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得魚忘筌

鎖定
得魚忘筌(拼音dé yú wàng quán)是一則來源於中國古代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外物》。 [1] 
得魚忘筌(筌:捕魚用的竹器)原意是領會精神實質的人,無須再用語言來交談,現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也比喻達到目的後忘恩負義、背棄根本;含貶義。 [1-2] 
中文名
得魚忘筌
外文名
to forget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d is attained
拼    音
dé yú wàng quán
近義詞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反義詞
飲水思源
出    處
《莊子·外物》
注音字母
ㄉㄜˊ ㄧㄩˊ ㄨㄤˋ ㄑㄨㄢˊ
語法結構
連動式
用    法
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

得魚忘筌成語出處

戰國·莊周《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1] 
後世據此總結出成語“得魚忘筌”。 [1] 

得魚忘筌成語故事

莊子在《莊子·外物》裏講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東門口有個死了親人的人,因為格外哀傷、日漸消瘦而加官進爵封為官師,他的同鄉們仿效他也消瘦毀容,卻死者過半。堯要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湯想把天下禪讓給務光,務光大發脾氣。紀他知道了這件事,率領弟子隱居在瘢水一帶,諸侯紛紛前往慰問,過了三年,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溺。所以,竹筌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後就忘掉了竹筌;兔網是用來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後就忘掉了兔網;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2-3] 

得魚忘筌成語寓意

在莊子看來,“筌”“蹄”“言”都是工具,使用這些工具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魚”“兔”和“意”,只要達到了目的,這些工具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然也就可以被丟掉。已經領會了精神實質,即得到了“意”,那麼,“言”也就可以被忘掉了。莊子提出言意關係,宗旨在論道,論人生。就道而言,一方面,如老子所説,道可道,非常道。如莊子自己所説,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因此,老子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説;莊子有意之所隨,不可以言傳之説,有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之説。但是,任何思想都不得不用語言表達。如果不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能為人所知。既不可言,又需用語言表達,莊子因此採用特殊的表達方式,這就是他所謂的寓言、重言、卮言,那些不以箭見之,連狠無傷的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用這種特殊的語言方式,目的在表達不可言説之道。他因此要人們關注寓言、重言、卮言所深含之意,不要停留在這些語言本身,得意之後,需要忘言。 [4] 

得魚忘筌成語用法

得魚忘筌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也比喻達到目的後忘恩負義、背棄根本。 [1] 

得魚忘筌運用示例

曹魏·嵇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5] 
南宋·馮時行《詩呈監試》:走馬共知難看錦,得魚自笑已忘筌。 [6] 
南宋·華嶽《訴董寺丞》:投鼠固知當忌器,得魚誰敢便忘筌。 [7] 
明·沈周《補屋篇》:且免歌中露,得魚敢忘筌。 [8] 
清·梁啓超《外交失敗之原因及今後國民之覺悟》:故目的既達,得魚忘筌,其手腕之峭緊敏捷又如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