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急人之困

鎖定
急人之困(拼音:jí rén zhī kù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1] 
“急人之困”指別人有困難時,自己心中躁急,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亦作“急人之難”“急人之急”“急人之憂”。 [1]  [3] 
中文名
急人之困
拼    音
jí rén zhī kùn
近義詞
雪中送炭解囊相助
反義詞
火上澆油見死不救
同義詞
急人之難、急人之急、急人之憂
注音字母
ㄐㄧˊ ㄖㄣˊ ㄓ ㄎㄨㄣˋ
成語出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急人之困成語出處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2]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急人之困”。 [2] 

急人之困成語典故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昭王已經在長平大敗趙國軍隊,接着進兵圍攻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給魏王和公子送信來,向魏國請求救兵。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之眾的部隊去救趙國。秦昭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派使臣告誡魏王説:“我就要攻下趙國了,這只是早晚的事,諸侯中有誰敢救趙國的,拿下趙國後,一定調兵先攻打它。”魏王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晉鄙進軍,把軍隊留在鄴城紮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採取兩面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平原君使臣的車子連續不斷地到魏國來,頻頻告急,責備魏公子説:“我趙勝之所以自願依託趙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熱心幫助別人擺脱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不來,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脱危難又表現在哪裏,再説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裏,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你的姐姐嗎。” [2] 
魏公子為這件事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説魏王。魏王由於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的意見。公子估計終究不能徵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決計不能自己活着而讓趙國滅亡,於是請來賓客,湊集了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着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拼一死命,與趙國人一起死難。後來,還是採用了門客的建議,竊符救趙,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2] 

急人之困成語寓意

秦國圍困趙都邯鄲,平原君寫信向魏公子信陵君求救。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況且“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別人得到了温暖,自己得到了快樂。社會的繁榮興旺,更少不了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許多工程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的合作,互相幫助,互相激勵,才能圓滿成功。所以給別人一份快樂時,人就擁有了兩份快樂,讓人們相互幫助,相互關懷,讓人人都獻出一點兒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2] 

急人之困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急人之困”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亦作“急人之難”“急人之急”“急人之憂”;熱心賣力的幫別人解決困難。 [3]  [1] 
  • 運用示例
唐·牛肅《紀聞·吳保安》:“側聞吾子急人之憂,不遺鄉曲之情,忽垂特達之眷,使保安得執鞭弭,以奉周旋。” [3] 
宋·呂祖謙《金華汪君將仕墓誌銘》:“君資廉直,急人之難,不避風雨。” [3] 
明·歸有光《吳純甫行狀》:“篤於孝友,急人之難,大義落落,人莫敢以利動。” [3] 

急人之困成語辨析

急人之困—解囊相助
“解囊相助”的意思是解開口袋掏出錢物幫助人,形容以財物慷慨助人。““解囊相助”與“急人之困”都是形容幫助他人,但兩者用法有些不同。“解囊相助”的重點在於“解囊",是用自己的財物來幫助別人;而“急人之困”側重在“急”,是熱心主動地幫助他人。 [3] 
參考資料
  • 1.    急人之困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6]
  • 2.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399-400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時機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