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麒

(明代開國功臣)

鎖定
張麒,元末明初泰州人,原居如皋栟茶場(今如東栟茶鎮), [3]  後遷居興化草堰場(今大豐草堰鎮), [2]  晚年定居興化城。 [1]  張麒投奔朱元璋後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授予“第一元勳”稱號,官拜左丞。 [2] 
本    名
張麒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張麒人物生平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張麒在白駒場隨張士誠舉兵反元。其後,張士誠委派張麒戍守淮東地區(今蘇北、蘇中一帶)。不久,又被委任為江浙行省左丞,鎮守湖州(今浙江湖州),並封為清河郡公。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後,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圍攻湖州。為保湖州全城百姓,張麒開城歸附,被朱元璋拜為江西行省參政,並隨同南征北戰。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提升為南直隸左丞。為此,興化四牌樓上懸有旌表張麒對明朝開國有功的“第一元勳”匾額。晚年奏請皇帝,准予回興化安葬父母,並將祖父、伯父的墳墓由如皋一同遷入興化, [2]  定居興化城,在原“百歲坊巷”內(今興化市第三人民醫院東側)建有張氏宗祠和張氏府第。 [3] 

張麒考古發現

據清咸豐元年(1851年)興化知縣梁園棣主修的《重修興化縣誌》(梁志)記載,張麒墓誌銘為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危素所撰,用極其珍貴的澄泥石製成。張麒衣冠冢設墓室和墓道,是真正的棺槨所在地。墓的西北隅(百歲坊巷中心地段)有明初古井一眼,為排水蓄洪之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興化供電局豎杆職工在巷內挖坑更換水泥電杆時,曾發現墓室。墓南為祠堂饗堂三間(明代建築),與北院相通。堂內懸有“百忍堂”金字堂匾。饗堂大天井南側為祠堂門樓。門樓檐下嵌有“張氏宗祠”石質門額一塊。門前有一對明式石鼓,現保存在興化市博物館南大門外庭院中。
2002年11月,張麒家族墓園被人發現,一時引起市民極大關注。後經泰州市博物館與興化市博物館聯合對張麒父親張辛貳、母親黃氏墓廓進行挖掘,出土石質“故清河郡公張氏壙志”2方(1方刻有篆額,1方鐫小楷銘文300多字,記述墓主家世、子孫及遷葬情況)以及部分骸骨等。次年春,在墓廓東北隅又發現了張麒叔父墓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