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黨

鎖定
“清黨”是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領導下,通過大規模的組織清洗的方式,把那些不符合黨員標準的人成批地清除出黨的活動。 [1]  在蘇共歷史上,由於特殊的社會政治原因,清黨運動主要出現在列寧和斯大林時期。 [2] 
中文名
清黨
方    式
大規模的組織清洗
領    導
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領導
目    的
把不符合黨員標準的人成批地清除出黨
時    期
列寧和斯大林時期

清黨運動背景

十月革命前,俄共(布)生存環境異常殘酷,“這時候冒險家、野心家和騙子手以及一切不堅定的人,決不可能指望靠加入共產黨飛黃騰達”,只有那些具有堅定革命信念和勇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先進分子,才會參加黨的組織。相對來説,保持黨的純潔性是比較容易的。
革命勝利後,俄共(布)已成為一個合法的黨,是一個“加入之後就有可能掌權的黨”。“執政黨的引誘力”,使黨員數量激增。1917年1月,俄共(布)的黨員只有2.4萬人,到1921年已猛增到73.2萬人,增長了30多倍。大批非無產者進入黨的隊伍,就連過去的社會革命黨人等也都紛紛轉變立場,加入了黨組織。針對這一現象,列寧十分清醒地指出:這些異己分子之所以混進黨內,“是因為共產黨人現在掌握政權”。執政地位和環境的變化使一些黨員幹部“變得驕傲自大起來”,如果對此不採取相應的措施,勢必會嚴重威脅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隊伍的純潔性。 [5] 

清黨歷次運動

在蘇共歷史上,由於特殊的社會政治原因,清黨運動主要出現在列寧和斯大林時期。從1919年到1936年間,布爾什維克先後進行的五次較大的清黨運動。

清黨第一次清黨1919年3—10月

列寧提出通過清黨來加強執政黨的自身建設。1919年3月八大發出了“把那些入黨不是為了幹革命而是為了撈取執政黨好處的分子清除出黨”的號召,通過了改善黨的社會成分和進行重新登記的決議,通過了如下的決定:第一,對全體黨員進行一次普遍重新登記(25萬人左右);第二,今後黨應該密切注意自己的社會成分。這次清黨重點清除三種人:官僚主義者、異己分子,追逐名利者。這是蘇共歷史上第一次開展的清黨運動。
第一次清黨運動,總的情況是令人滿意的,方法和措施也是得力的。經過這次運動,全黨黨員人數降為15萬左右。清黨後,在國內戰爭的艱難困苦條件下,一些地方舉行了徵收黨員周活動,這一活動共接受了20多萬人(主要是工人)入黨。

清黨第二次清黨1921年到1922年

1921年3月召開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黨的建設問題》的決議,對清黨作了規定。1921年6月21日,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通過了《關於黨員審查、甄別和清黨問題的決議》,對清黨作了具體部署。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據審查黨員的經驗鞏固黨的問題的決議》,對這次清黨作了總結,這是蘇共歷史上的第二次清黨。
這次清黨對象主要是混入黨內的舊官僚、“非共產主義分子”,原孟什維克分子。
到1922年初,有159355名黨員被開除,清除了大批異己分子和蜕化分子,鞏固了黨的隊伍,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並且採取了一些措施保證優秀的工人和農民可以被挑選入黨。

清黨第三次清黨1929年到1930年

1929年4月23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決定,實行總清黨,隨後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清洗和審查聯共(布)黨員和預備黨員的決定》,要求揭露隱藏的托洛茨基分子和其他反黨集團的支持者。這次清黨由監察委員會專門成立的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的主要對象是:浪費、受賄、怠工、破壞和懶惰分子。

清黨第四次清黨1933年到1934年

1933年1月12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在1933年進行清黨。清黨的原則是:一方面加強黨內的無產階級鐵的紀律,把一切不可靠、不堅定地和混進黨內的分子清除出黨的隊伍;此次清黨要求在1934年底前結束,規定在清黨工作結束之前停止吸收新黨員。
這次清黨,共清除黨員104780人。通過這次清洗,斯大林戰勝和摧垮了其他反對派集團,把反對派分子清除出黨,部分人被投入了監獄,清覺演變成派別鬥爭、內訌和個人糾紛工具。

清黨第五次清黨1935年到1936年

清黨的直接導火索是基洛夫遇刺事件。1934年12月1日,聯共(布)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辦公室前被刺身亡,調查結果表明是由一個持假黨證的人混人機關實施了暗殺。因此在基洛夫事件發生之後,隨即發起了更換黨證運動。1936年2月1日前,黨員證件審查完畢,1936年2月1日到5月1日,更換全體黨員和預備黨員的黨員證件。檢查黨證的範圍包括81%的黨員,開除了其中的9%的黨員。在更換黨證時,有244名原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諾維也夫分子被開除出黨。一方面通過更換黨證,使得原來比較鬆散的黨務工作得到了加強和重視,特別是改正了隨便發給黨員證件,糾正保管工作和登記工作的混亂局面,克服了組織上的渙散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在清黨工作中涉及面越來越大,導致這次清黨成為隨後大清洗的序幕。 [3] 

清黨取消清黨

1939年3月,聯共(布)十八大在通過的《修改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章》的決議中就明確指出:“經驗證明,今後必須取消大規模清黨的辦法”。
蘇共取消了大規模清黨的辦法。

清黨清黨評價

蘇共歷史上的五次清黨運動,兩次發生在列寧主政時期,三次發生在斯大林當政時期。清黨是列寧建黨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時期的清黨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解決黨員成分問題,同時在措施和方法上比較重視從思想上清黨。
與列寧時期的清黨不同,斯大林時期的清黨運動更多了一份黨內鬥爭色彩,組織處理代替了理清思想,同時清黨缺乏明確的程序、政策和措施。
前三次清黨活動主要是解決黨的成分問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相對比較温和。後兩次清黨運動不僅僅解決黨員成分問題,而且把黨內鬥爭問題,上綱上線到對敵鬥爭的高度,着重清除所謂托洛茨基及其在國內的代理人。於是,就放棄了羣眾路線,採取了黨和國家專政部門相結合,採取了逮捕、監禁甚至槍決的手段,鎮壓所謂的間諜、特務和托洛茨基反革命分子。採取這樣比較極端和恐怖的措施和手段實行清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鎮壓了一部分反革命和敵特分子,但也錯殺和冤枉了一大批優秀的或無辜的黨員,給黨的事業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4] 
參考資料
  • 1.    周尚文著.蘇共執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445
  • 2.    周尚文著.蘇共執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446
  • 3.    周尚文著.蘇共執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446-450
  • 4.    周尚文著,.蘇共執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453
  • 5.    列寧關於保持執政黨純潔性思想及啓示  .紅色文化網[引用日期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