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鼓峯事件

鎖定
張鼓峯事件,亦稱“哈桑湖事件”。1938年日本軍隊在張鼓峯發動反蘇武裝進攻的事件。張鼓峯地區位於圖們江左岸,在中朝邊境交接處,該地緊靠蘇聯境內的哈桑湖。1938年7月蘇軍在張鼓峯及其以北沙草峯構築工事。7月29日,日本出動其駐朝鮮的軍隊和關東軍發起攻擊,一度佔領該地區。8月初蘇軍反擊,在圖們江和哈桑湖地區南、北夾擊日軍,激戰數日,日軍慘敗,蘇軍奪回張鼓峯地區。日本政府遂要求停火,12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此戰事對日本北犯蘇聯的計劃為一沉重打擊。 [5] 
這場戰役,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1]  蘇軍則於在8月5日前,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 [2] 
張鼓峯事件最後以日軍的失敗告終,蘇軍則趁機進佔全部張鼓峯,將其劃為“蘇滿(中)界山”,並將其在洋館坪一帶的控制區推進到圖們江邊,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通往防川的狹窄“通道”。 [3] 
名    稱
張鼓峯事件
發生時間
1938年7月29日—8月11日
地    點
張鼓峯(哈桑湖)
參戰方
蘇聯日本偽滿洲國
結    果
蘇聯獲勝
傷亡情況
日軍死傷1440人 [9] 
蘇軍死傷847人 [9] 
主要指揮官
布柳赫爾,尾高龜藏

張鼓峯事件事件背景

張鼓峯事件事前的日蘇關係

日本帝國主義在接連大肆進行侵華的同時,準備對蘇戰爭也始終是其軍事計劃與行動的基本部分之一。侵華與犯蘇兩者不能互相取代。蘇聯十月革命時,日軍出兵西伯利亞,1919年關東軍成立後,日軍部歷次設想對蘇戰爭。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佔中國東北,既是為擴大侵華和吞併全中國所做的準備,同時也是為對蘇作戰建立前進基地。
在九一八事變和隨後的進攻熱河期間,關東軍的對蘇戰略是防守,惟恐蘇聯出兵干涉,在軍事侵略行動中,竭力避免刺激蘇聯和引起糾紛。但是,日本為徹底佔領和統治中國東北,一直想奪取位於北滿的由蘇聯經營的中東鐵路,故而日蘇緊張關係無法消除。1935年3月23日,日蘇關於讓受中東鐵路的協定簽字。但是日蘇關係並未根本緩解。鐵路糾紛轉為邊界問題,小規模軍事衝突頻發。
1936年11月25日《日德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簽訂,日蘇關係更趨緊張。日本帝國主義決定,在對付蘇聯之前,先給中國一擊,造成更加廣闊的後方,再調頭北進。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爆發後,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蘇聯對中國的抗日戰爭積極支持,貸款1億元,派遣顧問和技術人員等。因而日蘇關係緊張加劇,糾紛日繁。日本參謀本部還判斷:蘇聯為牽制日本侵華戰爭的兵力,很可能採取某種行動。於是,日本帝國主義為推進其剛開始的對中國內陸的大規模入侵,加倍警戒蘇聯邊境的動向,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擊潰蘇聯可能採取的行動。 [14] 

張鼓峯事件張鼓峯領土爭議

張鼓峯是座海拔149米的禿山 [6]  ,又名刀山,俄語稱“扎奧澤爾納亞”,意為湖對岸高地之意,今位於敬信鎮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國界線上,海拔155.1米。山的東面和北面是長池(俄羅斯稱哈桑湖)和波謝特平原,西北與沙草峯相連,西南與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駐地,東南約2.5公里處是中、俄、朝三國的交界處。
鄰近還有座略低於張鼓峯的沙草峯。沙草峯位於張鼓峯西北2公里處的中國境內,海拔77.1米,東隔沙草峯泡子到中俄邊界線1.2公里。峯東南3.5公里處有土字碑
當時,關於張鼓峯的歸屬,偽滿洲國同蘇聯之間存有爭議。 [6] 
張鼓峯歷來是中國的領土,但是沙俄在與清政府1858年簽署《璦琿條約》時,故意借條約不同文本偷偷把這一地區竊取。條約中文文本顯示,按條約中劃定的國界,張鼓峯是中國領土。條約俄文文本則把張鼓峯劃歸了沙俄。
事實上,按照1886年琿春界約,邊境線通過張鼓峯東側山麓。另外,1909年由琿春邊務處員同駐洋館坪中國軍隊共同繪製的地圖,邊境線也是通過張鼓峯東側的長池以東地區,走向是由南到北。
1911年由俄國參謀部調查並繪製的1:84000的地圖,邊境線也與1909年地圖標註的邊境線相同。
1915—1920年東三省陸軍測繪局發行的地圖中,邊境線是通過比琿春界約邊境線略為偏東的地方。
因此,偽滿洲國認為張鼓峯和沙草峯是自己的領土,把它劃入了琿春縣界。琿春雖地處偽滿境內,但當時卻被劃入日本“朝鮮軍” 的防衞區域。日本陸軍當局命駐守朝鮮的第十九師團擔任警衞,但並未在張鼓峯配置哨位。 [6] 
而蘇聯方面,則認為國境線應沿張鼓峯峯頂,並認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張鼓峯)屬於蘇聯領土。 [7] 

