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雪巖

(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原九三學社常務理事)

鎖定
張雪巖(1901年——1950年1月28日),山東濰坊寒亭區人,著名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愛國民主人士。他在1934年8月1日參與創辦了服務廣大農民羣眾的報刊——《田家半月報》(下文簡稱《田家》),並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辦刊事業上;1946年5月4日,與許德珩、褚輔成、盧於道、黃國璋、税西恆、吳藻溪、詹熊來、潘菽、黎錦熙、彭飭三、李士豪、劉及辰、王卓然等五十餘人共同創建九三學社,並當選為理事;抗日戰爭結束後,同九三學社其他社員一道積極參加爭民主反內戰的活動;1948年初,赴英美講學;1949年夏返回祖國之後,懷着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建設新中國的活動,並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宗教界代表。 [1]  由於操勞過度,1950年1月28日,張雪巖在北京逝世,年僅49歲。 [2] 
中文名
張雪巖
別    名
張松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50年1月28日
畢業院校
康奈爾大學
代表作品
《田家半月刊》
性    別

張雪巖人物生平

張雪巖,學名張松峯,1901年出生在山東濰坊大常疃村。 [3]  5歲喪母,讀過兩年私塾。13歲考入濰縣樂道文華書院。1916年,張雪巖因貧困輟學,被法國當局招募到歐洲戰場修路、運糧、伐木、挖戰壕、修工事。1919年,張雪巖回國。1930年,張雪巖考入金陵神學院,靠半工半讀學完神學院課程。 [2]  1933年,張雪巖從金陵神學院畢業後,又來到上海,在中華基督教男青年會和女青年會工作。1934年8月,張雪巖與孫恩三一起回到濟南創辦了旨在普及科學文化,提高農民素質的《田家》半月報。 [3] 
田家半月報 田家半月報 [2]
1937年8月至1940年夏,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修讀一年半後轉至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2]  1940年9月,張雪巖學成回國。此時正值抗戰期間,他來到大後方成都,一面繼續編輯《田家》半月報,一面出任齊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 [3]  1944年,國民政府統治區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張雪巖、許德珩潘菽梁希勞君展等各領域知識分子主張“團結民主、抗戰到底”。
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正式成立,張雪巖任理事,不久被推舉為常務理事。1948年初,張雪巖遭到當局通緝迫害,繞道香港赴美並作橫貫北美大陸的旅行演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雪巖接受中共中央邀請,毅然拋棄國外優厚的待遇,衝破反動勢力的利誘和阻撓,歷盡曲折返回祖國。1949年9月,張雪巖以宗教界正式代表身份,參加了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任《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同年10月1日,張雪巖參加了開國大典。由於操勞過度,1950年1月28日,張雪巖在北京逝世,年僅49歲。全國政協為他舉行了葬禮,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主持。 [2] 

張雪巖人物事蹟

張雪巖獻身報社

1919年,時值五四運動時期,列強的霸道、國家的懦弱,對張雪巖刺激很大,他萌生了報效國家的思想。這一年春節,他在自家門口貼了一副對聯——“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以示志向與情懷。
1929年春,張雪巖到上海,受邀在廣學會擔任編輯,得到原文華中學校長維裏華森的幫助,1930年進入南京金陵神學院,開始了半工半讀大學生活。1934年8月,他創辦《田家半月報》,從此便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危機加重,復興農村的呼聲高漲。《田家半月報》的創辦,適應了正在發展中的鄉村建設運動,填補了中國農村讀物的空白。田家半月報社隸屬於華北基督教農村事業促進會文字部,社址初期設在齊魯大學院內,抗戰時期先後輾轉長沙、成都、重慶,1946年8月遷到北京。
《田家半月報》名為半月報,實乃16開本的綜合性雜誌,它呼籲社會發揚“愛人如己”之心,幫助災難深重的農民。其內容廣泛,有言論、新聞、天下大事、外論、農業、工業、宗教、生計、文藝(文學作品)、常識、家事、兒童、衞生、通訊、小消息、法律題解、綜合(遊戲、謎語、笑話等)、讀者園地等等,大量向農民輸送國內外消息,尤其是有關抗戰的信息,以及科學知識、個人修養等多方面內容,成為農民學認字、長知識、明是非、有道德的教科書,是農民的良師益友。《田家半月報》發行國內外、持續23載(1934·08—1957·12),《田家半月報》的發展成為我國現代傳播史上重要的一章。資料顯示,《田家半月報》訂户一度達3.5萬户,讀者約40萬人,發行範圍擴展到全國24省,以及英國、美國、暹羅(泰國)、朝鮮等國。 [4] 

