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黑蘭會議

鎖定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美英開闢西歐第二戰場,東西方配合對德作戰問題。會議還討論了分割德國,建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巴爾幹、法國、遠東、芬蘭以及波蘭疆界等問題。會議發表了《德黑蘭宣言》,宣言宣佈就消滅德軍的計劃,三國達成了協議,並將協力在戰後創造和平。 [1] 
中文名
德黑蘭會議
外文名
Tehran Conference
參加國家
美、英、蘇三國
代    號
埃夫裏卡行動
主要議題
討論美英開闢西歐第二戰場,東西方配合對德作戰

德黑蘭會議會議簡介

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 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
1943年11月28日 美蘇英三國德黑蘭會議開幕。
為儘快打敗德日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於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首次會晤,史稱“德黑蘭會議”。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三國首腦達成協議:進攻西歐的“霸王”戰役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動,登陸兵力達100萬人,蘇聯則承諾在同一時間向德軍進攻,以配合盟軍西線的行動。(這項決議的落實:盟軍於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8月在法國南部登陸。蘇軍在1944年6月22日發動了白俄羅斯戰役。)
關於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初步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半年左右參加對日作戰。作為交換,蘇軍可以進入中國不凍港大連,大連可以在國際監督下成為自由港。蘇聯的此項要求並未經過中國國民政府的批准,損害了中國的利益。(戰後蘇軍遠東艦隊駐軍旅順和大連直到1955年歸還中國。)
會議還就戰後世界安排問題進行磋商。關於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波蘭邊界問題,未達成具體協議。美英都主張分割德國,美國主張將德國一分為五,英國則主張將德國東南部與別的國家合併組成聯邦。蘇聯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比較慎重,斯大林認為應當摧毀的不是德國,而是“納粹主義和希特勒國家”。所以,斯大林主張,必須徹底肅清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勢力。會議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沒有結果。(最後在波茲坦會議達成共識,德國被一分為四。美蘇英和重建的法國各佔一塊,達成肢解德國,柏林也被肢解為四份,蘇美英法四國各佔一部)
波蘭問題也是德黑蘭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蘇聯1939年9月出兵佔領的波蘭領土,大致是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沙俄政府所獲取的版圖。此外,還增加了東加里西亞和立陶宛大部分地區。英美政府一直認為,1939年波蘭領土的任何變更是不能接受的,而蘇聯政府則堅持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前的領土不容更改。在12月1日的圓桌會議上,羅斯福斷然拒絕。丘吉爾考慮到蘇軍在戰場上已越出國境向西挺進,弄不好波蘭將會完全落入蘇聯人手中,於是隨機應變,改取主動迎合蘇聯的要求,提出將波蘭邊界西移至東起“寇松線”西迄奧得河之間,用德國的領土來補償波蘭在東部失去的疆域。丘吉爾這一提議的目的,是企圖以此來滿足蘇聯關於邊界的要求,以換取對方承認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斯大林當然贊成丘吉爾的建議。羅斯福對丘吉爾的意見並未表示任何反對,只是要求在美國大選前切勿泄露,因為這一決定關係到600~700萬美籍波蘭人的選票問題。就這樣,美英蘇少數幾個大國為了各自的利益達成了協議,揹着波蘭人民作出了處置波蘭領土的決定。
德黑蘭會議還就戰後國際組織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同意建立一個非地區的世界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戰後的秩序與穩定。(聯合國的雛形)
會議於1943年12月1日結束。

德黑蘭會議納粹德國反應

1943年,為協商加速戰爭進程和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決定於當年年底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而希特勒不甘心失敗,指定親信、納粹黨衞軍特種部隊頭目斯科爾採尼負責刺殺 “三巨頭”的行動。後者曾在1943年9月12日,成功實施營救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的行動。
斯科爾採尼指揮制訂出代號為“遠跳”的暗殺計劃。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派出先遣小組前去探路。小組由6名間諜組成,其中兩人為無線電報務員。
斯科爾採尼將這6名間諜空投到距德黑蘭70公里的庫姆地區,讓他意外的是,這些先遣組人員剛一落地,便被蘇聯特工盡數擒獲。原來,納粹空降間諜的絕密情報被蘇聯提前截獲,地面接應人員也被發現。
在當時,駐德黑蘭情報站是蘇聯駐外主要情報站之一,特工多達100餘人,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監視德國間諜活動。該站時任站長為年僅32歲的伊萬·阿加揚茨,代號“輕騎兵”,有着傳奇經歷,但生平業績鮮為人知。獲悉先遣小組落網的消息後,坐鎮柏林的斯科爾採尼遂決定不再派殺手。
對於這一事件,斯科爾採尼曾在1966年證實説,自1943年起,他就是執行希特勒特殊使命的代表,當年他奉命謀刺“三巨頭”,如果“遠跳”計劃失敗,擬採用第二方案:從亞美尼亞人公墓旁潛入英國大使館,進而綁架“三巨頭”。
他還故作輕鬆、詩興大發地説:“亞美尼亞人公墓裏一泓清泉青碧如鏡、淙淙有聲……”阿加揚茨百年誕辰(2011年8月28日)前夕,曾參與抓捕行動的蘇聯特工瓦爾塔尼揚在接受俄記者訪談時也講述了這段經歷。

