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理成長

(心理諮詢技能提升的訓練)

鎖定
心理成長(即心理成長訓練),是人在達到正常心智水平之後,經歷的一系列積極正面的心理變化,是人心理不斷向成熟階段發展的過程。心理成長可通過社會經歷和學習和心理訓練兩種方式獲得,心理成長訓練有助於人的心理能量的加強、人際關係的改變、心理素質的增強、心理諮詢基本能力的有效提升 [1] 
中文名
心理成長訓練
外文名
supervision
所屬學科
心理學
應用行業
心理諮詢

目錄

心理成長定義

心理成長訓練是幫助從事心理相關職業人員的提升自身心理能力與心理素質的一種訓練模式。維護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的過程。其中最為核心的概念是提升心理諮詢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諮詢基本能力。心理諮詢工作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因為在長期的心理諮詢工作過程中會不斷的從來訪者那裏接受負面情緒,再通過心理技術加以處理,在諮詢過程中諮詢師的心理潛移默化中會被來訪者影響,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能力很容易變得跟來訪者一樣,陷入心理問題的困境當中。
每個人都有心理創傷,包括心理諮詢師和治療師,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內心一定會積累下傷痛、挫折、壓抑等負面情緒,若沒有足夠的心理上的發展和成長,不斷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加強對自我的探索,才能達到對來訪者的內心共情、真正積極關注來訪者問題、建立有效的諮詢關係,這些是一切有效心理諮詢的前提。
在汶川地震期間心理諮詢師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羣體,汶川震後,大批心理諮詢師湧向災區,重複的心理救助對災民造成了二次傷害,有的安置點甚至打出了“防火、防盜、防諮詢師”的橫幅,而幾個月之後,大批心理諮詢師已經撤離,無法持續的救助又成為了另一種傷害。這就是沒有做好心理成長和心理發展的諮詢師急於求成的後果,不僅不能幫助到來訪者,還會對來訪者和自己造成二次的傷害。 [2] 

心理成長理論基礎

成長訓練是孟玉榮老師將心理諮詢師養成中最精華的個人心理成長訓練體系和人格完善體系應用到大眾人羣的心理訓練上的產物。其核心的理論是由1953年日本學者吉本伊信提出的“內觀心理訓練”,外加孟玉榮老師十餘年的工作經驗體系整理出的一整套訓練課程。
伊信認為:“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可以去查查過去一天天度過的日子。”經42年的發展,日本專設的內觀療法研修所已有10餘所。並在心理諮詢、治療機構、醫院心理治療中心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已經設立了對內觀療法的專門研究機構。
內觀指“觀內”、“瞭解自己”、“凝視內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觀察自我內心”的方法,設置特定的程序進行“集中內省”,以達自我人格完善或精神修養以及神經症類心理問題解決的目的。內觀療法可以稱作“觀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