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興鈐

鎖定
張興鈐(1921年10月16日—2022年7月29日),出生於河北武邑。金屬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委顧問 [11] 
張興鈐於1942年從武漢大學礦冶系畢業 [10]  ,之後分配到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1949年獲得美國凱斯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後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1963年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歷任試驗部主任,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73年開始先後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隨後調任軍工局總工程師、中科物院科技委顧問等職;1980年擔任核工業部軍工局總工程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3] 
張興鈐系統地研究了在蠕變過程中純鋁及其二元單相合金的形變和斷裂機構,尤其是晶粒間界行為 [1] 
2022年7月29日5時59分,張興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12] 
中文名
張興鈐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武邑
出生日期
1921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2022年7月29日
畢業院校
麻省理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金屬和合金力學性質》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性    別

張興鈐人物生平

張興鈐
張興鈐(6張)
1921年10月16日,張興鈐出生於河北武邑。5歲時進入村裏的念豐私塾開始接受啓蒙教育 [5] 
1935年,14歲時初中畢業,由於家庭再也無力供養,在叔父的接濟下,他放棄了由高中升入大學的深造之路,考入了天津河北工業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高職部機工科 [4] 
1936年夏,輟學離開了天津,南下上海,考入了江蘇省立上海中學。
1937年秋,日軍攻佔上海,在拒絕了國民黨特務組織戰幹團的拉攏後,忍受着瘧疾在武漢報考了大學。
1940年3月,在樂山城郊一棵大樹下,張興鈐加入中國共產黨 [7] 
1942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分配到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
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
1946年8月,被緊急調配到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任職 [5] 
1947年,赴美求學,赴美之初在底特律一家鋼鐵廠實習,之後在凱斯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1949年2月,獲得美國凱斯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之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獎學金,師從高温合金專家格蘭特教授,從事蠕變機理研究。
195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
1955年6月,踏上了歸國的旅途,7月10日,當他乘坐“戈登號”輪船輾轉抵達深圳羅湖口岸,回國後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
1963年,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歷任試驗部主任,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等職。
1965年5月,作為分院副總工程師、實驗部的負責人,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5] 
1972年,張興鈐的博士生導師格蘭特教授應邀來華。
1973年,先後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隨後又調任軍工局總工程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顧問等職。
1980年,擔任核工業部軍工局總工程師。
1988年,作為訪問學者再赴美國,繼續他數十年前從事的細晶研究。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3] 
2022年7月29日5時59分,張興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12] 

張興鈐主要成就

張興鈐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興鈐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美國系統地研究了在蠕變過程中純鋁及其二元單相合金的形變和斷裂機構,尤其是晶粒間界行為。1989年赴美任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期間,又進行了細晶的研究。根據試驗證據,運用形變協調或受阻的觀點,提出晶界裂紋形成和傳播的模型,並系統地闡明晶界行為與高温強度、塑性、斷裂的關係 [3] 
  • 學術論著
根據2014年7月《中國科學報》顯示,張興鈐在美期間先後發表八篇論文,成為金屬蠕變結構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5] 
H. C. CHANG. Effects of cold rolling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70/30 brass sheet(70/30黃銅板的冷軋張力效應)[D].美國凱斯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學理科碩士畢業論文,1949,1.
H. C. CHANG. Observations of creep in aluminu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高温下鋁的蠕變行為研究)[D].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學理科博士畢業論文,1953,6.
N. J. Grant, H. C. CHANG. Observations of creep of the grain boundary in high purity aluminum(高純鋁晶界蠕變觀察)[J]. Trans. AIME, 1952,(194): 619-625.
N. J. Grant, H. C. CHANG. Grain boundary sliding and migration and intercrystalline failure under creep conditions(蠕變條件下的晶界滑移與遷移以及晶間斷裂)[J]. Trans. AIME, 1953,(197):30-312.
N. J. Grant, H. C. CHANG. Inhomogendity in creep deformation of coarse grained high purity aluminum(粗晶高純鋁的蠕變不均勻性)[J].再版自美國採礦、冶金和石油工程師協會會刊(Transaction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ical and Petroleum Engineers), 1953,(197):1175-1180.
N. J. Grant, H. C. CHANG. Mechanism of creep deformation in high-purity aluminium at high temperatures(高純鋁高温蠕變機制)[J]. J. Institute of Metals, 1953-1954, (82):229-235.
N. J. Grant, H. C. CHANG. Creep deformation of magnesiu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by nonbasal slip(高温下Mg的非基面滑移產生的蠕變變形)[J]. Trans. AIME, 1955,(206):682-688.
N. J. Grant, H. C. CHANG. Mechanism of intercrystalline fracture (晶間斷裂機理)[J]. Trans. AIME, 1956,(220):544-551.
N. J. Grant, H. C. CHANG. Mechanism of grain boundary sliding (晶界滑移機制)[J]. Trans. A1ME, 1956,(206):169-170.
N. J. Grant, H. C. CHANG. Grain boundary fracture surfaces(晶界斷裂面結構的論述)[J].美國採礦、冶金和石油工程師協會會刊(Transaction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ical and Petroleum Engineers), 1956, (206) :1241-1247.
張興鈐.蠕變過程中晶粒間界裂斷的機構[J].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學報,1956,01:68-81.
宋家樹,張興鈐,張萬箱.90年代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的展望及對我國技術政策的思考[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學,1993,03:18-22.
張興鈐.Al-2%Mg細晶的晶界變形與斷裂[Z].第三屆國際先進材料交流會,日本東京,1993.[14]張興鈐.關於產品長期儲存的一些思考[C].1994,01.
宋家樹,張興鈐,張萬箱.90年代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展望[J].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05:21-24.
張興鈐.關於科研和產業緊密結合機制的一些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1996,05:379-381.
張興鈐.衝擊壓縮和金屬相變相關聯的幾個問題[Z].1997,09.
張興鈐.中國核材料控制的實施[C].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proaches to the Protection of Fissile Materials(國際裂變材料保護研討會論文集),May 15,1998,85-88.
張興鈐.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發展趨勢[Z].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年會,1998,10.
張興鈐.結構老化和壽命[Z].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年會,1999.
張興鈐.對“He在238PUO2中的擴散”的討論[J].特種材料(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0,02:1-3.
張興鈐.關於開展老化效應研究的建議[Z].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年會,2004. [2] 
張興鈐,餘宗森,褚幼義等.金屬及合金的力學性質[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
  • 學術交流
1997年7月26日,張興鈐作為中國代表,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國際裂變材料保護研討大會上,作了題為《中國核材料控制的實施》的報告,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核材料控制的立場以及所採取的種種措施 [5]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獎勵名稱
1982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1] 

張興鈐人才培養

  • 教育教學
1955年,張興鈐回國後到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投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的籌建中,並與同事合作編寫了中國金屬物理專業最早的通用教材《金屬及合金的力學性質》 [6] 

張興鈐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榮譽證書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 [8] 

張興鈐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2年
中國核學會核材料分會副理事長 [9] 
1990年

中國核學會核材料分會第二屆理事長 [4] 

張興鈐人物評價

張興鈐在高温強度和超塑性領域內作出了重大成就與貢獻 [3]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評)
張興鈐是中國金屬物理領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享譽世界的金屬蠕變領域專家,同時學習金屬物理專業的他投身到了核武器事業中,參與了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與製造,為中國核武器研製及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4] (《中國科學家》評)
張興鈐對自己要求嚴格,辦事十分認真,為人隨和,是一位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長者 [5]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