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婦詩

鎖定
思婦詩是一種詩歌藝術題材的傳統,源遠流長,在先秦時代就有其濫觴。
作品名稱
思婦詩
創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處
《文選》
文學體裁
古詩

思婦詩起源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婦詩。不過當時還沒有“思婦”一詞,據《文選》記載 ,“思婦”一詞最早見於戰國宋玉的《高唐賦》:“姊歸思婦,垂 高巢,其鳴喈喈。”但此時,“思婦”是指鳥名。直到《宋書·樂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婦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婦”才確指懷念遠出丈夫的婦人。
“思婦”這個文學題材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是和產生它的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緊密相關的。在中國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這一點上,就來連被後人尊為聖人的孔子也不能免俗,子曰:“唯小人與女子難教也。” 在中國文明的發軔期,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就已經形成。婦女被種種男權主義所制定的清規戒律所束縛在家中,她們被要求“從一而中”,要遵守“夫為妻綱”“七出”等,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雖然如此,丈夫對於妻子而言仍然是個籍慰。在古代的亂世,有徵戍,在“盛世”,有徭役,每當自己的丈夫被迫離開家鄉,也即遠離自己時,對於很多的家庭婦女來説就成了很大的打擊。她們的愁苦是顯而易見的,而這就為思婦詩最初產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據。《詩經》中的《衞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等,都是先秦思婦詩偉大的開端。可緊接着的是不和諧的局面。漢帝國的一統和董仲舒式儒家理念的推廣,將社會風尚歸於禮教中來,不僅思婦詩銷聲匿跡,就連原是思婦詩的《詩經》的某些篇章也被正統漢儒所篡改為合乎禮義的道統思想。直到東漢末,“位成乎私門,名定於橫巷”的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現;“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令儒家道德解體,這才為思婦詩又打開了新的局面。

思婦詩先秦思婦詩

思婦詩唐代思婦詩

唐朝的思婦詩已自成一派,內容上大致分三類:被征戍邊地的徵人妻、重利輕別離的商人婦和“十載長安跡未安”的外出遊學求取功名的舉子妻,思想感情上有些抒發對戰亂時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感慨,有些詩歌中還帶有作者自己懷才不遇之意。參見詩歌:
杜甫《月夜》
金昌緒《春怨》
陳玉蘭《寄夫》

思婦詩注意

思婦詩與怨婦詩有一定差異,怨婦詩通常描寫女子對負心之人的怨恨(如《衞風 氓》),而思婦詩多注重思念之苦和盼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