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記龍

鎖定
張記龍(1964.4.4 - 2012.9),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北大學(原華北工學院)副校長兼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出版部主任,2004年被評為山西省青年學術帶頭人。198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物理系光電子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在原華北工學院測試技術系任教;1991年獲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受國家教委公派赴俄羅斯精密光學與機械大學從事激光參數檢測與理論研究,1999年獲俄羅斯光電儀器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1] 
他曾擔任中北大學副校長,山西省光電信息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協高層次人才,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山西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山西省模範教師,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入選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中文名
張記龍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4年4月4日
逝世日期
2012年9月
職    業
教師

張記龍人物信息

中北大學副校長張記龍 中北大學副校長張記龍 [2]
張記龍,男,1964年4月4日生人。
工作單位: 中北大學
從事專業: 光電系統及儀器
專家類別: 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
學位:博士
198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0年獲俄羅斯聖彼得堡精密機械與光學大學(光電儀器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張記龍在英國 張記龍在英國
2004年受單位公派在英國蘇格蘭地區GLASGOW市的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大學光電工程系做高級訪問學者,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探測技術,光電傳感技術,光電信息處理等。

張記龍科研工作

張記龍指導學生 張記龍指導學生
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60378019、60572019),
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一項(2006DFB72510),
總裝備部武器裝備預研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一項(9140C1204070709),
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重點科研項目一項(2006.9號),
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20011039),以及其它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張記龍已獲專利

張記龍主編著作 張記龍主編著作
1、數字式體內異物檢測儀,專利號:01101100.9,第一發明人
2、可調諧脈衝激光波長和方位相干探測裝置,專利號:03105548.6,第一發明人
3、調相法磁通門微特斯拉計,專利號:ZL 0410087389,第一發明人
4、F-P干涉儀法激光預警接收器,專利號:ZL 0410087305,第三發明人
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主編教材一部,合著教材一部。

張記龍主要榮譽

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山西省模範教師和山西省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
2004年被評為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 [3] 

張記龍主要獲獎

省部級以上獎項:
張記龍獲獎證書 張記龍獲獎證書 [4]
1、2007年,《可調諧脈衝激光波長和入射方位相干探測裝置》獲山西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一
2、2002年,《可燃藥筒粘結質量聲脈診斷技術與系統》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3、1996年,《包覆材料厚度超聲測試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四
獲 6 項國家發明專利,發表論文60餘篇,編著教材 2 部。承擔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基金(20070110004)、山西省科技攻關(20090321044)等科研項目。

張記龍擔任領導

張記龍陪同外國教授參觀 張記龍陪同外國教授參觀
張記龍擔任中北大學副校長期間分管出版部、國際交流合作處、附屬學校、信息商務學院;聯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張記龍先生為人謙和,待人真誠,贏得師生一致好評。
2012年9月,張記龍先生因病逝世,走完了自己勤勞而匆忙的一生,年僅48歲。

張記龍生前講話

在信息商務學院2010/2011學年學生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中北大學副校長 張記龍 教授
(2011年12月27日)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張記龍在會議上講話 張記龍在會議上講話
今天,我們在這裏隆重的舉行2010-2011學年學生工作總結表彰大會,深入全面地總結一年的工作,表彰和獎勵一年來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北大學和信息商務學院董事會向獲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所有為大學生健康成長而辛苦工作、無私奉獻的老師們、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剛才學校孫豫峯書記做了重要發言,我完全贊同!史瑞根副書記做了學生工作的報告——具體,全面,有許多做法值得肯定,值得學習。
學生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人才培養這一宏大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年來,學院學生工作始終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貫徹“教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努力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學院學生工作結合建黨90週年、建校70週年的重大活動,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努力推進全員育人,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業績,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為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為學校的改革發展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生工作的對象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有待完善,特別是當代青年學生個性突出,因此對學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高等教育和廣大青年學生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進一步做好學生工作,談兩點希望,與大家共勉,一點是對同志們提的,一點是對同學們提的:
一、希望同志們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好學生工作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人才的培養質量是辦學的生命線。讓每一個學生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這是學校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完成好這個使命,履行好這個責任,需要從多方面加強學習和提升自我。一是要加強學習。大家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對於工作的指導作用,努力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先進學習,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政策和教育方針,把握育人方向;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基礎理論,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認真學習、研究和掌握學生工作的規律和工作技巧,用以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爭取人人成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專家;二是要提高自身修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每一位學生工作者,都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成為一個愛崗敬業、品德高尚的人;都應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同學們的良好示範;都應該用愛、用責任、用公正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在工作中真正做到關愛學生,能夠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要真正意識到我們肩負的責任,努力解決學生管理工作出現的各種問題;真正做到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在評優評獎等各項工作中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三是要有敬業奉獻精神。大家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事情,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和熱情去處理。我們一定要增強工作熱情,發揚敬業、實幹的精神,幹出創意,幹出實效,為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做出我們的貢獻。
最後,學生工作者應該是學生的朋友,要進行情感滲透。情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將情感滲透到教育學生的全過程,就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就更能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而在思想上,當好學生的領航員;在學習上,當好學生的輔導員;在生活上,當好學生的指導員。
學校特別重視學生工作,在新的崗位津貼制定中,對輔導員的津貼給予了較大的傾斜,既是對學生工作者勞動的充分肯定、也是是對學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廣大學生工作者勇於擔當,努力奉獻,努力做好學生工作。
二、希望同學們成為德才兼備的建設者。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青年學子施展報負和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國家迫切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去建功立業。希望同學們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機密結合起來,把愛國之情、強國心願轉化為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的行動,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切實掌握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努力使自己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樑之材。
下面,我對同學們提幾點要求:
第一,要有理想、有志氣,有目標
要充分認識自己,提前定位,立志高遠,明確目標,併為目標的實現努力奮鬥;要成為具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
第二,要遵紀守法,愛國、愛校
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有損於社會和國家、學校、家庭的事情;用法律、校規和道德約束自己的言行,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校和自己的榮譽,為學校爭光,為父母爭光。
第三,要努力學習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創新創造能力;要終身學習,四年永不放棄、一輩子永不放棄;事實證明,車到山前沒有路,要提前為生存打基礎,為深造發展創造條件。
第四,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
身體是本錢,要加強鍛鍊、按時作息,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要有健康的心理,積極上進,能夠面對失敗和挫折,要學會寬容,要有感恩之心,要誠實守信,要有愛心,熱愛老師關心同學;要胸襟寬廣,不嫉妒別人的成功,要羨慕別人的進步。
第五,要敢為人先,迎頭趕上
要正視自己的現實,但不要氣餒,找到差距,迎頭趕上,事實證明“三本”生在智力、情商上均可達到甚至超過一本生。“三本等於二本加一本。”我的碩士有許多是來自三本,他們做得比一本甚至比來自“211”的學生還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自信、有行動。
老師們,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2012年,希望大家能夠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學習,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埋頭苦幹的的良好作風,爭取新的更大的成績,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的貢獻!
最後,向大家致以學年的問候,祝大家身體健康、學習進步,工作愉快!
謝謝大家!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