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州精神

鎖定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羣。體現了惠州人民的一種精神文明和本土個性。是一種地域文明的高度概括。
中文名
惠州精神
範    疇
精神文明
表    現
地域文化
弘    揚
普世價值

惠州精神基本介紹

惠州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組織惠州市各界專家學者對惠州精神表述詞進行論證,專家學者在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初步提出兩組惠州精神表述詞。
惠州城市精神 惠州城市精神
論證會上,專家學者綜合各方意見,一致認為“崇文厚德、包容進取”和“包容四海、崇尚美德、敬業樂羣、開拓創新”兩組表述詞充分體現了惠州精神,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便於傳播
惠州精神最後選定: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羣

惠州精神城市精神意義

惠州市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肩負使命無尚光榮,美好前景催人奮進。“惠州精神”當然要弘揚,但弘揚的目的在於服務於惠州當下與今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惠州精神”的堅持與弘揚,對於將惠州建設成為全國文明城市、珠三角東部經濟強市,構建和諧惠州,必將產生強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崇文厚德 ,包容四海 ,敬業樂羣”內涵豐富、深入淺出、易記易誦、琅琅上口,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傳播力。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

崇文厚德:惠州文化精粹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崇文厚德是惠州地域文化深厚的精神根基之一,是當代惠州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底藴和價值取向,也是惠州打造現代化城市的人文保證。“崇文”中的崇,指尊崇、推重;文,指文化、文治;崇文即崇尚文治。“厚德”中的厚,指大、重、深、遠;德,指道德、行為、操守、恩惠、感恩;"厚德"即大德。“崇文”,就是追求民主、科學、法治、進步,就是提升全體市民綜合素質的切實舉措。“厚德”借指人事,猶謂以厚德育人。
惠州是崇文厚德之邦。明代黃佐在《郡志·序》寫道:“惠居五嶺東面,羅浮甲天下,重深環之;其民鍾氣于山,大都樸野悃幅(樸實天然、誠實淳樸包容),故訐訟犴獄鮮(爾虞我詐現象少見,牢獄也常空置)……”。清《金志》亦記:“歸善縣俗喜文藝,縉紳之徒多以著作揚聲。”以上所記,是惠州兩千年崇文厚德民風的一個縮影。
崇文厚德在“惠州精神”中是通過多方面表現出來的,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其一是重教興文,其二是變革求新,其三是剛方正氣。
一、重教興文——孔子曰:“有教無類。”自秦漢以來,惠州便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接受場所之一。東漢僧文簡設伏虎台開堂説法促進宗教教化,隋代柳旦開設學校進行傳統儒學教化,唐宋大量貶官謫惠,帶來開明尚新教化,明清理學南興的變革教化,均對惠州的重教興文帶來了直接影響。其一是對民風的影響。清初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説:“龍川以東,趙佗作令,故多倔強而焰淫;歸善以西,蘇軾謫惠,故漸好文而尚禮。”其二是對學術文化的影響。明末由於宋明理學的直接影響,惠州文運昌盛,出現了著名的“三尚書四御史”,並先後出現瞭如葉萼、葉春及李學一葉夢熊楊起元、張萱等國內著名的大學者,載入明史多人,載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十餘部,形成了古代惠州經濟社會文化的鼎盛時期。其三是導致惠州歷代人才輩出。除明代的“三尚書四御史”外,歷代惠州在國內歷史文化領域中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名人還有清代著名的“鐵筆御史”鄧承修、馬來亞著名華僑僑領葉亞來、民主革命惠州三傑、中國現代音樂惠州三傑等。以上這些文化名人的影響,對今日惠州務真求實、腳踏實地建設和發展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崇文者必以提高全民素質為基本,實施“以德治市”,在這個進程中,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調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以促進惠州新一輪大發展。從發展的眼光看,重教興文是百年大計的戰略性舉措。世界發展的趨勢是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道路,未來世界的競爭必定是文化的競爭。傳承優秀文化,以文興振邦,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大手筆。
二、 變革求新——崇文的終極目標是社會與人的發展和進步。當代惠州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定律就是改革創新。就革命性和創造性來説,惠州的確在廣東甚至整個嶺南地區都獨樹一幟,這是惠州開放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崇文重教人文精神的必然產物。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看,佛道南傳,就在惠州地域最早形成創新局面,尤其是道教的三次革新,將道教文化直接注入惠州地域文化,形成了惠州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道化色彩。今日在打造文化大市過程中,惠州東江特色文化產生了極為顯著的資源價值作用。從革命性的角度看,惠州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東征、東縱的重要歷史,以及當代的改革開放均是變革求新文化精神使然。當今惠州廣東省現代石化數碼產業名城的崛起,其思想支撐就是惠州這座城市的變革求新精神。未來社會發展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過程就是改革創新的過程,要使惠州在未來的大發展中求勝,必須遵循變革求新之路向,必須崇文厚德。
三、剛方正氣——剛方體現正直,正直孕育正氣。一個先進的社會必以正氣為人文基礎。歷代政權以德施政者興,否則敗;歷代社會正氣不抬則邪氣必升,造成災禍。惠州的現代化建設,人文和諧是必備的社會條件,其治者之廉明、百姓普生正氣之風,正是打造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
惠州人文厚德的歷史軌跡,可用兩句話概括:第一句是德政源遠流長;第二句是民風剛正傲骨。惠州德政傳統,當首推隋代循州總管府總管樊子蓋。《隋書》記錄隋煬帝對他的評價是“幹局通放、操潔履清自剖,符四服愛惠為先,撫道有方,寬猛所得處脂膏不潤其質,酌貪泉豈渝其性,故能治績克彰”。此乃德政之歷史典範。惠州實施德政的歷史名人還有開設學校、教化民眾的柳旦;清代袁枚的朋友李竹溪等等。這些人,均為惠州老百姓留下了德政的話資,從而直接影響了惠州社會正氣與厚德民風的形成。
木棉花開 木棉花開
惠州民風中的純樸和正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剛正傲骨的歷史名人,成為惠州名人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惠州人,都有一個共性:正氣傲骨。如不隨波逐流、獨樹一幟的明代攝禮部尚書楊起元,忠勇剛正的平叛功臣、明代兵部尚書葉夢熊,明初靖難之役忠君不屈的御史王度,敢鬥強權載入明史的葉春及,敢諫直言不懼得罪權貴的明代官員陳吾德,清代“鐵筆御史”鄧承修不入濁流辭官歸惠的大孝子江逢辰,堅定不屈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剛正無畏的民主革命鬥士鄧演達,精忠不易的葉挺等。與其説這些名人剛正不阿的品質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惠州人,還不如説,這些人的精神,奠定了惠州建設文化大市、以德治市、腳踏實地大發展的人文精神支撐。

