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安公學支部

鎖定
大革命時期,惠安開始組建中共黨組織,是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黨組織的縣份之一,也是泉州地區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
中文名
惠安公學支部
類    別
中共黨組織
地    點
惠安
加入時間
1926年(民國15年)3月

惠安公學支部建立支部

1926年(民國15年)3月,在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讀書的王德彰(化名王時光、王一鴻,東嶺埭仔村人),由羅善培(羅明,廣東大埔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在廈門大學預科班學習的吳國珍(化名吳國禎,塗嶺泗洲人),由李松林(同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王德彰、柯聯鄭分別接受中共廈門總幹事會和共青團廈門總幹事會的指派,返回惠安原籍,籌備迎接國民革命軍光復惠安,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發動工農羣眾支援北伐戰爭,發展黨團組織。11月11日到12月20日,進行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各部隊在泉屬各地取得節節勝利。12月初,王德彰在惠安縣城發展陳玉聰(後龍峯尾人)、吳敦仁(化名吳端人、塗嶺林角村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中旬,吳國珍接受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指派返回惠安,與王德彰、陳玉聰、吳敦仁等4人在縣城的惠安公學(原螺峯小學,即解放後的“八二三小學”)成立中共惠安支部,亦稱公學支部,書記王德彰,有黨員4名,隸屬於中共廈門總幹事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惠安最早建立的一個黨支部。同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惠安縣支部也在惠安公學成立,書記柯聯鄭,團員有張季碧、陳雪華兩人。惠安成為福建中共建黨最早的縣份之一,公學支部也是泉州地區第一個黨、團支部。

惠安公學支部開展活動

支部建立後,當即利用國共兩黨合作的有利時機,又相繼組建了“惠安縣學生聯合會”、“惠安縣總工會籌備處”和“惠安縣農民協會”等組織。同時,決定針對惠安時局,開展“兩反對”運動。首先,反對國民黨惠安縣政府糧房利用下鄉徵收錢糧之機,附加給農民的所謂夫馬費、兵差費和下鄉徵收費等陋規,成立了“惠安縣錢糧監督委員會”,對徵收錢糧實行監督,為農民複核錢糧串票,改分櫃下鄉徵收錢糧為農民直接到縣集中完納,以減輕農民徭賦負擔。其次,反對縣政府的“衙差”制度。惠安縣政府衙差經常利用下鄉機會勒索壓迫人民羣眾,並帶領反動軍隊到各校拘捕學生當挑夫。為了懲罰其罪行,黨支部發動羣眾,把一個表現特別惡劣的衙差捆綁起來遊街示眾,同時敦促縣政府廢除“衙差”制度。通過“兩反對”運動,不僅初步提高了人民羣眾的思想覺悟,也為日後開展各項政治鬥爭奠定了基礎。

