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作和

鎖定
徐作和教授(1895~1954),字汝梅,江蘇吳江人,滬江大學第二任化學系主任,也是首位擔任滬江大學系主任的中國人。曾任滬江大學科學社編輯出版的《科學叢刊》《科學世界》《滬大科學》顧問,滬江大學科學社、化學學會顧問。 [3] 
中文名
徐作和
籍    貫
江蘇吳江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徐作和人物介紹

191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後獲分析化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到滬江大學系任教直至1937年,期間赴芝加哥大學深造,並獲博士學位。1925年至1937年任滬江大學第二任化學系主任。1932年8月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化學會,1930年至1936年間,與吳承洛等人輪值擔任《化學工業》的主編,1937年至1940年任教華中大學,抗戰期間遷校雲南喜洲期間任理學院院長,1941年至1954年任九福製藥廠廠長兼研究室主任(其間曾兼任滬江大學化學系教授),1954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工業局試驗室工程師,曾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上海分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化工工業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 [1] 

徐作和人物簡介

1919年進入滬江大學化學系後,徐作和成為繼梅佩禮之後的支柱力量。1925年梅佩禮回國後由徐作和任系主任,他繼承了化學系重視化工的傳統,進一步增添了課程設置諸如工藝化學、應用化學基礎、食物與營養、技術分析、工程化學、有機量化分析、有機制劑、工業化學案例等。開設的工藝化學課,內容涉及日常用品的各個方面,如肥皂、顏料、紙革、油漆和化妝品等。在徐的主持下,先後有伯頓(A.T.Bawden)、拉敦(A.L.Radom)、歐文思(W.G.Owens)等外籍教師,以及林天驥、王箴、繆鍾彥、蔡志雲(音)、曾瑞顯等留美歸國的碩士、博士為骨幹,化學系的師資實力更有所增強。 [1] 
在培養方向上,徐作和把眼光放在上海這個城市的社會需要上。他強調,“上海位於中國工業中心之一,我們的化學畢業生能夠在工廠工作,對工業發揮他們的影響,這所學校就會對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從我們在工廠工作的畢業生的情況看,我們的學生應該在化工上有更深入的訓練”。而且,“鑑於各廠家、研究機構及其他單位都有競爭性考試,我們必須給畢業生提供一定程度的高級訓練”。為了讓學生對化工生產過程有感性認識,化學系還組織學生去工廠參觀並要求書寫參觀報告。僅1930年春,化學系就組織學生去明華糖廠、公共界自來水廠、上海水泥廠、上海大英煤氣廠、大華皮廠、寶山玻璃廠、中國肥皂公司、龍章紙廠、振華油漆廠、熾昌膠廠、天廚味精廠、螢昌火柴廠、綸昌印花漂染公司等各類工廠參觀學習,這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化工工藝在現實生產中的體現和應用以及化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 
徐作和在洛氏基金會的支持下,從事麥麩水解物中提取穀氨酸鈉鹽的研究,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他的學生甚至因此自己創辦了一家制造廠。據1935年《滬大校聞》報導,徐作和的學生王樹衡畢業時發明了從豆餅中提取一種重要工業原料酪素的辦法,降低了生產成本。徐作和在滬江大學任職期間,曾翻譯教材《最新實用化學》(與鍾良芳合譯,N.H.Black,J.A.Conant原著,滬江大學化學社1936年出版)、《普通化學》(與人合譯,H.G.Deming原著,初版中譯本由上海圖書公司1936年出版,第五版中譯本由中外書局1947年出版)等,將當時國外最新的化學知識引進到國內。 [1] 

徐作和人物評價

在徐作和領導下,滬江大學化學系逐漸走向成熟。結合當時社會狀況,化學系成為滬江理科中最強的一系,其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在化工方面堪稱國內大學之最,常被稱為“工業化學系”。 [2] 
參考資料
  • 1.    繆煜清 王細榮 劉德強.滬江大學化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62、63、64
  • 2.    繆煜清 王細榮 劉德強.滬江大學化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62、63、64
  • 3.    繆煜清 王細榮 劉德強.滬江大學化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6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