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悲清秋賦

鎖定
《悲清秋賦》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賦作。此賦描繪了絢麗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覽神州四方,視野開闊,意象變幻,流露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抒發了釣鰲客的豪邁氣派和遠大抱負。結尾“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流露出求仙訪道、採藥煉丹的思想。全賦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語言清新,句式多變,富有浪漫情調。
作品名稱
悲清秋賦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李太白集
作品體裁
辭賦

悲清秋賦作品原文

悲清秋賦
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餘以鳥道計於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於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澄湖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於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 [1] 

悲清秋賦註釋譯文

悲清秋賦詞句註釋

⑴九疑:即蒼梧山
⑵三湘:湘水的總稱。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⑶橫秋:橫貫秋天的長空。
⑷鳥道:飛鳥之道。《華陽國志》:“惟上有飛鳥道耳。”
⑸荊吳:在今湖南、湖北、四川東南及長江中下游一帶。
⑹西陽半規:太陽將沉沒的樣子。西落之日,其半為峯所蔽,僅見其半,如半規然。
⑺練:潔白的布帛。
⑻佳期:美好時刻。
⑼燕、越:均古國名。
⑽嫋嫋(niǎo niǎo):即嫋嫋,微風吹拂的樣子。悠悠:長遠深沉。
⑾窮溟:大海。
⑿鰲:傳説中海里的大鱉。滄洲:海中洲渚。
⒀修竿:長魚竿。
⒁託:寄託。些:語氣詞,楚方言。
⒂蓬丘:蓬萊山,神話中渤海里的仙山。 [2-3] 

悲清秋賦白話譯文

攀登上九疑山遠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見三湘水緩緩地流動。水帶着寒氣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烏雲遮蔽。我憑藉着鳥遷徙的道路計算着距離故鄉的遠近,不知離這荊吳之地有幾千裏的路程。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峯所擋住,映在水中的小島也快消失不見了。遙遠的海上已經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練似的鋪在地上。想着回鄉之日遙遙無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揚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風緩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邊羨慕別人釣魚,打算到滄州釣大鱉。可是沒有那麼長的魚竿供我舉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憂。回來吧,人間不是好呆的地兒,倒不如到蓬萊去採藥。

悲清秋賦創作背景

《悲清秋賦》寫於李白被召入長安前,據詹鍈李白詩文系年》,此賦作於乾元二年(759)。李白《上安州裴長史》中説:“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可見他曾到過永州,登過九疑(即蒼梧山)。這篇賦就是他登九疑山時所作。 [3]  [4] 

悲清秋賦作品鑑賞

悲清秋賦整體賞析

《悲清秋賦》寫了九疑山周圍的秋景,抒發了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它是由景物的轉換、時間的推移、思緒的變化三條線交互推進的。
賦從登山開始。清秋季節,詩人登上九疑山,舉目四望,一片秋色,隨着目光的轉移,展示了一個清秋的廣大空間。隨着夕陽西下,秋月升空,感情的潮水波瀾起伏。待到秋風習習、清夜悠悠的時候,孤獨惆悵的情懷便化作壯志難酬的憂思。詩人的憂思又逐漸變化為對人間醜惡的憎恨,對黑暗社會的厭惡,唱出了“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到此,歌聲也就戛然而止了。
《悲清秋賦》是一篇抒情賦,它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古人説“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範晞文《對牀夜話》)、“情景一合,自得妙語”(沈明臣明詩評選》)。詩人在描寫清秋景物的時候,處處滲透着“悲”。九疑山是大舜野死,娥皇、女英痛哭灑淚的地方,湘江水是屈原沉江的所在。詩人開頭兩句登九疑望三湘,就已經透出憂戚。水的寒冽,雲的橫空,再渲染出鬱郁心境。接下來的夕陽、海月、落花、長夜,無不藴涵着詩人廓落無着的情懷。詩人表現在賦中的這種感情,來自生活的孕育和激發。這時候,李白閲世還不深,“悲”也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並沒有像後來那麼痛心疾首,所以能夠通過冷冷秋景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來。等到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的時候,這樣的秋景已無能為力,而必須“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了。
《悲清秋賦》的意境是清幽、俊美的。李白喜用“清”字,詩賦中共用了220多次。這裏以“清”飾“秋”表明了他對秋的特殊感受。清,就是清新秀美。賦中不止秋水藍天是秀美的,秋雲落花是秀美的,紅日白月是秀美的,連嫋嫋秋風、悠悠長夜也是秀美的。總之一切視覺的、聽覺的、感覺的、觸覺的諸多意象,都是那麼純淨而優美。
《悲清秋賦》清韻悠揚。如果説《大鵬賦》在大聲疾呼,那麼這裏在淺吟低唱。李白賦承騷體、駢賦的情韻,加上散文的氣勢,句式多變,揮灑自如。如果説李白的賦像詩,那麼這是最具詩情、詩意、詩韻的一篇。 [3] 

悲清秋賦名家點評

中國賦學研究會理事長馬積高賦史》:魏晉以來,宋玉《九辦》而寫悲秋之作的不勝枚舉,但沒有一篇象此賦這樣:在狹小的篇幅裏,展示瞭如此闊大的境界(從九疑到三湘,到海,到蜀與荊吳,又想到燕與越),並充滿着浪漫的幻想(“釣鰲”和“採藥於蘧邱”)。這正是李白賦的高處,也是他的本色。 [5] 

悲清秋賦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青年時期在蜀中就學、漫遊,受儒道俠等多種思想影響,隱居行俠,吟詩作賦。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全國各地,探幽訪勝,求仙問道,廣事交結,干謁權貴,以期建功立業。天寶初年,李白應召入京,但未被重用,僅供奉翰林。他大失所望,於是“浪跡縱酒”。加以權貴讒毀,不到三年,便被迫自請還山,離開了長安。此後他又長期過着漫遊生活。安史之亂中,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以“附逆”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六十二歲時病死於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現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6] 
參考資料
  • 1.    李白 杜甫.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M].長沙:嶽麓書社,1989:247
  • 2.    張強選注.歷代辭賦選評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259-260
  • 3.    霍旭東.歷代辭賦鑑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721-723
  • 4.    石潤宏.楊花落儘子規啼——論李白抒情小賦中的惜春悲秋意象[J].文教資料,2010(12):4-6
  • 5.    馬積高.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8-289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