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世博效應

鎖定
時光飛逝,轉眼間,9月將至。隨着上海世博會即將走入開幕以來的第5個月,世博開幕式的部分設備資產也因一次性使用後閒置,成為第一批被拍賣的實物資產。
中文名
後世博效應
外文名
Later Expo effect
這些被貼上特殊身份標籤的世博資產在成為引發全社會關注目光的“第一拍”的同時,卻也讓上海市民開始考慮,如何在“後世博時代”延續世博的價值,以提升上海世博會的巨大影響力,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後世博效應。
俗話説,“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當我們回眸過去,2002年12月3日,申辦成功的興奮還近在咫尺;2010年4月30日開幕式的流光溢彩還歷歷在目。當浦江兩岸從一片廠房變為今日的238個場館時,更多的是驚喜與期待;但當這些場館中的大部分即將隨着世博的結束而被拆去時,人民羣眾的失落之心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對此該如何看待?除了表達自己尚未參觀或依然希望再次參觀世博場館的意願之外,世博對於我們是否還應該意味着世博精神與世博價值的彰顯?縱使這238個場館以及其中的物質資產是世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當好奇心與吸引力漸漸趨於平靜後,它的無形資產才是能夠長久留存在我們心中的。
於是,我想到了北京奧運會,除了依然會偶爾浮現在腦海中的精彩絕倫的比賽畫面之外,“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深入人心。當五星紅旗高高升起之時,當運動員們因激動而眼泛淚光之時,當志願者們因被稱為“鳥巢一代”而自豪時,奧運會已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體育盛會了,它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以及國人流傳了千年的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的品質。
歷史與經驗告訴我們,世界頂級盛會理應給予承辦了它的國家和城市以豐厚的回報。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2.32億美元的商業純收益對南加州的人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9000萬美元創建了LA84基金會,用於在此後的20年中發展本州青少年體育。目前,離規定期限已過去了6年,但這筆資金仍在持續不斷地資助草根青少年投身到體育運動之中。25年間,超過1000個非政府組織從中受益,200萬孩子因此充分享受到了運動的歡樂,5萬名教師和專業體育教練深入社區,無償為孩子提供指導,充分繼承了奧運志願者的精神。當英國2012年奧運會進入倒計時3週年之際,英國的體育學者們更多地開始追問倫敦在申辦時對於世界所作出的那項鄭重承諾,而非場館的建設。為了應允倫敦奧運會的終極目標之一是讓全世界的青年人踴躍參加體育運動,英國政府早已開始了兑現諾言的行動。自2009年開始的3年間,一個名叫“體育無極限”的計劃將獲得公共財政3600萬英鎊的資助,引領90萬青少年參與體育生活的拓展,46個全英的單項體育組織將深入社區……
儘管目前國內的市場化意識與實際操作情況與美、英等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些成功案例卻也給予我們極為重要的啓示,即:如何更好地利用“後世博效應”來提升世博會的影響力,延續世博精神,並非是幾座場館拆與不拆的問題,而是需要提前的設計與策劃。這種設計與策劃,現在應該而且必須開始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