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心所欲

(漢語成語)

鎖定
從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論語·為政》。 [1] 
這則成語原指在禮教法度範圍內,順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動處世;現可泛指任憑自己的意願,想要怎樣就怎樣。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 [1-2] 
中文名
從心所欲
拼    音
cóng xīn suǒ yù
近義詞
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反義詞
謹小慎微縮手縮腳
出    處
《論語·為政》
注    音
ㄘㄨㄙˊㄒㄧㄣ ㄙㄨㄛˇ ㄧㄩˋ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從心所欲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2] 
後世據此典故裁剪出“從心所欲”作為一則成語。 [1] 

從心所欲成語典故

孔子晚年時,將自身修養的經歷分成了六個階段。
孔子説:“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時對“學”堅定了志向。這裏的“學”不是泛指一般的讀書,而是指對以“周禮”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學習、實踐,對他人及社會習俗的吸取、借鑑,及因此進行的心性、行為修養。
“三十而立。”“立”,站立,比喻在社會上立足、立身,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格和事業。靠什麼“立”呢?聯繫《論語·泰伯》第八章“立於禮”和《論語·季氏》第十三章“不學禮,無以立”來理解,可以知道是通過學習掌握了“禮”文化,養成了遵守禮儀的行為習慣,因此能夠與人以禮相交,自如地應對和處理複雜的社會事務。
“四十而不惑。”已經具備了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達到了“知”的境界,正如《論語·子罕》第二十九章所説“知者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常用“天”指自然規律,“命”指人生規律;“天命”,合用,是指自然和社會規律所決定的生命狀態,即人的生命規律。能夠了解並把握這個規律,是“知”的更高境界。
“六十而耳順。”“耳”,用以代指人的感官,即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能力;“順”,暢通而無障礙。心平氣和、胸懷坦蕩、明察秋毫,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能明辨。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放任內心的想法從心所欲,但是都不會超越“禮”的界限。關鍵在“心”,“心”已達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境界,即不憑空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是。因此也就無所“逾”了。 [3] 

從心所欲成語寓意

“從心所欲”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則成語是跟“不逾矩”連在一起的。《論語》中的意思是指七十歲時做人處事可以得心應手,但又不逾越任何禮節。它給人們的啓迪是,要想擁有完美的人生,不但要懂得立志,更要懂得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與其從心所欲的失誤,不如細緻入微的謹慎思考。 [4-5] 

從心所欲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從心所欲”原指在禮教法度範圍內,順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動處世,現可泛指任憑自己的意願,想要怎樣就怎樣。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1-2] 
運用示例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三:“非好學深思之士,心細如髮者,斷不能樹極清之詩骨,提極靈之詩筆,驅役典籍,從心所欲,無不入妙也。” [6] 
近代·鄒韜奮患難餘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以為只須用全力消滅進步文化,便可達到他們‘唯我獨尊’的目的,從此可以高枕而卧,從心所欲了。” [6] 
參考資料
  • 1.    從心所欲的解釋|從心所欲的意思|漢典“從心所欲”詞語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3-07-20]
  • 2.    賀銘華主編.多功用成語典故辭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610
  • 3.    九龍創作.從成語、名句讀《論語》.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201
  • 4.    柯繼銘編譯.文白菜根譚(四).北京:線裝書局,2016::47
  • 5.    徐亞斌.論語中的成語解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10-11
  • 6.    王濤 等.中國成語大辭典(新一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