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

鎖定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前身是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 Nanjing University),該實驗室(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 Nanjing University)曾被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列為除日本以外的東亞地區“已接近世界級水平”的兩個科研機構之一,被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列為中國大陸實驗室榜首。
中文名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
外文名
Nanjing Nation Laboratory of Microstructures
類    型
科研組建微結構物質科學平台
地    點
江蘇南京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機構名稱

實驗室中文名稱: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
實驗室英文名稱:Nanjing Nation Laboratory of Microstructures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機構簡介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是以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配位化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聯合納米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和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等相關研究基地的骨幹研究力量,吸納和融合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微電子和固體電子學、無線電物理等7個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光學、材料物理與材料化學、有機化學等11個博士點學科的相關部分,以多學科交叉為科研優勢組建而成的微結構物質科學平台。  作為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調控項目的主要研究基地,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的定位在以微結構科學和量子調控、分子工程學等為研究核心,以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電子科學等交叉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攻方向,以國際前沿、國家需求、自身積累、和學科交叉集成為依據,凝聚、彙集社會各方的力量和資源,逐步建設成為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擁有高層次實驗研究平台、形成高素質的科學技術隊伍、具有規模較大、學科交叉、人才匯聚、管理創新、流動開放的國際一流實驗室。
在科技部、教育部、江蘇省、唐仲英基金會,特別是南京大學"985工程"二期物質科學平台的大力支持,目前,國家實驗室已擁有4.2萬平方米的實驗大樓;一大批高精度、具有當代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一支年齡、學科和學銜結構搭配合理,研究、實驗技術和管理人員配備完善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梯隊,已擁有院士11人、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1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羣體3個、教育部創新研究羣體2個。自2002年以來,國家實驗室相關成員已獲得了8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並於2006年獲得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實驗室目前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4項,973項目3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項。同時,主持承擔973計劃課題24項, 863計劃課題14項,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項等, 重大、重點基金23項,已經具備了衝擊相關領域國際最高學術水平的基礎。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大事年表

1 .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的前身是南京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依託南京大學物理系。
3 .2004年10月,獲美國唐氏基金會5000萬元捐贈,擬協同中國科技部、教育部、江蘇省政府和南京大學等多方資金,與南京大學現代配位化學國家實驗室等為基礎組建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並將微結構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先進電子材料與微結構器件、分子及聚集體的組裝和結構、軟物質的微結構、微結構設計與性能預測作為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4 .2005年4月,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大樓——“唐仲英樓”奠基。
5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自2006年依託南京大學開始籌建,江蘇省科技廳將其列入省重大研發機構管理,同年底被國家科技部批准列入國家實驗室籌建試點計劃。
6 .2009年該實驗室被科技部定為“量子調控”領域唯一國家實驗室,量子調控研究成為實驗室核心科研工作。
7 .2010年2月,實驗室成功地將低温掃描隧道顯微鏡自主研製成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Spin-polarized STM),成為世界極少數掌握此項技術的實驗室之一,標誌着我國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科研團隊

人工微結構科學與工程研究部
量子調控的電子學研究部
分子基光電功能體系研究部
超分子和納米結構及其器件研究部
軟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部
基於微結構的高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部
微結構材料設計和理論計算研究部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科研方向

目前,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為以下七個方向:1、人工微結構物理與工程學、2、量子調控的電子學、3、分子基光電功能體系 、4、超分子和納米結構及其器件、5、軟物質的結構與功能、6、微結構材料設計和理論計算、7、基於微結構的高新技術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