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1944年12月-),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校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常委等职 [1] [5]。
1961年入伍,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医师至主任医师,1987年赴法国Pitie医学中心进修。从事麻醉与复苏临床工作40余年,专攻心肺脑复苏、多脏器衰竭治疗,1980年代提出脑复苏综合疗法,研发硬膜外术后止痛方法,参与南京汤山毒鼠强中毒及非典重症患者救治 [1] [6]。主编《疼痛的药物治疗》,发表SCI论文26篇,获国家科技大会奖、吴阶平-保罗·杨森研究奖等 [1] [5]。倡导多模式镇痛技术,提出通过联合用药和超声引导技术降低强阿片类药物依赖,推动术后镇痛向舒适化诊疗转型 [4]。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
1961年入伍,1965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1980年5月入党,毕业后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76年)、副主任医师(1984年),主任医师(1990年至今)。
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术3级。 [1]
社会兼职
播报编辑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常务委员,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麻醉学会会员,江苏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和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的主编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美国《Anesthesia and Analgesia》中文版等五本杂志的编委常委或编委等职。 [1]
研究方向
播报编辑
从事麻醉、复苏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专长临床麻醉学、复苏学和病理生理学。
擅长领域
播报编辑
所在科室:麻醉科
擅长:心肺脑复苏,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对策,疼痛生理和疼痛治疗,麻醉药理 [1]
主要贡献
播报编辑
负责麻醉科工作20余年,多年来一直参与和负责本地区重症、高级干部抢救和手术麻醉工作,并经常为全国10余省和直辖市重症病人会诊。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脑复苏研究方面,提出降低脑代谢、补充氧和代谢基质、促进脑血流、纠正继发性损害因素的“保、补、促、抗”综合疗法。在淡水直接肺损害的超微结构改变,提出未接触淡水的肺也会发生间接损害。并使用高压氧和正压控制通气治疗淡水淹溺后肺水肿,取得满意结果。曾设计SGC-851型高频常频通用呼吸机,并证明高频叠加常频通气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二氧化碳排出的问题,80年代系统研究了硬膜外术后止痛效应和通气抑制效应,提出了减轻硬膜外小剂量吗啡的延迟性呼吸抑制作用。90年代,首先应用鼻罩法压力支持通气防治上腹部手术中和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在普鲁卡因静脉麻醉导致严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提出是体内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机制障碍所致。在2002年抢救“南京汤山9.13毒鼠强中毒”的重大事件和2003年成功抢救备受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及各界群众关心的六器官衰竭抗“非典”白衣战士锁玉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成功地复苏过18例心搏停止4分钟以上患者,占全国该病种复苏成功例数的近1/2.成功一批四器官以上衰竭患者,其中一例完全无尿达35天,是国内四脏器以上衰竭伴无尿期最长而完全康复的病例。另一例妊娠期脂肪肝合并五器官衰竭患者,肝功能几乎消失,吸纯氧下动脉氧分压徘徊在50mmHg上下,最终恢复。羟乙基淀粉和毛细血管漏的分子机理研究被国外著名教授评价为代表了国际和国内该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并应邀多次在国外做专题演讲,近年来,每年在国内多种学科(麻醉、肿瘤、骨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的全国或专题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数十次以上。
科研成果
播报编辑
参加20余本专业大型书籍编写,主编疼痛的药物治疗一书(170万字),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综述近百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2]》、《去阿片化麻醉与镇痛的研究进展》 [3]等论文;近5年来指导和发表了国外SCI论文(Anasth Analg , Neuro Report ,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 , Br J Anaesth等)26篇。
带导博士生(MD、PD)20名,硕士生研究生30名,其中许多人已获得高级职称,近三年所带教的博士研究生平均发表SCI论文两篇以上。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1987年全军医学科技大会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98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研究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国家和省市麻醉相关专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十次,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曾被军区授予“培养科技人”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人才”。荣立三等功4次,所在科室也多次荣立三等功。,并有所带教的博士研究生一人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荣誉(是南京大学医学院优秀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