張鼓峯事件事件經過

小磯國昭 小磯國昭
1938年7月11日,日軍聲稱,發現張鼓峯上有蘇聯士兵在構築工事。 [6]  7月13日,“朝鮮軍” 司令官小磯國昭大將得知蘇聯紅軍已於11日佔領張鼓峯,立即向日軍大本營報告:“長池附近,歷來蘇方即以條約規定稱為蘇聯領土。我方查閲蘇聯發行的地圖,亦明顯看出為滿洲領土,當屬有爭議地區。蘇方擅自採取上述處置,顯系非法行為。然而鑑於該地在目前對我作戰計劃影響不大,加以正在進行中國事變,所以不擬立即採取反擊措施。本軍準備由現地直接據理要求其撤退。最後萬一蘇方不接受我方要求時,則企圖斷然以實力將蘇軍驅逐至長池以東地區。”
7月16日,日軍大本營向“ 朝鮮軍” 司令官下達如下命令: “對張鼓峯附近蘇軍非法越境, 朝鮮軍司令官根據需要, 得以在朝鮮所屬之部隊向國境附近集中。但行使實力須聽候命令。”“ 朝鮮軍” 司令官遂令第19師團師團長尾高龜藏派步兵4個大隊、山炮兵2個大隊、野戰重炮兵1個大隊向張鼓峯附近的四會、慶興、阿吾一帶集中。日軍參謀本部作戰科認為應給張鼓峯上的蘇聯軍隊一個重大打擊, 以使蘇軍不再發生類似事件。而集結於事發地帶的第19師團則鋭意備戰, 準備給蘇軍一擊。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
7月20日,日軍參謀總長晉詢日本天皇時, 表示要對張鼓峯的蘇聯紅軍行使武力, 但天皇擔憂萬一引起真正的日蘇戰爭, 未予同意。
張鼓峯事件
張鼓峯事件(5張)
7月29日, 蘇聯紅軍10餘人至張鼓峯北方約2公里的沙草峯一帶修築工事,第19師團長未奉大本營命令便下令攻擊蘇軍。下午4時, 蘇軍增加兵力, 並使用坦克奪回沙草峯。30日夜, 第19師團以一個聯隊的兵力夜襲沙草峯、張鼓峯,加以佔領。8月1日, 蘇軍以優勢的空軍攻擊日軍第一線部隊, 轟炸朝鮮境內的交通設施。裝備本來就差於蘇軍的第19師團陷入蘇軍優勢火力的攻擊中。對此,戰地日軍要求使用空軍作戰, 但日軍大本營鑑於中日戰爭正緊張進行, 不敢輕易擴大沖突, 直至衝突結束都未允許使用空軍作戰。8月2日, 蘇軍在飛機、坦克和遠程火炮的掩護下, 進行大規模攻擊, 第19師團死傷慘重。但日軍大本營連使用坦克作戰都不允許, 第19師團只得困守陣地不斷捱打。8月6日, 蘇軍出動兩個師的兵力, 使用百餘輛坦克、100架飛機及炮兵對張鼓峯、沙草峯的日軍反覆攻擊, 第19師團已支撐不住。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雖驕橫不可一世, 但在裝備更現代化的蘇軍面前, 相形見絀, 當時日本如引發對蘇戰爭, 彈藥的保有量不足15個師團一次會戰之用。8月5日, 日軍大本營被迫準備下令撤出張鼓峯、沙草峯一帶, 退至原駐地。但這一命令對日軍意味着失敗的屈辱, 因而遲遲未能下達, 第19師團遭受蘇軍連續數日打擊後, 已實力耗盡,無力支撐。恰在此時,日駐蘇大使重光葵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李維諾夫於10日午夜正式簽訂停戰協定, 日軍第19師團才得以從容撤退,使日本勉強保住了面子。 [8] 
8月10日夜,蘇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張鼓峯停戰協議。協議規定:蘇日雙方軍隊於8月11日12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雙方軍隊維持11日上午12時的控制線;雙方國界由蘇聯代表2人和日“滿”代表2人組成混合委員會調查處理。原來蘇方並無擴大此次戰鬥的積極意圖。這樣,由於莫斯科達成協議,得以不致蒙受敗退之恥,保住了日本國家及軍隊的臉面。
8月11日,以大陸命第179號下令“應自現在起,停止與蘇軍在張鼓峯、沙草峯方面之戰鬥行動”,並傳達了前記第172號大陸命。同日,日軍和蘇軍代表在張鼓峯陣地會見,進行現場交涉。經過11日下午和12日、13日連續2次協商,決定雙方軍隊從張鼓峯陣地各自撤退80米。8月13日,在張鼓峯東南側雙方交換俘虜和屍體。