德黑蘭會議會議背景

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
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英美兩國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領銜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這樣,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形成了。當斯大林格勒會戰取得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
1943年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斯大林籌組雙邊會晤。8月7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致函斯大林,建議在英國奧克尼羣島斯卡帕灣籌辦三方會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將兩國代表會議……變成三國代表會議”的想法告訴了羅斯福和丘吉爾。他建議將會晤地點定在阿斯特拉罕阿爾漢格爾斯克。正在參加魁北克會議的丘吉爾和羅斯福於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強調了三方會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作為三巨頭會晤的地點。斯大林在覆信中對三巨頭會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蘇聯軍隊與“希特勒主力展開極為緊張戰鬥”之際,他不能前往費爾班克斯這樣遙遠的地點。之後,羅斯福又提出於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間在北非舉行三巨頭會晤的設想。斯大林在覆信中指出,將三巨頭的會期定為11月至12月之間是可以接受的,“至於會晤的地點,指定在三國都設有代表處的一個國家如伊朗就比較合適。”這樣,有關在伊朗舉行三巨頭會晤的建議被首次提了出來。 [2] 
兩天以後,丘吉爾覆函同意出席德黑蘭會議。 [2]  丘吉爾提出了要用古希臘“埃夫裏卡”一詞(意即“我發現了”)作為這一行動的代號,以“開羅-3”代替“德黑蘭”。 [3]  可是,羅斯福卻搬出美國憲法的某些條文和會議所面臨的使命,反對把德黑蘭作為召開三國代表會議的地點。他建議以開羅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亞首府阿斯馬拉取代德黑蘭。羅斯福熱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東部某一港口的美國軍艦作為會晤場所,而對外則稱在巴格達近郊舉行會議,會晤日期定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會晤日期的安排。為了能通過電話和電報繼續指揮紅軍的軍事戰役,他堅持會議應在德黑蘭召開。 [4] 
10月底,羅斯福又給斯大林發了一封信函,繼續堅持會議應在巴格達附近的阿斯馬拉、安卡拉巴士拉,以及在波斯灣沿岸召開。斯大林表示,他將不能親臨在德黑蘭以外的地方舉行的會議,但他可向任何地點派遣自己的代表。羅斯福這時讓步了,同意在德黑蘭舉行三巨頭會晤。 [4] 
1943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都來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商量對德作戰的軍事問題。這是他們之間舉行的第一次會晤。

