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彈刀子菜

(中藥名)

鎖定
彈刀子菜,中藥名。為通泉草科植物彈刀子菜(Mazus stachydifolius (Turcz.) Maxim.)的全草。分佈於東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常用於便秘下血,瘡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中文名
彈刀子菜
別    名
水蘇葉通泉草
四葉細辛
地菊花
山刀草
大葉山油麻 展開
別名
水蘇葉通泉草
四葉細辛
地菊花
山刀草
大葉山油麻
毛曲菜 收起
拉丁學名
Mazus stachydifolius (Turcz.) Maxim.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通泉草科
通泉草屬
彈刀子菜
分佈區域
東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

彈刀子菜入藥部位

全草。

彈刀子菜性味

味微辛,性涼。

彈刀子菜歸經

歸肝經。

彈刀子菜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彈刀子菜主治

用於便秘下血,瘡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彈刀子菜相關配伍

治便秘下血:彈刀子菜30g,仙鶴草、醉魚草、忍冬藤各15g,淡竹葉12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彈刀子菜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彈刀子菜採集加工

開花結果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彈刀子菜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50釐米,粗壯,全體被多細胞白色長柔毛。根狀莖短。直立,稀上升,圓柱形,不分枝或在基部分2-5枝,老時基部木質化。基生葉匙形,有短柄,常早枯萎;莖生葉對生,上部的常互生,無柄,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紙質,長2-4(7)釐米,以莖中部的較大,邊緣具不規則鋸齒。總狀花序頂生,長2-20釐米,有時稍短於莖,花稀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萼漏斗狀,長5-10毫米,果時增長達16毫米,直徑超過1釐米,比花梗長或近等長,萼齒略長於筒部,披針狀三角形,頂端長鋭尖,10條脈紋明顯;花冠藍紫色,長約15-20毫米,花冠筒與唇部近等長,上部稍擴大,上唇短,頂端2裂,裂片狹長三角形狀,端鋭尖,下唇寬大,開展,3裂,中裂較側裂約小一倍,近圓形,稍突出,褶襞兩條從喉部直通至上下唇裂口,被黃色斑點同稠密的乳頭狀腺毛;雄蕊4枚,2強,着生在花冠筒的近基部;子房上部被長硬毛。蒴果扁卵球形,長2-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彈刀子菜生長環境

生於潮濕的山坡、田野、路旁、草地及林緣。分佈於東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彈刀子菜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解蛇毒。主治毒蛇咬傷。”
2、《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瘡癤腫毒,毒蛇咬傷。”
3、《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涼血,解毒。主治便秘下血,毒蛇咬傷。”

彈刀子菜附註

長白山區尚有同屬植物通泉草Mazus japonicas(Thunb.) O. Kuntze,產於長白山區各市縣。全草入藥,味苦,性平。有止痛,健胃,解毒的功能。用於偏頭痛,消化不良,癰疽疔瘡,膿皰瘡,燙火傷,毒蛇咬傷。水煎服,用量15-2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冉先德 .《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
  • 4.    彈刀子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