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清窯

鎖定
德清窯,在今浙江省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
中文名
德清窯
名字由來
在今浙江省德清縣,故名
窯址數目
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
古窯場特點
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
品    種
黑瓷和青瓷

德清窯產品特徵

德清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藏德清窯黑釉雞首壺。
德清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藏德清窯黑釉雞首壺。(18張)
品種:所燒黑瓷和青瓷,造型大體相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託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筒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託配套的新型茶具等。為其它同期瓷窯少見。造型風格與越窯相似。
胎土:黑瓷胎中鐵、鈦含量較高,普遍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胎體外普遍施有化妝土。
釉質:黑瓷釉色精者色黑如漆、釉層較厚、釉面滋潤;粗者釉色呈黑褐或黃褐色。青瓷釉色有青綠、青黃、和豆青色,釉色較深,有較好的光澤。
裝飾:裝飾簡單,黑瓷僅在器物口沿或肩腹部劃幾道弦紋,青瓷一般只飾幾點褐彩。

德清窯起源地

德清地區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專家們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認為,德清地區是商周時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1-2] 

德清窯歷史沿革

經過與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中出土的,被稱之為六朝時期最高等級青瓷器相當的青瓷進行器形及物理和化學比對,各項指標都非常接近。而此前,考古界認為,中國最早的成熟青瓷出現於東漢時期。 [3] 