德黑蘭會議會議內容

斯大林 斯大林
11月28日,是一個美麗的星期天。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氣候温和。下午3點鐘,在正式開會前一小時,斯大林身着蘇聯大元帥的咔嘰制服,胸前佩戴列寧勳章,從蘇聯人的住地,走到美國人住的別墅來拜會羅斯福。羅斯福在1933年當選美國總統,因為在整頓美國經濟上有過很大作為,竟破例地連任了四屆總統(美國總統一般只連任兩屆)。他患過小兒麻痹症,走路不方便。這時候,他穿了一套藍色便服坐在輪椅上,對斯大林説:“見到你很高興,我早就想同你見面了。”斯大林也微笑着回答説;“我也很希望會見你。”
下午4時,三國領導人會議正式開始了。羅斯福主持了第一次會議,他首先致詞説:“俄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第一次作為家庭的成員相聚一堂。我們所抱的唯一目標,是贏得戰爭的勝利。希望自由討論,暢所欲言。”丘吉爾接着説:“這次會議也許象徵着人類有史以來,整個世界力量空前的大聚會,人類的幸福及命運已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斯大林也説:“美英蘇三大國的友誼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很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第二次會議以前,丘吉爾奉英國國王之命,向斯大林贈授了為紀念光榮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而特別設計鑄造的寶劍。斯大林把寶劍舉到唇邊,輕吻劍鞘,然後把寶劍交給身旁的伏羅希洛夫元帥,再由他交給蘇聯的儀仗隊捧出去。這些言辭和舉動都為會議創造了友好的氣氛。
但是,當討論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他們就發生了分歧。這次會議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敗德國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問題。更具體地説,就是如何儘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當時,蘇聯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歐洲西部開闢另一條戰線,牽制德軍,縮短戰爭時間。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幾次要求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後來美國和英國國內也掀起了要求開闢第二戰場的聲浪,兩國才制定了代號是“霸王行動”的戰役計劃,準備在1944年從法國諾曼底登陸
現在,德黑蘭會議討論到這個問題,丘吉爾卻又把他早就提出的“地中海戰略”的主張拿出來,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意大利,再往巴爾幹進軍。
斯大林反駁丘吉爾説:“進行地中海戰役對打敗德軍意義不大,巴爾幹離德國心臟太遠。所以,還是儘快進行‘霸王行動’戰役好。”
斯大林(右)與羅斯福 斯大林(右)與羅斯福
丘吉爾思索了一陣,又提出兩路並進的辦法,實際上還是想把巴爾幹作為主要戰場。
這時候,連羅斯福也覺察出丘吉爾的用心了。他知道丘吉爾是想從巴爾幹打進中歐,不讓蘇聯紅軍進入奧地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羅斯福並不同意丘吉爾的意見。他説:“如果在地中海登陸作戰,就會把戰役推遲兩三個月,我是不想推遲‘霸王行動’戰役的。”
經過反覆爭論,最後三國達成了一致協議,在1944年5月,英美將實行“霸王行動”戰役並進攻法國的南部。斯大林也答應同時發動攻勢,阻止東線德軍西調。蘇聯還準備在打敗德軍後,對日本宣戰。
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斯大林十分關心開闢西歐戰場的“霸王”行動,要求立即確定其開始日期;丘吉爾先是堅持其進軍巴爾幹的計劃,繼而又提出從巴爾幹和西歐兩路攻入歐洲的新方案,極力迴避發起“霸王”行動的確切日期;羅斯福則居中調和,但傾向斯大林的意見,表示不想推遲“霸王”行動。三方最終就對德作戰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簽署秘密作戰計劃(即《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規定“霸王”行動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起;屆時,蘇軍將在東線發動攻勢,以阻止德軍由東線向西線調動。
會議就對德作戰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上出現了很大分歧,但爭論主要在斯大林和丘吉爾之間展開,而羅斯福則以調停者的姿態出現。會上在對德作戰的戰略問題上意見不一。丘吉爾以各種藉口想繼續拖延第二戰場的開闢,振振有詞地為他的巴爾幹方案辯解。對此,羅斯福説過:"每當首相為穿越巴爾幹攻入歐洲的戰略辯護時,房間裏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他的真實意圖。大家都明白,他是想切入中歐,使紅軍不能進入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如有可能,甚至不讓紅軍進入匈牙利。"
伊朗首都德黑蘭一角 伊朗首都德黑蘭一角
美國在會議上堅持早先在英美魁北克會議上確定的"霸王"戰役,即在1944年5月1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計劃。美國認為,在法國登陸,是到達德國心臟地區的最短路線,可以"減少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和儘快贏得戰爭",然後換取蘇聯在遠東對日作戰。美國不願為英國擴大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去冒險。在時間上,美國也不願再往後推, 否則就要失去"上場爭奪最後一分"的機會。斯大林緊緊抓住第二戰場問題不放,要求立即給"霸王"計劃確定日期,任命指揮官並提議英美在法國南部、蘇軍在東線發動攻勢互相配合。由於羅斯福基本同意斯大林的意見,三巨頭終於達成協議。斯大林在會談中曾表示,在打敗德國後,蘇聯將對日宣戰。會議期間,羅斯福單獨同斯大林討論了在戰後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的問題。雙方交換了各自的設想,但未作出具體安排。
三國首腦就戰後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交換了意見。三國都在考慮採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德國不能再發動新的戰爭。羅斯福建議把德國分成五個自治邦,丘吉爾主張把德國分成兩個部分。斯大林則主張嚴懲戰犯, 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活,並在德國(以及日本)邊境控制某些戰略基地。
三國首腦承諾在戰後要重建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波蘭,並初步商討了波蘭疆界的變更。蘇聯原則上同意丘吉爾提出的聲明,即"波蘭國家和人民的本土應位於所謂的寇松線和奧德河線之間",但要求把哥尼斯堡劃歸蘇聯。 三國首腦表示決心"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將共同協作"。但是實際上,丘吉爾仍在尋找機會挽救他的地中海計劃,辦法是説服土耳其人蔘戰和説服美國人放棄已答應蔣介石的安達曼羣島兩棲作戰。於是在12月2日至6日舉行了第二次開羅會議。羅斯福雖然在遠東問題上作了讓步,但由於土耳其不願冒險,使丘吉爾的巴爾幹方案終成泡影。
羅斯福為了不失去幾百萬美籍波蘭裔選民的選票,不願公開表態。會議最後通過了《德黑蘭宣言》。
德黑蘭地標自由紀念塔被譽為“伊朗的大門” 德黑蘭地標自由紀念塔被譽為“伊朗的大門”
12月1日會議結束時,三國首腦發表《德黑蘭宣言》。宣言指出蘇美英三國已經議定關於消滅德軍的計劃,並已就從東面、西面和南面進行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時間商得完全一致的協議;號召所有國家積極參加對德作戰,並歡迎它們參加戰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會議還通過蘇、美、英《關於伊朗的宣言》。宣言承認伊朗在對德戰爭中所做貢獻,同意給予經濟援助,並贊成伊朗維持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願望。
會議還就波蘭邊界、戰後處理德國的原則、建立國際組織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討論了盟國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同意歐洲戰爭結束半年後參加對日作戰。
最終,德黑蘭會議的主要內容有:
①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決定於1944年5月在法國南部開闢第二戰場;
②就戰後成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問題交換了意見;
③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討論,三國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
④波蘭問題。三國一致贊成戰後重建獨立的波蘭,其邊界西移,將德國東部的部分地區併入波蘭;
⑤蘇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表示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並提出歸還整個庫頁島等條件。
會議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三國表示今後將“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制的真忱”(這些表示在日後的歷史中都被證明不過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場空話)。