惠州精神包容四海

包容四海:惠州最具特色品質
全市社會各界開展了熱烈的“惠州精神”大討論。經過較長時間的醖釀,市委、市政府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羣”作為“惠州精神”的表述詞。這組表述詞準確地表述了“惠州精神”的實質。其中,“包容四海”是“惠州精神”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包容四海”作為“惠州精神”表述詞的重要內容,既符合惠州的歷史發展事實和規律,也符合惠州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惠州發展的需要。
一、“包容四海”一詞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包容”,單從字面意思來説,是指一個類包含另一個類的成員,引申為能夠容納不同於自身的其他人物、事物和思想。“包容”中的包,指包含、包孕、包括、包融;容,指容納、寬容、適宜;“包容”即寬容。《辭海》是這樣解釋“包容”一詞的:大度寬容、容納的意思。包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大智慧,一種美的藝術。
包容和寬容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人類文明的表現。包容和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容四海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神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當前,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與精神、民主與法制、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包容四海,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人與人相互關愛,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實現人的思想、心理與個人實踐活動的和諧。一座城市只有具備包容四海的精神,才可以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做到寬大為懷、親人善鄰、和睦相處,做到強不凌弱、富不侮貧,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能吸納百家長處,兼集八方精義。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惠州人民的客觀要求,是惠州發展的精神動力。因此,弘揚包容四海的精神,在惠州未來的發展中,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惠州包容四海品質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表現
惠州包容四海精神品質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發展需要和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惠州作為粵東重鎮和沿海城市,西連廣府,東接潮汕,北依梅贛,南臨深港,是個四方交接之地,這是惠州開放的區位優勢。近年來惠州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強勁的發展勢頭,為惠州帶來無限的開放空間。即惠州在地理區位通達開放的基礎上,因發展需要不斷延伸到社會層面的開放、資源層面的開放、文化層面的開放、制度層面的開放,共同形成了這一片開放的沃土,為包容四海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環境。從人文歷史的角度來看,惠州所在的嶺南地區共存着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多種文化,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外部環境,同時惠州文化融合了客家、潮汕、廣府各地的文化,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這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內部環境。多元化的文化氛圍正是形成包容四海精神品質的思想土壤。
城市精神總是同時具有普世價值和本土個性,“包容四海”也同樣要展現這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以世界眼光來觀照“惠州精神”,惠州已進入並進一步融入全球化,實現與促進和平與發展成為當然之舉,而這本身離不開包容精神。另一方面,惠州人確實展現了包容四海的個性特質和恢弘氣度。惠州人的包容主要表現為:一是對於差異性的態度一視同仁,不歧視、不排斥外來事物;二是能夠與外來事物友好相處並注意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三是通過實踐的比較與鑑別,認同外來事物中的價值。生產要素的跨區域優化組合是惠州經濟騰飛的關鍵,因此,包容性實際上體現出時代精神。
