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西堂

鎖定
張西堂(1901年—1960年2月10日),原西北大學教授。湖北漢川人。1923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政治系。先後在河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貴州大學、西北大學等校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經學的研究。著有《唐人辯偽集語》、《王船山年譜》、《尚書引論》、《詩經六論》等。 [1] 
中文名
張西堂
別    名
張正
字西堂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60年2月10日
畢業院校
山西大學
出生地
湖北武昌
祖    籍
湖北漢川

張西堂人物生平

張西堂,本名張正,字西堂。祖籍湖北漢川,生於湖北武昌。早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因病輟學。
1919年復考入山西大學國文科。在校期間即開始學術研究,主攻羣經諸子之學。
1920年發表的學術論文《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觀點鮮明,材料翔實,指出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的不少史料及觀點錯誤,在校內外引起轟動,時任山西省政府秘書長的著名學者鄧初民為此文特意到山西大學,走訪了這位初出茅廬的青年學生。
1923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太原三晉高級中學、新民中學、斌業中學任教。
1926年秋到北京,先後任孔教大學、河北大學、中國大學、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張輾轉到廣西梧州,任廣東襄勤大學教授,後又到貴陽任貴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並曾一度在四川江津國立編譯館工作。
1944年8月,張應老友高亨之邀,來到陝西省城固縣國立西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任教,並曾一度兼任文學院院長和中文系系主任。從此,落腳於陝西,後在西北大學工作,直到1960年2月10日病逝於西安。 [2] 

張西堂人物作品

張西堂.尚書盤庚篇今譯簡解[J].人文雜誌,1958,(第6期).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J].史學集刊,1937,(第3期).
張西堂.王船山的經世思想[J].經世,1937,(第1期).
張西堂.詩三百篇之詩的意義及其與樂之關係[J].師大月刊,1934,(第14期).
張西堂.尹文子哲學通論[J].哲學月刊,1930,(第5期).

張西堂人物觀點

張西堂經學研究

張西堂先生5部著作(《經學史綱》《經學概論講義》《詩經六論》《尚書引論》《穀梁真偽考》)和24篇論文集中於經學研究,涉及了全部六經,尤其偏重《詩經》《尚書》及《春秋》。對傳統學術經學和諸子學研究的意義,尤其是經學研究,從西漢孔壁出書引發的經今古文之爭,延宕了兩千年,初期經傳文本及文字詮釋的異同、是非、真偽之辨,漸次擴大到兩派的學術路線、思想傾向及學風、方法之爭,更涉及到傳統文化及學術史觀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比如古史的疑信問題、孔子的地位問題、孔子與六經的關係問題等,足見其深遠與廣闊的影響。
張先生的《經學史綱》全面系統深入詳盡地總結了經學的發展歷史和相關問題,然而僅敍述到東漢,對之後經學所歷經的魏晉隋唐至清末的研究狀況並未涉及。之前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正式出版,最終由其子嗣張銘洽完成了艱難的整理工作而出版,為經學研究增添了一部力作,從學術史角度看具有重要的意義。 [3] 

張西堂古史辨

在二十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初,一股對中國傳統的古史觀進行懷疑和批判的思潮在中國史學界興起,這就是以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為代表的疑古學派或古史辨學派。
從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問世到1941年的15年間,《古史辨》出版了七大冊,共收錄學術論文350餘篇,當時學界著名的學者幾乎都著述立説,參加了這一聲勢浩大的研究和探討。作為治經學與諸子學的著名學者,張西堂先生在30年代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之中,他先後寫有5篇文章分別刊登在《古史辨》第四、第五、第六冊中。
《古史辨》第四冊是由羅根澤先生編輯的《諸子叢考》,專門考辨諸子問題,其中刊登張西堂先生兩篇文章,一是《陸賈新語考證》,一是《屍子考證》。《陸賈新語考證》對陸賈的《新語》引《穀梁》提出疑問,懷疑《新語》為真傳。《屍子考證》對流傳至今的《屍子》輯本進行考證,認為其大有可疑之處,認為《屍子》輯本亦不可信。
《古史辨》第六冊是羅根澤先生編輯的《諸子叢考》續編,其中收有張西堂先生兩篇文章,一是張先生應羅先生之約為這一冊所作的《序》;一篇則是張先生考辨《荀子》的文章,題為《荀子勸學篇冤詞》。在《序》中,張西堂先生就該冊中所收有關考證《老子》的文章,特別提出重視證據的問題,他認為應從“思想線索”“文字文體”“時代術語”諸方面儘量地檢查證據,實事求是地去做,即可早日解決《老子》的年代問題。另外,因發表在本冊中的孫次舟《再評古史辨第四冊》正好論及《屍子》和《新語》,張西堂先生又以較大篇幅對其進行辯證。《荀子勸學篇冤詞》則對《荀子》現存32篇進行了具體分析,將其分為6組,認為《勸學》等14篇為荀子所作,但其中也間或有他篇錯入者,具體對《天問》《勸學》等篇與他書之關係進行了比較和考證。
《古史辨》第五冊中刊登的張先生之文《左氏春秋考證序》,是一篇較長的文字,也是最能體現張先生疑古觀點的文章。
《左氏春秋考證》乃清代末年學者劉逢祿的一部大作。劉逢祿為清代今文經學派人物,他懷疑古文經,作《左氏春秋考證》,提出《左傳》為劉歆偽作,率先對《左傳》予以否定,受到以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擁戴。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即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左傳》大加否定。梁啓超亦對劉逢祿稱讚道:“其書亦用科學的歸納研究法,有條貫,有斷制,在清人著述中,實最有價值之創作。”
張先生的這篇《序》實際上是對《左傳》的進一步考證。全文從5個方面論述,在肯定劉逢祿的同時又談論到劉的不徹底之處,進一步肯定了康有為的觀點,認為《左傳》為偽是經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與崔適的《史記探源》才最終成為定論。文中還對章太炎反駁劉逢祿的意見一一進行了再反駁,認為章太炎是極端的信古主義者。最後,張西堂先生提出研究《左傳》應當從兩個方面予以注意,一是《左傳》與《國語》的關係問題;一個是《左傳》與史料的關係問題。 [3] 

張西堂相關研究

吳曉叢.張西堂、黃珮先生存藏學人翰墨過眼錄[J].文博,2022,(第2期).
朱弘毅,朱迪光.民國時期船山學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張西堂船山研究再評價[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第2期).
郭丹.張西堂的《詩經》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第3期).
參考資料
  • 1.    陝西省高等教育局編,陝西地區高等學校高級知識分子人名錄 1,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05,第85頁
  • 2.    吳巖,李曉濤著,民國思想文叢 古史辨派,長春出版社,2013.01,第269頁
  • 3.    “經學家”張西堂先生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