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強直型腦癱

鎖定
強直型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也稱強剛型、固縮型腦癱。臨牀中單純的強直型腦癱十分少見,多與痙攣型腦癱混合存在,強直型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因強直型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與痙攣型腦癱最大的區別就是:強直型腦癱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痙攣型腦癱牽張反射亢進,腱反射十分活躍,有踝陣攣,無不隨意運動。
中文名
強直型腦癱
外文名
Tonic type cerebral palsy
俗    稱
強剛型腦癱、固縮型腦癱
患病部位
神經、四肢、心理
常見症狀
腱反射活躍、踝陣攣

強直型腦癱發病原因

一、缺氧窒息:腦癱的原因包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二、孕婦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這是新生兒腦癱的原因。
三、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也是腦癱的原因。
四、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遺傳也屬於腦癱的原因之一。
五、腦部受傷。這是常見的腦癱的原因。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強直型腦癱早期症狀

腦癱症狀有很多種,很多人都是由於不瞭解腦癱症狀,在發病初期,沒有有效的進行檢查和治療,忽視了小孩的病情。
那麼,腦癱症狀有哪些呢?小孩出現了什麼症狀需要進行檢查呢?
1.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2.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
3.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4.撒尿時把不開雙腿。
5.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6.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
當孩子出現了以上六種症狀時,那麼説明很有可能是已經患有了腦癱,需要及時的到專業的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腦癱給患者帶來的傷害是嚴重的,如果一旦確診患有了腦癱,就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孩子的人生就掌握在家長的手裏了。

強直型腦癱表現特點

強直型腦癱的表現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被動運動時抵抗均勻一致
當被動運動時有抵抗,這種抵抗的感覺似鉛管狀或齒輪狀。肌緊張均勻地增高,被動運動所受的阻力與抵抗是均勻一致的,這種感覺與錐體系損傷時痙攣腦癱所致肌緊張增強不同,痙攣型的特點是被動運動肢體時,開始時阻力抵抗很大,終了時抵抗明顯減弱。
2,被動運動時抵抗是雙向的
肌緊張增強的特點是,無論肢體是伸展還是屈曲時,肌緊張相同,換句話説,無論如何被動運動肢體時,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現了伸展與屈曲兩個方向的抵抗。
3,被動運動的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
其與痙攣型腦癱在激烈運動時顯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4,腱反射不亢進
因強直型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痙攣型腦癱牽張反射亢進,腱反射十分活躍,有踝陣攣,無不隨意運動。

強直型腦癱腦癱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嚥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強直型腦癱腦癱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着,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着,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牀欄杆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脱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豔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着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強直型腦癱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着自然生長髮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髮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強直型腦癱腦癱預防

出生前,即從母親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是優於其他系統發展的,而胎兒依賴母體生存,故孕婦的健康及營養狀況與胎兒的生長髮育關係密切,這就需要積極開展早期產前檢查、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孕婦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觸貓、狗;避免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及操作計算機。
另外,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他遺傳病史。若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就儘早終止妊娠。

強直型腦癱日常飲食

腦癱兒童由於身體缺陷,體質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合理的飲食,注意營養是十分重要的,腦癱兒童飲食五要。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係,牛奶、豆漿、雞蛋、酸奶、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慾,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麪食、饅頭、粥、粉為主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食慾,造成營養障礙。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餃子、菜泥、菜湯,教育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4、飲食要有定時,一般早、午、晚各進食一次,有條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點心一次,按時進食,可以增加食慾。
5、每日要適當進行户外活動,讓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食慾,幫助吸收。

強直型腦癱腦癱護理

室內環境: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温度適宜。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證小兒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衞生。
注意安全:小兒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衞生: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衞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牀單、被褥等。腦癱日常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
飲食護理:在給小兒腦癱患者餵食時腦癱患兒的姿勢是頭部後仰,那麼全身肌肉肌張力升高、痙攣,姿勢不對稱。這樣,吞嚥動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 小兒腦癱患者在母親的懷裏處於半卧位,患兒的頭部擱在母親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親的前臂承託,患兒的雙手被放在身體的前面,整個身體姿勢顯得相對對稱,這樣患兒全身的肌張力可相對正常些,餵食也就比較容易進行。
如果小兒腦癱患者已具有一定的頭部控制能力和軀幹直立能力,母親可以讓患兒坐在自己的一條大腿上,患兒的膝關節屈曲並擱在母親的另一條大腿上。
為了使患兒的膝關節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親的一隻腳下可墊置1~2塊木板。母親的一隻手可以根據需要扶助患兒的肩部或者髖部。這樣的姿勢既有利於餵食,又有利於正確姿勢的發育。
皮膚護理: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卧牀,側卧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卧牀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日常生活護理:指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正確護理患兒。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着脱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脱。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衞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脱褲子的動作等。
1對腦癱的日常護理應根據不同年齡、程度的兒童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案,儘量運用協助並逐步減少協助.真正發展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算是對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的一種方法。
2穿脱衣物,一般先選擇障礙較重一側肢體,減輕關聯反應,減少不必要的困難。
3對患兒在伸或屈肢體時,若發現有明顯抵抗,要動作輕柔緩慢,可適度對肢體按正常體位進行緩慢負重、牽拉旋轉,。
4另外腦癱兒童坐位或立位平衡能力較差.在坐或矗位時容易前後或側方向傾倒,故在此位置穿脱收物時,避免對他的頭和臂加向下的壓力,可以對其脊柱或髖帶進行適度控制,給孩子一定的安全感。
5在培養腦癱兒童穿脱衣服能力的過程中,要注重增強其頭、於、眼的控制,讓孩子學會觀察過程井能主動協同,以加強其自身能力。
6 對腦癱的日常護理還包括飲食的方面,要注意各種營養的均衡吸收,不能吃含有鋁,鉛元素過量的食物。
更衣訓練指導:穿脱衣應選擇穿脱方便的衣服,動作要輕柔。常用俯卧位和仰卧位,如果體位不當,會加劇全身僵直反應。患兒仰卧在牀上,或趴在家長腿上, 患兒雙腿分開,膝關節屈曲,家長用手抓住位於患側的肘關節附近部位,慢慢把患兒手臂拉直,再慢慢地把衣服袖子套在患兒手臂上,然後穿健側。

強直型腦癱治療方法

一、康復療法:術後整體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一般術後一週即可見明顯效果。節省了以往多次手術的治療過程,大大減輕了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二、非手術環衞療法:非手術部位也可得到矯正。肢體畸形消失後,其他部位的痙攣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所以斜視和語言障礙也隨之會得到改善或消失。
三、交錯糾正法: 糾正相反神經支配造成的紊亂,建立正確支配途徑,改善神經支配功能,使神經、肌肉、關節活動協調。
四、整合微創法:通過頸總動脈交感神經網剝脱術,擴張腦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復受損腦神經細胞,促進腦發育,改善腦萎縮,使流涎、語言不清、多動、智力低下等症狀得到改善。
五、開創法:一次性完成多肢體、多部位的手術,使患肢的多個畸形部位得到矯正。術後肢體功能的協調性、整體性、靈活性大大增強。
六、神經靶向修復療法: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靶向修復技術作用於病灶。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修復神經遞質的傳導功能,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1] 
參考資料
  • 1.    徐玲,楊亞麗,王紀文,李紅英等.小兒腦性癱瘓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武漢: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2013年:35卷03期 227-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