張雪巖參與學社創建

1944年底,張雪巖與重慶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其他一部分知識分子,如許德珩、潘菽、梁希、黎錦熙、勞君展、涂長望黃國璋、張西曼、何魯、葉鼎彝和税西恆等人,發起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主張“團結民主,抗戰到底”。1945年9月3日,張雪巖出席在重慶青年大廈召開的“民主科學座談會”紀念抗戰勝利,會議商定,將“民主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張雪巖出席在重慶召開的九三學社成立大會,與盧於道王卓然等6人發表自由演説,通過社章、緣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張、對時局主張及致美國會文後,選舉理事和監事,張雪巖被推舉為理事。12日,九三學社召開理監事第一次聯席會議,張雪巖又被推舉為常務理事。
1946年8月,張雪巖到北平籌備《田家半月報》復刊事宜,並同時投身愛國民主運動,參與了反飢餓、反壓迫、反蔣、反美等活動以及營救餘心清的工作。1946年底,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紛紛發表意見,張雪巖在《田家半月報》上編刊了《政府召開國大,中共拒絕參加》的消息。1947年2月,國共談判完全破裂,他參與了九三學社成員舉辦的為中共代表餞行的活動。1947年10月,國民黨政府宣佈民盟為“非法團體”,勒令解散,九三學社與民進的民主人士聯合北大、清華等各校教授發表抗議書,張雪巖將抗議書送交到上海《觀察》週刊發表。
他在1948年出國講學期間,仍用郵件方式與九三學社保持聯繫。1949年夏回國後,他積極參與九三學社的活動,常與許德珩等九三學社成員在田家社召開會議。九三學社商討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代表時,他提出自己有兩個團體的名額可參加,自己用宗教界的身份參加,使九三學社多了一個代表名額。 [4] 

張雪巖迎接新生的中國

1949年夏,張雪巖受中共邀請,衝破美國教會的利誘和阻撓,回到北平共商國是。他當選為新政協的宗教界代表後,因批評美國支持國民黨打內戰的反動政策,經常受到攻擊;紐約的教會方面也要他悔改,並要求每期刊物者必須寄一份讓紐約方面檢查,否則停止刊物的經費。面對重重阻礙,張雪巖並未屈服,為保持《田家半月報》的獨立自主的立場,他籌劃創辦工藝社,以副業生產來補助辦刊經費。
1949年9月,張雪巖作為基督教團體的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同時擔任了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的委員。1949年10月1日,張雪巖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隨後,他在《田家半月報》上發表兩篇文章,熱情盛讚新政協和新中國成立。他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真正民主精神的結晶,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創造”,新政協會議的召開“是一個轟動歷史的大會議”。
1949年11月下旬,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男女青年協會等機構為向各地教會團體宣傳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盛況和成就,聯合組織了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基督教代表訪問團。他與趙紫宸負責華北各地的訪問,除了京津之外,他還訪問西安、太原、開封等地的教會團體。12月,北京市各教會舉行會議學習政協文件,華北基督教聯合會邀請他於每星期三午後在青年會講解政協的三大文件。1950年1月中旬,為響應政府發行勝利公債的號召,華北基督教聯合會與北京市宗教界聯合組織推動公債的認購工作,宗教界公推他和侯孚允二人擔負推動與聯絡的總責。1950年1月16日至19日,應華北基督教聯合會邀請,張雪巖作為訪問團成員赴保定教會訪問,並演講有關人民政協會議的情況。 [4] 

張雪巖親友回憶

女兒:他幾乎沒有一天不為《田家》操勞。在濟南時,一般每頓飯母親都要喊他三四遍,他每次都是和藹地對我們説:“我手頭還有一點沒寫好,寫完我馬上就來,你們先吃吧!”母親看飯菜涼了,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父親寫完了。但是,只要吃完飯,一撂下飯碗他就又開始工作。這已是他的老習慣了。 [3] 

張雪巖社會評價

夫人董謨芳:張雪巖的去世,使田家損失一個踏實苦幹的勞動力,新中國損失一個忠貞勤勞的服務員,國際上損失一個溝通中西文化的好橋樑。 [2]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張雪巖獻身於為農民辦報事業,十六年如一日地為《田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個科技文化救國論者,也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和社會活動家。他秉承基督徒甘心吃苦、情願犧牲的博愛精神,以駱駝自比,“默載甚重、任重道遠”,堅忍不拔地承擔着為“三萬萬多教育科學落後的農村人民知識提高科學前進”的重擔。 [3] 
宋尚桂:張雪巖先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知名學者、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九三學社的主要創始人。 張雪巖先生的一生是忠貞至誠愛國報國的一生,是追求科學,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自由的一生,他為九三學社的創立和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的創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5] 

張雪巖社會紀念

2020年9月6日上午, 張雪巖銅像落成揭幕儀式在濰坊寒亭區張雪巖紀念館舉行。
張雪巖銅像 張雪巖銅像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