。此前不久,為支持菲律賓解放運動,孫中山曾為菲律賓獨立軍代買過一船軍火,後事未成,軍火也沒用上。惠州起義爆發,孫中山就徵得菲律賓獨立軍同意,先借這批軍火應急。
沒想到的是,派去提取軍火的人在倉庫裏只看到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原來,日本軍火代理商中村彌六,鯨吞了獨立軍購買軍火的專款,用廢鐵冒充了軍火。
但義軍的進展卻意外地順利,10月6日佔領沙灣後,得到了從鄰近城鎮來的士兵補充,然後揮師北上,向離惠州城不到十五英里的鎮隆推進。儘管許多戰士僅僅裝備了梭鏢,但義軍還是擊潰了一支清軍並佔領了該城,繳槍七百條,算是一次重大勝利了。
義軍在博羅和惠州城的支持者也投入了戰鬥,從甘蔗地裏向南援的清軍發動攻擊,並圍困了這兩個城鎮。如惠州城陷落,那通向廣州的門户就打開了。因此清軍傾全力防守惠州和博羅。
武器彈藥不足的義軍並未戀戰,而是按照孫中山的新命令,放棄了向西進攻廣州的計劃,調頭向東北二百五十英里外的廈門前進。
孫中山的這一新命令,也和解決義軍的補給有關。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從那裏更易得到來自台灣的支援。 [3] 

惠州起義彈盡糧絕

遲遲得不到海上補給的義軍,一路上秋毫無犯,只滿足於得到剛好夠用的糧食,以及儘可能多的武器。因此,人民到處都對他們表示友好,還有幾千農民加入了隊伍。
義軍一路連敗清軍,在從永湖向白芒花開進時,他們只有一千支槍,卻打敗了五六千人的清軍部隊,俘敵數百人,繳獲了五六百支槍及大批彈藥,並佔領了白芒花。歸善的農民熱烈響應,義軍很快人數過萬,沿着東江的支流西江流域向東推進。
義軍高擎的旗幟上寫着斗大的“鄭”字和“孫”字,還有“保洋滅滿”的口號,這與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宗旨完全不同,因此起義並沒有引起外國人的恐慌。孫中山還特意派人給鄭士良帶去了一面革命旗幟――陸皓東烈士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使這面旗幟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
在青天白日旗的引領下,義軍向福建邊緣艱苦跋涉,在崩崗墟擊潰了七千人的清軍,但由於缺乏子彈,無法全殲敵人。粵東山脈人煙稀少,穿越不易,清軍卻可以逸待勞地阻擊他們。
10月20日,義軍抵達歸善東面的三多祝,離遙遠的廈門尚有一百五十多英里,但他們再也走不動了。長途行軍還要戰鬥,幾乎耗盡了他們的彈藥還有糧食,這時的隊伍已有兩萬之眾,卻沒有什麼補充給養的機會。 [1]  [3] 

惠州起義起義結果

孫中山在台灣幾乎想盡了一切辦法,但各種籌措糧餉和軍火的方案總是功虧一簣。彈盡糧絕的義軍遭到了越來越多清軍的攻擊,已獲戰場專斷授權的鄭士良,下令部隊解散。
在廣州的史堅如不知道惠州起義已經失敗,還在想辦法配合義軍的行動。他和哥哥變賣了他們繼承的約三千元財產,購買了幾百磅德國甘油炸藥。這些炸藥都是鄧蔭南和其他幾位同志從澳門或香港走私來的。史堅如挖了條地道,將炸藥埋到了總督府地底下。
10月28日清晨,一聲巨響從總督府傳來,牆倒屋塌,六個人被炸死了,但總督德壽卻倖免於難,只是被從牀上震翻在地。史堅如不幸被捕。清吏軟硬兼施,想讓出身仕宦之家的史堅如供出同黨。他們對史堅如嚴刑拷打,施以烙刑,甚至拔去了他的手指甲和腳趾甲,但他毫不動搖,拒絕在四十名嫌疑人中指認同謀者。11月9日,史堅如被砍頭了,犧牲時年僅二十一歲。 [3] 

惠州起義歷史意義

1900年,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庚子起義”在惠陽三洲田(今深圳沙頭角三洲田村)發起。雖然起義最終因籌款受挫、糧餉槍械未達,在取得幾次戰役勝利後不得不“解散隊伍”,但該次起義打響了20世紀中國革命的第一槍。孫中山在回憶該段歷史時感慨,正是三洲田起義,國人才開始漸漸瞭解革命、同情革命,“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
惠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其勢頭猛、影響大,提振了孫中山和其他革命者的信心,為最終推翻清朝、光復惠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此外,起義隊伍那種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着惠州一代又一代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