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忘戰必危

鎖定
忘戰必危,漢語成語,拼音是wàng zhàn bì wēi,意思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出自《司馬法·仁本》。
中文名
忘戰必危
拼    音
wàng zhàn bì wēi
出    處
司馬法·仁本》
注    音
ㄨㄤˋ ㄓㄢˋ ㄅㄧˋ ㄨㄟ [1] 

忘戰必危成語解釋

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忘戰必危成語出處

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釋義:因而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

忘戰必危成語典故

公元280年西晉滅亡吳國後,晉武帝司馬炎認為不會再發生大的戰爭,主張軍隊將領們不必再去從事軍事活動,而讓他們轉業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務,並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隊。
但是,著名軍事家杜預引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的話,告誡晉武帝:“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能以吳國的滅亡而高枕無憂。他作為軍事統帥在與吳國作戰結束後,立即還鎮襄陽,堅守要地,交錯屯兵,使所部戒備森嚴,“視無事如有事”一樣,從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安定形勢。
杜預死後,晉軍備廢弛,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給內外敵人以可乘之機,不久天下大亂。

忘戰必危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等
示例
《晉書·杜預傳》 [2]  :“預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