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績

(北宋官吏)

鎖定
徐績,字元功,宣州南陵人,北宋官員。
全    名
徐績
元功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宣州南陵

徐績人物生平

徐績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舉他為進士,選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發兵討伐交趾,轉運使發公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瀰漫,應當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讓徐績杖責他們,徐績説:“他們確實有罪,可是他們都是飢餓體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責,姑且染黑他們的胳膊來警告他們,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氣,想一併彈劾徐績,徐績據理力爭,絲毫不改變,使者也不能改變他。
舒亶聽説他的聲名,要憑藉御史的身份推薦(他),徐績厭惡舒亶的為人,就推辭不答應。他擔任通州通判時,靠近海的地方有個堤壩,廢棄已久沒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氾濫之苦,徐績親自督促士兵修築海堤,堤壩修成後,百姓依靠它獲利,徽宗即位,徐績升職做中書舍人,修訂《神宗史》。
當時紹聖的黨羽還在朝中,人們都懷有不同的想法,來阻止新政的實施,皇上對徐績説:“我每次聽大臣應對問話,不是欺騙就是諂媚,只是徐績耿直,正是我依賴的。”於是下詔讓徐績與蔡京共同校對《五朝寶訓》,徐績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堅持推辭。後升職翰林學士,國史很久都沒修完,徐績説:“《神宗正史》,現在已經修改五次了,還沒能成書。大概因為元祜、紹聖這些史官好惡不相同,範祖禹等人專門負責司馬光收藏的一些記事,蔡京兄弟純粹用王安石《日錄》,各執一詞,所以議論紛紛。當時的輔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記錄,怎麼能夠説沒有呢?我認為應該全部取用,參考修訂對錯之處,才能修成國史。”皇帝認為他説得對,命令徐績草擬詔書告誡史官,讓他們盡心去收集,不要讓史實失真。徐績與何執中共同在宮中侍奉皇上,蔡京憑藉自己是老官僚,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徐績)請求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有人説翰林學士中沒有外出的規定,皇帝説:“徐績請求回去,不是離開朝廷,怎麼是他輕易改變這個規定呢!”
大觀三年,徐績擔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進見,他極力陳述先行的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皇上説:“是因為資財不足的緣故啊。”徐績回答道:“獲得錢財要有道,打理錢財時要講義,花費錢財要得法,現在國家資財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國有關官員,推廣宣講並親力推行它。”皇上説:“不見你很久了,今日才聽到好的建議。”蔡京從錢塘被召還,用隱晦的話語打動他説:“你的功勞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經是丞相了。”(伯通,即何執中。)徐績笑着説:“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呢?”蔡京很慚愧無言以對,徐績最終也沒有再被重用。後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歲。徐績耿介正直,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人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1] 

徐績主要影響

徐績一向關心百姓疾苦。擔任通州通判時,曾親自監督修築海堤,以免海水氾濫成災。擔任太平州知州時,又曾極力陳述現行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苦痛,建議皇帝詔令全國有關官員合理地生財、理財、用財。朝廷發兵討伐交趾時,轉運使發佈官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瀰漫,崎嶇險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績同情他們,為使一千多個被捉來的人免遭杖責而據理力爭。針對《神宗正史》久未編成的狀況,徐績認為原因在於史臣好惡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見難以一致,所以應廣泛蒐集資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實的國史。他的見解和主張得到皇帝肯定。 [1] 

徐績史料索引

《宋史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