包容四海是惠州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質。在革命戰爭年代,惠州乃至東江地區革命者和人民羣眾以革命必勝的信念,為革命理想而奮鬥。在現代,惠州的包容精神更加突出:在人際關係上,惠州人民對外來人員熱情歡迎,多方兼容,為外來人員提供了優越的創業條件。惠州人沒有排外傾向,這是所有一來到惠州的人就能感受到的。惠州人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接納了來自四海的人才,這種包容的精神讓外地人迅速融入惠州,在這裏安居樂業,把惠州看成自己的家,成為新客家,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生力量。惠州今天的發展成就,是新老客家人共同奮鬥的結果。
三、進一步弘揚包容四海的精神
在傳承優良傳統、光大本土特色的基礎上,以更加寬厚的精神雅量、以更加鮮明的城市品格屹立於現代城市之林,是新時代賦予所有惠州人的使命。目前惠州已具備構建包容社會的有利因素,包括有着友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條件、良好的政務環境。在當前及今後,我們要繼續以包容四海的精神,構建包容的生態環境——有潛在價值的山川湖海、歷史遺存、文化印記;包容的人際社會——理解與寬容、尊重與友愛、公德與文明;包容的制度文化——公平的法制環境、政務環境、資源分配製度等。
要進一步弘揚包容四海的精神,首先需要理性定位、不失本體。強調包容,就要在實現文化多元化的過程中彰顯本體特質,包納兼容其他事物,不斷將其他事物中的積極成分提升、補充和豐富到本體特質之中,呈現出多種文化共處共存的局面。其次需要充分的容量和高度,以世界眼光拓展“惠州精神”的空間。只有真正做到地域上無南北之分,人際上無主客之分,經濟上無內外之分,文化上無優劣之分,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包容的高遠境界。再次需要靠每一個市民去踐行包容精神。要構建惠州的城市精神,就要讓城市精神進入每個市民的精神領域,使這一公共精神轉化為大家認同和踐行的個體精神。特別是隨着城市的擴大和發展,要保持一個城市包容特性的思想基礎——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必須有賴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的持續交流和溝通,避免和減少多元文化的衝突和對抗,從而實現和諧與共生
惠州精神”、民族精神,支撐着惠州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發展壯大、薪火相傳、繼往開來。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繁重任務,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必須自覺地繼承和發揚好包容四海的精神,增強全市人民包容四海的意識;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強化惠州人民對惠州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惠州的盛衰緊密聯繫在一起;必須倡導各地來惠州的人團結和睦、平等相助、相互包容、共同發展,創造惠州人民共同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市委黨史研究室) [1] 

惠州精神敬業樂羣

敬業樂羣,原意謂專心學業,樂與朋友相切磋。《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即謂學習了一段時期之後,自己掌握的知識還要到同仁中間進行廣泛的切磋以互相檢驗求證,以期有所增進補益。唐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闡釋道:“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親之;樂羣,謂羣居朋友善者,願而樂之。”對此,朱熹説過:“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
敬業,包含愛業、勤業、精業、創業四層境界,意謂熱愛本職崗位、篤學求精、勤勉創新、獻身事業、忠於職守,具備為社會發展而奉獻的價值追求和勤懇作風。
樂羣,樂於把自己融於羣眾之中,與羣眾和諧共處、誠信寬容、厚生益眾,善於合作,同舟共濟,攜手共建和諧社會。
敬業樂羣就是敬重事業,熱愛羣眾,善於與同志(同事、同學、老百姓)共謀事業發展,共同奮鬥。將敬業樂羣作為“惠州精神”的重要內容,意義深遠。它要求全市共產黨員和廣大人民羣眾努力成為愛業、勤業、精業、創業並善於與同志共謀事業、共同切磋、融洽相處、形成合力,積極推動我市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大業發展。
惠州之所以迎來今天的 “黃金髮展期”,因素很多,但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歷屆市委、市政府前赴後繼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不斷衝破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善於抓住市場先機,贏得競爭優勢,敢闖敢拼,利用資源優勢,根據市場變化不斷開拓創新。
解放思想創造了歷史,也必將開闢未來。沒有解放思想,惠州的國民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健康地發展;沒有解放思想,我市就不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快速地發展,就不可能取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令人矚目的成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