惠安公學支部建國前沿革

1927年(民國16年)1月,惠安支部改為惠安臨時工委,王德彰仍為負責人,下轄教員、學生2個支部,改屬中共閩南特委領導,同時接受中共泉州特支的指導。在縣臨委領導下,掀起了工農革命運動高潮,武裝查封反動“同善社”,取締“惠安保甲局辦事處”;奪回股匪汪連所把持的惠(安)洛(陽)公路權歸農會接管;發動時化學校進步師生開展反帝、反奴化教育的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4月16日,國民黨右派在惠安大肆“清黨”反共。惠安黨組織在白色恐怖的逆境中,迅速轉移到塗嶺農村堅持革命鬥爭。5月,閩南特委調派施岑儂、徐彩英到惠安開展工作。爾後,黨以塗嶺農村為中心開展農運,組織農民協會,建立了第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塗嶺農民自衞軍”。農運擴展到晉江、惠安、仙遊3縣交界的三坪山區13個據點村。8月,建立中共惠安特別支部(亦稱塗嶺區委),書記王德彰,下轄3個黨支部,黨員12人,隸屬中共閩南臨時工委。同年11月,閩南特委調回施岑儂、許彩英,改派林澤民、林樹勳來惠加強領導。12月1日,塗嶺農民自衞軍更名為惠安工農革命軍,下轄13個連隊。惠安成為全省四個遊擊暴動區之一。
1928年(民國17年)2月,王德彰等人被捕,特支消失。此時,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派幹部到惠安組織臨時縣委。1929年(民國18年)7月,省委派朱思到惠安工作。9月,召開惠安縣黨代會,選舉產生中共惠安縣委,朱思任書記,下轄城關、塗嶺等5個區委。11月朱思被捕後,陳平山、藍飛鳳、沈玉泉、李文瑞、黃如海先後任縣委書記,隸屬關係多有變更。1930年(民國19年)惠安縣委劃歸中共莆屬特委領導,9月,惠安人民在中共泉州特委、惠安縣委的直接領導下,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政權及封建制度的壓迫和剝削的鬥爭,成立了福建沿海第一個紅色政權——“五陳鄉蘇維埃政府”,史稱“惠安暴動”。1931年(民國20年)歸廈門中心市委。1932年(民國21年)春,在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蔡協民和惠安縣委李文瑞、唐言福、朱漢膺等直接領導下,聯合惠北一些宗族、幫會成立由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捐大同盟”,並組編建立“福建工農紅軍惠安遊擊支隊”,於3月14日全面爆發惠北武裝抗捐鬥爭,並取得鬥爭的勝利。11月改惠安縣委為特支。1936年(民國25年)8月改隸閩中特委(後稱閩中工委)。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惠安特支奮力喚起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反頑鬥爭和武裝抗日。1938年(民國27年)8月改歸泉州中心縣委領導。1939年(民國28年)7月,中共泉州、莆田、福清3箇中心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閩南特委(後稱閩中特委),惠安特支隨即隸屬閩南特委。1941年(民國30年)4月,惠安特支改為特派員制,首任特派員陳畢明。後朱倫炎、劉祖丕、陳純元歷任中共惠安特派員。
1945年(民國34年)4月成立中共惠安直屬區委,書記陳純元。同年6月,惠安直屬區委被敵人破壞。解放戰爭時期,惠安地下黨組織分別隸屬閩浙贛省委和閩粵贛邊區黨委(即“閩中”和“閩西南”)兩個系統。1946年(民國35年)6月,朱漢膺和林平凡到閩中特委彙報工作,特委指示他們成立中共惠安縣工委,任命林平凡為書記,朱漢膺當助手,張海天、王福慶為委員,由中共泉州中心縣委領導,中心縣委派王經賢到惠安工作,進一步加強了惠安黨的領導力量。1947年(民國36年)10月改直屬閩中地委領導,閩中地委派粘文華任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朱漢膺、張海天、林平凡、王福慶為委員,在積極發展黨組織的同時,大力發展革命武裝隊伍,開展游擊戰,放手發動羣眾,開展反徵兵、反徵税、反徵糧,組織學校師生起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把武裝鬥爭和羣眾運動結合起來,讓革命之火進一步在惠安熊熊燃燒。相繼恢復了三朱、三川的黨組織活動,並在港、前林、東園等地發展了一批黨員。1949年(民國38年)惠安縣工委下轄權民(東嶺)、飛鶴(塗寨)、惠東南、城關、輞川、北海、塗嶺、三朱8個區工委。4月,中共廈門臨時工委派林祖慰返惠與李炳文聯繫。5月,成立中共惠東南工委。6月,泉州工委委員莊炳章與何家沛聯繫,成立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何家沛,下轄1個黨團區委、4個黨總支、18個支部。7月1日,中共惠安縣工委領導各區遊擊武裝擊退國民黨三二五師九七五團和保安團共500多人對工委駐地三朱的進攻。8月18日,中共(閩中)惠安縣工委接管國民黨山腰鹽場公署,接受鹽警大隊官兵151人起義。8月23日,閩中支隊惠安人民遊擊大隊和泉州武裝工作團惠安大隊相互配合解放惠安縣城。9月6日,中共惠安縣委成立,書記尚書翰。9月12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長朱漢膺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