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慕寺

鎖定
恩慕寺,位於海淀區北京大學西校門外。 [1]  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時期,皇太后長期居住於暢春園,後於乾隆四十二年病逝,乾隆皇帝“昭承家法”以寄託哀思,在恩佑寺旁建恩慕寺。該寺佈局限制與恩佑寺相同。
中文名
恩慕寺
所屬國家
中國
位    置
海淀區北京大學西校門
建立時間
清乾隆四十二年

目錄

恩慕寺寺廟介紹

1981年恩慕寺山門被海淀區政府公佈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恩慕寺過去

説起恩慕寺,還得説回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孝聖皇太后病逝。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其母,為聖母皇太后廣資慈福,便在恩佑寺的南側修建了恩慕寺。恩慕寺正殿供奉藥師佛。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於南苑,是康熙皇帝為他母親燒香拜佛而建的)。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恩慕寺毀於大火。
初建成的恩慕寺廟貌嚴謹,坐西朝東,兩進院落,外臨通衢,山門內正殿五楹供奉藥師佛一尊,左右奉藥師佛108尊,南配殿三楹供奉彌勒佛,北配殿三楹供奉觀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藥師經,一刻御製恩慕寺瞻禮詩。詩云:“尊養暢春歷廿冬,欲求温清更何從?天惟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山門額題“敬建恩慕寺”,二層山門額曰“慈雲廣蔭”,大殿額曰“福應天人”,殿內額曰“慧雨仁風”。兩邊楹聯為:“慈福遍人天,祥開佛日;聖思留法寶,妙現心燈。”皆為皇帝御書。(見《日下舊聞考》)

恩慕寺現在

現在恩慕寺尚存山門一座,為歇山式磚石結構,無木無釘,黃色琉璃瓦頂,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石拱券門,券面刻有纏枝花紋,以寓富貴仙門。門額處鑲嵌“敬建恩慕寺”,石匾四圍刻有仰蓮紋飾,十分精美。文字為乾隆皇帝御筆,楷法風流,人曰“乾隆體”。山門四角處皆有琉璃紋飾,設計精嚴,燒工細膩。整個恩慕寺山門與恩佑寺山門一模一樣,不敢越制,但細觀賞,該門的工藝水平遠高於恩佑寺。這倒不是乾隆皇帝有超越其父之心,而是負責施工的藝人有不讓前人之舉,要與前賢一比手藝高低。為了保護這個歷史文物,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區文化文物局亦曾先後出資修葺。1998年,恩慕寺也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北京大學西門外,兩山門並列。恩佑寺山門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原為清初暢春園內的清溪書屋,康熙皇帝常宴寢於此,後死在這裏。雍正為給康熙薦福,將書屋改為恩佑寺。寺坐西朝東,原有正殿五楹,內奉三世佛像。現僅存山門,門為歇山式無樑結構,黃琉璃瓦頂,石券門,券面上飾有纏枝牡丹紋,門額書“敬建恩佑寺”,是暢春園僅存的兩座建築之一。1981年成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北京市文物局重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