德黑蘭會議宣言原文

合眾國總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聯合王國首相,經過相互協商並與伊朗首相協商後,願意就三國政府在與伊朗的相互關係上取得的一致意見發表聲明。
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承認伊朗對為反對共同敵人而戰的事業所給與的幫助,特別是為方便向蘇聯運輸國外物資所提供的援助。
三國政府認識到戰爭對伊朗造成的特殊的經濟困難,並且同意,儘管三國在全世界的軍事行動需求極大,而且世界普遍感到民運運輸工具、原材料及生活供應品之不足,仍將一如既往,向伊朗政府提供可能提供的經濟援助。
關於戰後時期,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同意伊朗政府的觀點,伊朗在軍事行動結束後面臨的任何經濟問題,都將與其他聯合國家遇到的經濟問題一起,由為討論國際經濟問題而召開的會議或成立的國際組織充分加以研究。
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與伊朗政府一致希望保持伊朗的完全獨立、主權和領土不受侵犯。它們期望,伊朗與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一起,按照所有四國政府都已簽字的大西洋憲章的原則,參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與進步的確立。
丘吉爾
斯大林
羅斯福
1943年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會議決議

1,成立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
2,蘇聯可得波蘭東部一些土地作報酬。
3,通過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即諾曼底登陸。
4,蘇聯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但要求以獲得整個庫頁島為回報。

德黑蘭會議會議參加者

蘇聯代表團組成成員有: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員V.M.莫洛托夫和K.E.伏羅希洛夫元帥。
美國代表團組成成員有:羅斯福總統、總統特別助理G.霍普金斯、駐蘇聯大使A.哈里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D.馬歇爾將軍、美國海軍總司令E.金海軍上將、美國空軍參謀長G.阿諾德將軍、美軍後勤部長索麥威爾將軍,W.萊格海軍上將。
英國代表團組成成員有:丘吉爾、外交大臣A.艾登、皇家總參謀長A.布魯克上將、駐蘇聯大使A.凱爾、D.迪爾元帥、海軍一級上將E.肯寧格海姆勳爵、英國空軍參謀長C.波特爾空軍上將、國防部參謀長H.伊斯麥將軍。 [5] 

德黑蘭會議會議影響

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
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參考資料
  • 1.    鄭建邦. 國際關係辭典: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 2.    [蘇] Ф.Д.沃爾科夫著,彭訓厚,高洪山,劉聰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幕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01-203
  • 3.    [蘇] Ф.Д.沃爾科夫著,彭訓厚,高洪山,劉聰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05
  • 4.    [蘇] Ф.Д.沃爾科夫著,彭訓厚,高洪山,劉聰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幕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06
  • 5.    [蘇] Ф.Д.沃爾科夫著,彭訓厚,高洪山,劉聰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幕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