張鼓峯事件戰役結果

在張鼓峯事件中,日蘇雙方投入兵力將近10萬, 日軍死傷1440人, 蘇軍死傷847人。在這場實力較量中,蘇軍動用了大量坦克、重炮、飛機等現代化武器,日軍的裝備相形之下不免自慚形穢以致情願看着第19師團捱打, 也不敢出動飛機和坦克與蘇軍正面較量。最後不得不撤出沙草峯和張鼓峯。 [9] 

張鼓峯事件歷史影響

張鼓峯事件對日軍進攻武漢一度起了牽制作用。 [9]  當時日軍參謀本部及部隊的指揮官們認為,這是蘇聯在外交上、軍事上支援中國抗日,用軍事行動,直接牽制日軍向中國內地的武漢廣東發動進攻,以圖繼續增強蘇、中兩國關係和進一步鼓舞中國的抗日信心。
但它沒有發展成日蘇全面戰爭又不免使許多中國人感到悵然。事實説明, 蘇聯雖願支持中國消耗日軍力量, 但不可能直接參加對日作戰。日軍通過在張鼓峯的衝突, 深切感受到蘇軍的強大, 但也覺察到蘇聯並無意擴大戰爭, 因而繼續進攻中國當時抗戰的重心——武漢。 [9] 
例如:日本戰史叢書寫道:“蘇軍並無大舉出動之意,於是得以消除後顧之憂,實施對華作戰。” [10]  曾任日軍參謀部俄國科科長的林三郎後來也回憶道:“現在看來,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後腿’的看法,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係的密切程度。” [4]  [11] 

張鼓峯事件歷史紀念

張鼓峯事件紀念館 張鼓峯事件紀念館
張鼓峯事件紀念館,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由劉叢志自費創辦 [12]  ,2005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13] 
紀念館展廳,共計400多平方米,分為張鼓峯事件、圖們江歷史等展區,環繞展區的彩色展板上用豐富的圖文講述了張鼓峯事件的全過程。玻璃展櫃裏,炮彈殼、軍刀、軍帽等戰場遺留實物上鏽跡斑斑,展台上還擺放着劉叢志挖掘出來的一些大塊頭武器殘片。 [13] 
參考資料
  • 1.    林三郎.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86
  • 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地理第六冊: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358
  • 3.    馬蔚雲.張鼓峯事件與中蘇邊界: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北京大學當代俄羅斯研究中心《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實》雜誌社,2009年第00期  
  • 4.    高培.對張鼓峯和諾門坎事件的再認識[J],軍事歷史,1994(2);44-46.
  • 5.    夏徵農主編;鄭中俠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第499頁
  • 6.    解學詩著. 偽滿洲國史新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04. 第446頁。
  • 7.    張憲文,李繼鋒等著. 中國抗日戰爭史 第2卷 全民族奮戰 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7-1938.10[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6.04. 第267頁.
  • 8.    張憲文,李繼鋒等著. 中國抗日戰爭史 第2卷 全民族奮戰 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7-1938.10[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6.04. 第267-268頁.
  • 9.    張憲文,李繼鋒等著. 中國抗日戰爭史 第2卷 全民族奮戰 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7-1938.10[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6.04. 第269頁.
  • 10.    [日]《大本營陸軍部》第一冊,朝雲新聞社,1969年,第561頁。
  • 11.    林三郎:《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7頁。
  • 12.    蘇日張鼓峯戰場的守望者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4-07]
  • 13.    劉叢志和他的“張鼓峯事件紀念館”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04-07]
  • 14.    解學詩著. 偽滿洲國史新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04. 第444-44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