德清窯七大窯址

1、商代南山窯址
南山窯址(原稱老鼠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北約20公里的湖州青山鄉老鼠山,窯址所在小山海拔僅16米,地處東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窯址遺蹟現象較為豐富,共揭露窯爐3條,出土大量原始瓷標本,以及部分可能作為窯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標本以豆為主,兼有一定數量的簋、尊、盆、盤、缽、盂等器物,多數器物胎質較為細膩堅緻,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質,施釉痕跡明顯,釉層極薄,呈色不均勻。發掘資料表明,南山窯址是商代一處幾乎純燒原始瓷的窯場,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窯址地層堆積豐富、窯爐保存完整、產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跡明顯、器物演變序列清晰,是目前已發掘最早的原始瓷窯址。(圖1,圖2)
圖1-商代原始青瓷豆殘片 圖1-商代原始青瓷豆殘片
圖2-商代原始青瓷豆殘件 圖2-商代原始青瓷豆殘件
2、商代水洞塢窯址
水洞塢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水洞塢,亭子橋窯址北側,與亭子橋窯址同屬一個山體。窯址呈東西向分佈於山體之上,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50米,地面標本分佈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生堆積厚約0.3-0.5米,採集的標本有盅式碗、瓦楞紋碗殘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形規整、胎質堅緻,呈灰白色。該窯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館展開的古窯址調查中首次發現,並進行了局部試掘。表土以下是戰國時期窯址的堆積層,以下被疊壓的是商代的窯址堆積和一處商代龍窯遺蹟。從商代地層出土的遺物來看,這是一處以燒造印紋硬陶為主,兼燒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窯爐遺址。印紋硬陶以罐類為主,外表拍印雲雷紋,印紋淺而繁密,少數印紋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把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層很薄。為德清縣首次發現的商代原始青瓷窯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圖3)
圖3-商代帶釉印紋硬陶殘片
商代帶釉印紋硬陶殘片 商代帶釉印紋硬陶殘片
3、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火燒山窯址
火燒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燒造原始青瓷的古窯址。該窯址於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分佈面積約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德清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揭露窯牀3條、灰坑10多個。揭露的窯爐遺蹟清晰可見,是我國迄今已經發現的最早燒製原始青瓷的窯爐遺蹟。出土器物絕大多數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窯具。原始瓷器產品豐富,以碗為主,包括盤、罐、盂、缽、器蓋以及仿青銅器的鼎、卣、簋等。紋飾也多種多樣,有與同期青銅器相似的雲雷紋、勾連紋、水波紋、S形紋、錐齒紋、絞索狀紋等。裝飾手法採用刻畫、模印、堆貼等。大部分產品釉色佳,器形規整,部分器物裝飾紋樣複雜。火燒山窯址是已知的唯一一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原始瓷窯址,揭露了屬於龍窯的窯牀遺蹟,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時也為德清新市皇墳堆、三合塔山[5]和蘇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的出產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火燒山窯址原始瓷地層堆積 火燒山窯址原始瓷地層堆積
4、戰國時期的亭子橋窯址
亭子橋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北亭子橋,窯址主要分佈於山體東側,面積約1000平方米,採集的標本有碗、罐、鼓座、句鑃殘件等,器型豐富,產品類型較多,是戰國時期一處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窯址。該窯址於1986年被發現,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德清縣博物館,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中共揭露出7條窯爐遺蹟,出土大量仿青銅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禮器和樂器,以及形式多樣的各類窯具。揭露的7條窯爐遺蹟均建在小山緩坡上,平面呈長條形,系富有南方地區特色的龍窯。出土產品標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極少量印紋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盤、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為大量的仿青銅禮器和樂器。禮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盤、三足盤、提樑壺、提樑盉、鏤孔長頸瓶、尊、簋、罍、罐、三足壺、鑑等,樂器器形有甬鍾、錞於、句鑃、三足缶、懸鈴和懸鼓座。這些器物,形式大小與青銅器相仿,造型規整,製作精良,紋飾精美,胎質細膩堅緻,釉面勻淨明亮,產品質量已達成熟青瓷的水平。發掘成果證明該窯址是一處戰國時期越國地區主要燒造高檔次仿青銅原始青瓷禮器與樂器的窯址,它的發掘,為這些年江浙地區戰國時期古墓葬,如無錫鴻山貴族墓[7]、德清梁山戰國墓等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銅原始瓷禮器與樂器找到了明確的產地和窯口。
圖5-亭子橋窯址發掘現場
亭子橋窯址發掘現場 亭子橋窯址發掘現場
5、東漢時期的青山塢窯址
青山塢窯址位於德清縣三合鄉寶塔山村青山塢內,村委西側50米的山坡上。地面標本散落區域東西長60米,南北長50米,總分佈面積約3000平方米,尚保留龍窯遺蹟,堆積中包含大量的殘器、窯具和紅燒土。2010年期間曾對該窯址進行過試掘,採集的遺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兩類。兩者造型紋飾基本一致,瓷器質地堅緻、胎釉結合嚴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黃、青綠、以及少量的醬褐釉、黑釉。原始瓷胎的燒結程度差、釉層脱落,與瓷器差距較大。兩者比例約為瓷器佔30%,原始瓷佔70%。器形主要有罍、壺、罐、鍾、碗等,紋飾有水波紋、弦紋、網紋、方格填圈紋、菱形紋、窗欞紋、窗簾紋、蝶形紋、指甲紋、梳齒紋等。產品特徵與慈禧上林湖、上虞小仙壇、帳子山,以及江蘇宜興丁蜀鎮等地的漢代窯址所出一致。該窯址是德清境內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東漢窯址,對於研究本地區及相關地區古窯址和德清窯的始建、發展、流變有重要價值。
圖6-東漢青瓷瓿殘片
東漢青瓷瓿殘片 東漢青瓷瓿殘片
6、東晉至南朝時期的小馬山窯址
小馬山窯址屬德清窯東晉南朝時期代表性窯址,位於德清縣乾元鎮南門小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會首次發現了該窯址。1982年德清縣人民政府公佈小馬山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德清縣博物館配合基本建設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據後期清理簡報詳細描述,小馬山窯址主要燒造青瓷和黑瓷兩種產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為主,約佔80%,黑釉瓷器僅佔20%。器型有雞首壺、盤口壺、碗、罐、三足硯、盤等,胎質一般較粗疏,夾雜有較多細砂,胎色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妝土,釉面光潔,釉色厚重,常見點彩裝飾。黑釉不施化妝土,釉層厚,釉厚處呈黑色。
圖7-東晉青黑瓷雞首壺殘件
東晉青黑瓷雞首壺殘件 東晉青黑瓷雞首壺殘件
7、隋唐時期的墅元頭、前山等窯址
墅元頭窯址位於德清縣洛舍鎮三家村,現為省級文保單位。產品有青瓷、黑瓷兩種,主要器形有碗、盤、罐、盤口壺、雞首壺、盤口四系瓶、高足碗、硯等。前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洛舍鎮砂村村章家橋前山東坡,屬隋唐時期德清窯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堆積厚達1.5米,規模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為配合正在建設的杭寧高鐵建設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聯合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出窯爐遺蹟4處,其中一號龍窯保存相對完整,長40米,寬度達4.7米,是浙江已經發掘的歷代古窯址中寬度最大的一處。遺物堆積豐富,器形有碗、盤、燈、罐、注壺、枕等,器物施青、黑兩種釉,胎呈灰褐色,窯具有筒形柱、墊餅、墊珠等。
宅前窯址,唐代中晚期窯址。2000年發掘,清理揭露唐代龍窯5條。早期以黑釉為主,部分為青釉;晚期出現青釉褐彩產品。短寬的窯爐是這一時期德清窯的重要特徵,其中Y2的寬度達4.75cm。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