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

[suí xīn suǒ yù]
汉语成语
展开1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随心所欲,汉语成语,出自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 [1]
随心所欲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代汉语中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动宾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5] [6]
中文名
随心所欲
拼    音
suí xīn suǒ yù
注音字母
ㄙㄨㄟˊ ㄒㄧㄣ ㄙㄨㄛˇ ㄧㄩˋ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随心所欲”。 [1]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孔子晚年时,将自身修养的经历分成了六个阶牛洪故段叠艰脚。 [2]
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对“学”坚定了志向。这里的“学”不是泛指一般的读书,而是指对以“周礼”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学习、实践,对他人及社会习俗的吸取、借鉴,及因此进行的心性、行为修养。 [2]
“三十而立”。“立”,站立,比喻在社会上立足、立身,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事业。靠什么“立”呢?联系《论语·泰伯》第八章“立于礼”和《论语·季氏》第十三章“不学礼,无以立”来理解,可以知道是通过学习掌握了“礼”文化,养成了遵守礼仪的行为习惯,因此能够与人以礼相交,自如地应对和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 [2]
“四十而不惑”。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达到了“知”的境界,正如《论语·子罕》第二十九章所说“知者不惑”。 [2]
探希“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常用“天”指自然规律,“命”指人生规律;“天命”,合用,是指自然和社会规垫乌糊兆律所决定的生命状态,即人的生命规律。能够了解并把握这个规律,是“知”的更高境界。 [2]
“六十而耳顺”。“耳”,用以代指人的感官,即对枣欠举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顺”,畅通而无障碍枣凳定。心平气和、胸怀坦荡、明察秋毫,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能明辨。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拳叠可以放任内心的想法从心所欲,但是都不会超越“礼”的界限。关键在“心”,“心”已达到“毋意,毋必,毋润洒固,毋我”的境界,即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因此也就无所“逾”了。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论语中的“随心所欲”后还有个前提,即“不逾矩”。指七十岁时做人处事可以得心应手,但又不逾越任何礼节。给人们的启迪是,要想拥有完美的人生,不但要懂得立志,更要懂得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与其随心所欲的失误,不如细致入微的谨慎思考。 [3-4]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成文用法
“随心所欲”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代汉语中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动宾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5] [6]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 [1]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非好学深思之士,心细如发者,断不能树极清之诗骨,提极灵之诗笔,驱役典籍,从心所欲,无不入妙也。” [1]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以为只须用全力消灭进步文化,便可达到他们‘唯我独尊’的目的,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从心所欲了。” [1]
朱自清《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