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敬德

鎖定
徐敬德,朝鮮李朝唯物主義哲學家。字可久,號食齋、花潭。朝鮮松都(現開城禾井裏)人。因長期居住開城郊外花潭,故世稱花潭先生。下層官吏家庭出身,終身不仕,鑽研哲理和從事教育事業,一生過着清貧的學者生活。著有《太虛説》、《理氣説》、《原理氣》、《鬼神死生論》等哲學論著和若干詩文,均收錄在《花潭集》(4卷)中。 [1] 
中文名
徐敬德
外文名
서경덕
別    名
花潭先生
民    族
朝鮮族
籍    貫
開城(松都)
出生日期
1489年
逝世日期
1546年
職    業
理學家
主要成就
“松都三絕”之一
可久
食齋、花潭
主要作品
花潭集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目錄

徐敬德理論觀點

徐敬德反對理學家的“理先氣後”的唯心主義觀點,提出“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天地萬物是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氣”是世界的起源,一切事物,包括人和精神在內,都不過是“氣”的不同的凝聚狀態。徐敬德在朝鮮哲學史上首次明確地提出氣不滅論,認為“氣”儘管在形態上有變化,但它不是無中生有,也不從有到無,其物質實體的“氣”永久不滅。他在《太虛説》中説:“氣無始也,無生也,既無始,何所終?既無生,何所滅?”在談到與氣的關係時説,理是氣之實體,理不能離開氣而獨立存在。
徐敬德提出“一便涵二”,“二自能生克”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統一的 “氣” 中包含有兩個對立面,“一氣之分為陰陽”,整個物質世界是充滿着矛盾“生克” 的對立面的統一體; 對立統一的物質世界是處於“來來不盡”、“歸歸不盡”的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不是由於外力而是內因即由“自能爾”、“機自爾”所致。

徐敬德成就

徐敬德在認識論上,認為人的思維不是超越於人間世界的“鬼神通之”,而是人本身的“心自通耳”;又提出客觀世界可以通過“格物”和“讀書”的實踐活動而認識的觀點。在認識事物時,強調 “觀物工夫” 和“精思自得”;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刻苦的學習才能“見理明,處事精,則及臨事不眩也”。
徐敬德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李朝後期的唯物主義者任聖周崔漢綺等人有深刻的影響。但是,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不徹底的,忽視了社會實踐,片面誇大了“思維”的作用,以致得出了“坐可知天下,何用出庭闈”的結論。
徐敬德在政治觀上是唯心主義的。他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三綱五常”看成是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他在《温泉辨》中説:“陽得兼陰,而陰不得兼陽,故陽全而陰半,陽饒而陰乏,陽尊而陰卑。是乃君統臣,夫制婦,而君子得以役小人,中國得以服夷狄。”他的社會倫理觀受到封建統治者的讚賞。他在一些政論和詩句中,又曾對農民的慘景表示同情,對當權者的暴政表示不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